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e公司官微 ,作者阮潤生
e公司官微
e公司,證券時報旗下專註上市公司新媒體產品,立志打造A股上市公司資訊第一平臺。提供7x24小時上市公司標準化快訊,針對可能影響上市公司股價的主題概念、行業事件及時採訪二次解讀,從投資者需求出發,直播上市公司有價值的活動、會議。
來源:e公司官微
歷經多輪調整,半導體板塊到目前為止還是領漲兩市,Wind半導體與半導體設備板塊年內漲幅已達66%;而晶片行業熱議的「缺貨漲價」問題已經波及到了車企。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採訪業內人士了解到,受新冠疫情影響,電子產業鏈上下遊相繼傳導「搶庫存」壓力,最終從下遊相對低毛利產品蔓延,本次傳出的汽車缺芯問題則是最新的演化;另一方面,產業資本進一步緊密抱團,通過認購定增等方式加深綁定,或者跨「界」擴產。
汽車晶片罕見缺貨
對於近期傳出「大眾缺芯被迫停產」的消息,各方已經有了回應:雖然不至於「停產」,但車企還是承認了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晶片供應中斷,將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
另據蓋世汽車調查問卷顯示,48%的汽車產業鏈參與者表示所在企業均遇到晶片庫存緊張、斷供或是漲價等情況,僅有17%認為目前供應一切正常;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向媒體指出,由於晶片供應短缺,部分企業的生產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不過就明年全年而言,晶片短缺的影響將不會太大,目前尚難以做出定量估計。
雖然涉及缺芯的供應商大陸集團、博世集團表示將竭盡全力保持供應穩定,但受新冠疫情影響,電子產業鏈的恢復、追趕產能需要時間。深圳電子元器件上市公司董秘向記者表示,境外工廠復工復產受到諸多限制,即便順利復工,上半年短缺的產能很難追回來。
據記者了解,相比消費電子,汽車與工業電子在晶片出貨量佔比不大,數量、型號固定,對生產工藝要求不高,成交量穩定,而且價格穩定,通常並不容易出現「缺貨」現象。從供需關係上來看,此輪需求超預期是關鍵因素之一。
電子領域私募合伙人向記者表示,汽車電子晶片並不需要晶圓生產最先進的製程,本輪缺芯最根本上是與歐洲供應鏈沒有完全恢復有關係,加上大家此前對汽車銷量比較悲觀,此輪反彈超預期。
中汽協的數據顯示,自今年5月以來,國內汽車銷量同比增速已連續多月超過10%,其中9月和10月單月銷量在此前基礎上再創新高,均達到255萬輛以上;而且新能源汽車貢獻度持續提升。對應車用半導體需求也隨著上揚。
根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全球消費市場需求逐漸回溫,今年第四季各大車廠與產業鏈回補庫存回補,進而帶動車用半導體需求上揚,預估2020年全球車用晶片產值可達186.7億美元;2021年產值將達到210億美元,年增長12.5%,而預估2021年全球汽車出貨量可望達8350萬輛。
另一方面,各大車用半導體業者仍積極開發並拓展車用晶片市場,比如恩智浦已與臺積電針對5nm車用處理器上進行合作;意法半導體(ST)與博世合作開發車用微控制器。車載通訊、ADAS、自駕車與電動汽車已是汽車產業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將持續驅動車用半導體需求端的增長。
電子元器件漲價邏輯
回到晶片行業,缺貨與漲價幾乎貫穿這全年的主題。據記者觀察,漲價的電子元器件無論從品種上還是漲價密度上,均甚於往年。綜合業內採訪,年初擔憂疫情影響物流,存儲等領域出現「搶庫存」;隨著國內經濟恢復增長,加上 「華為禁令」和「中芯遭禁」的變相催化,產業鏈傳導著準備安全庫存的壓力,進一步加劇了缺貨漲價趨勢。
光學膜組龍頭舜宇光學科技最新披露顯示,11月手機攝像模塊出貨量同比下降21.3%,環比下降18.5%,公司指出主要是因為智慧型手機供應鏈中關鍵零部件缺貨;另外,手機主晶片、電源管理晶片等也關鍵部件也被指缺貨,手機品牌商不得不放緩手機生產和模組採購進度,iPhone 12、華為Mate40等電子消費終端也罕見出現缺貨。
電子行業分析師指出,出於擔憂疫情影響物流,手機、電腦產業鏈紛紛準備安全庫存,積極拉貨,「8寸晶圓長從今年7、8月份就滿產,10月份就開始規劃來年產能,提前這麼久這在以往是不可思議的事」。
多位電子行業從業人士指出華為囤貨因素,以及華為手機市場空間騰出來後,被其他品牌迅速搶佔,也使得市場預期放大了,「畢竟手機市場是很大一塊市場,會影響到整個元器件供應鏈」。
據行業媒體報導,華為因受到禁令而加大半導體晶片採集力度,應對潛在的斷供威脅,9月份存儲DRAM價格一度拉漲;中金統計顯示,華為、高通的第三季度庫存均創近年來最高水平。
「手機和電腦的缺貨漲價是最明顯的,」前述分析師表示,現在開始在汽車等其他下遊消費領域顯現了。
另外,缺貨漲價的傳導也有一定次序,往往從毛利潤並不高的領域開始。
據電子行業從業人士觀察來看,晶片短缺是從低毛利率產品先開始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晶圓廠砍單低毛利產品,「在屏幕驅動晶片的利潤低,在晶圓廠的產能先短缺,現在是功率器件,特別是低壓領域的;預計明年將會是被動元器件。」這個說法也得到晶圓廠負責人的部分證實,因為產能緊缺情況下,公司往往選擇利潤更高的訂單。
