小珏說歷史——《曾國藩及湘軍》系列五十八 請勿轉載
曾國藩是晚清歷史上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他不僅一手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更是以優秀的道德情操和處世哲學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句經典諺語已經流傳了百年,然而要做到這一步,並不是天生的,曾國藩本人也是每日三省吾身,發現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然後想法設法加以彌補。
在曾國藩因為父喪而回鄉守喪期間,他就經過反覆的自省,發現自己有兩個弱點一直沒有克服。於是,他將這個事情寫在日記之中,後來又坦誠寫信給自己的弟弟分享,毫不忌諱的將缺點赤裸裸暴露在親人面前,既是對自己的刨析和改過,又是對兄弟們的鞭策和督促。
曾國藩在給自己弟弟的信中,坦言自己還有長傲和多言兩個「兇德」,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道:
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
長傲就是指自己態度傲慢,看不起他人。這一般是小有才學或者略有功勞的人所為。他們認為自己的本事大,功勞多,有所依仗。其實細細想來,並不是那麼一回事。才學再大,也會天外有人;功勞再多,不過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而已。
曾國藩又對自己的弟弟指出: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溫弟之神氣面色之間有蠻很之象,最易凌人。
他的意思很明顯,凡是又傲氣,並不一定是言語之中的行為,有可能是神態、臉色等方面。他認為自己的弟弟臉色之中有蠻野之相,很容易讓人認為傲慢,需要多加克服。
在三國時期,關羽曾經水淹七軍,生擒了于禁和龐德,逼得曹操一度想要遷都,當時是威震華夏。然而,就是他的傲慢,強硬並且侮辱性拒絕了孫吳的聯姻,為後來失敗埋下伏筆。他還認為陸遜代替呂蒙為將,是「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為震!」
就是因為恃才傲物,因功自大,直接導致大意失荊州,進而敗逃麥城,造成兵敗身死的悲劇。前人的經驗,總是驚人的相似,比曾國藩早了三百多念的王陽明也曾說過:
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
至於說另外一個缺點「多言」,則是曾國藩自己的親生體會。當年他在京城擔任翰林的時候,有一次接父親做壽。在壽宴的前一天晚上,好友兼同鄉鄭小珊前來做客,並向曾父拜壽。
兩人本來關係十分密切,曾國藩要往家裡捎帶的東西,都是託鄭小珊帶回,在書信和日記中也多次提及他。但因為聊天的興致太高,曾國藩誇誇而談,言語有失謹慎,發生了較為激烈的衝突。當晚,鄭小珊奪門而出,而曾國藩也是憤憤不平。一度,兩人形同陌路,不相往來。
好在鄭小珊也是豁達之人,曾國藩也有意重歸舊好,這樣兩人才和好。不過,曾國藩還是從此事之中得到教訓,做人需要謹言慎行,不要隨便亂說,給人輕佻浮躁的印象。這後來也被他當做教育兒子的實例,他的長子曾紀澤平日走路輕浮,曾國藩也多次指出。
對於這兩個缺點,該如何對待呢?曾國藩認為,首先是要從心理上認識到天底下能人很多,常懷謙遜的思想。左宗棠後來和曾國藩失和,總是找機會要罵曾國藩,而曾國藩總是一笑置之,從來不與之計較,甚至連左宗棠平定陝西回亂的時候,曾國藩總是不遺餘力的給予支持。
其次,就是要嚴格的修養來要求自己。曾國藩引用《禮記》裡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來要求自己,並告誡自己和弟弟:是非皎然於心而一言不發,勁氣常抱於胸而纖毫不露。
參考資料:《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