另外,對於電子行業的密集漲價趨勢,有質疑聲音稱漲價背後,有資本控制上遊生產線,故意壓貨,坐地漲價。對此,記者採訪求證發現,大部分業內人士表示並未觀察到這種金融控制實業漲價操作模式,畢竟形成議價能力需要控制上遊絕對大的數量;另一方面,不排除人為市場操作標準化程度較高的一些細分產品價格波動,比如DRAM這種有合約價格的產品,但與資本控制產業壓貨漲價的類型並不相同。
晶圓廠漲價、擴產謹慎
根據國泰君安分類,本輪疫情下的半導體元器件漲價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於大宗商品帶來的原材料漲價,如覆銅板漲價帶來PCB漲價等;另一類是8寸晶圓代工產能緊張帶動下遊射頻晶片、功率半導體、顯示驅動IC、電源管理晶片漲價。
對於上遊晶圓廠,產能吃緊使得漲價效應帶動這部分整體營收向上。據集邦統計預估,預估2020年第四季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營收將超過217億美元,年成長18%,其中臺積電、三星和聯電市場佔有率居前。
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公司,臺積電受惠於5G手機、高性能計算晶片需求驅動;另外7nm製程營收持續成長,加上自第三季起已計入5nm製程的營收,公司第四季成長動能續強,以及16nm至45nm製程需求回溫,第四季營收可望再創歷史新高,年成長約21%;三星預估第四季營收將增長25%。
不過, 為了維護好關鍵客戶長期關係,晶圓廠表示並不一定會主動提價。
A股半導體IDM公司負責人表示,現在產能不足,為了維護客戶長期關係,晶圓廠主動提價十分慎重,更多做法是會選擇價格更高的訂單。據介紹,自2019年年第四季度開始,半導體上遊景氣度攀升,已經開啟了上升周期,隨著國內疫情逐步穩定,增長態勢進一步穩定,加上消費方式改變,線上業務活動增加,帶動半導體需求增加,預計本輪周期最長有望持續到2022年上半年。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晶圓代工廠龍頭,公司全球銷售及市場資深副總裁彭進日前參加活動時表示,隨著市場化價格不斷增長,讓晶圓代工廠擴產需要更加謹慎。因為公司需要根據市場和客戶需求來判斷和投資擴產,要保證一年後產能開出時,必須有足夠市場來填充產能;除了產能擴充,還需要人才、時間、IP積累等。
對於當前產能緊張,彭進表示一方面是市場需求超遠預期,包括5G到來推動手機和基站晶片需求增長;汽車網聯化、IoT等需求,也帶動伺服器、電腦大幅增長,增加了晶片需求;另一方面,疫情影響下,全球主要供應商暫停出貨,即便設備進入工廠也缺乏團隊安裝,導致產能擴產進度延期。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晶圓廠,中芯國際當前所處環境特殊。
集邦諮詢指出,受美國禁令影響,中芯國際自9月14日後已不再向華為旗下晶片設計公司海思供貨,其他客戶在14nm進行試產時,中芯會有二至三季產能空窗期;另一方面,美國將中芯國際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後,除了設備面臨限制,擔憂部分國外客戶可能抽單,預估第四季營收將受影響,不過2019年基期低,預計季度營收仍有15%的年增長。
不過,從最新進展來看,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大基金二期)已經出手相助中芯國際擴產。12月4日,中芯國際旗下中芯控股、大基金二期和亦莊國投訂立合資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資企業,生產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其中,合資企業的註冊資本為50億美元,中芯控股、大基金二期和亦莊國投各自佔比51%、24.49%和24.51%。
中芯國際表示,成立合資企業可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和客戶需求,有助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精進晶圓代工服務,從而推動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鏈深度綁定
除了半導體前段製造,後段封測漲價態度也比較謹慎。有封測大廠向媒體表示,調價需要考慮多重因素,包括與客戶是否與產能約定、綁定程度以及合作密切程度等,並非想漲就漲,需要各方面考慮。所以,作為應對措施,半導體產業鏈正在通過資本運作加深上下遊綁定。
從通富微電的非公開發行方案可見一斑:11月23日,上市公司披露的發行情況報告書顯示,本輪發行共募集資金32.72 億元,用於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二期工程、車載品智能封裝測試中心建設等。這項定增獲多方認購,最終參與者除了投資機構外,還包括卓勝微、芯海科技、華峰測控、浙江韋爾股權投資等半導體行業內公司,以及朱一明等IC業內大佬。
從出資金額和持股佔比並不算多,但是意義重大。芯海科技作為全信號鏈晶片設計企業,公司表示本次投資前芯海科技與通富微電的已經開展了合作,本次投資有助於雙方的進一步合作,加強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合作。
在中芯國際回A股上市時,產業資金也積極參與。韋爾股份就披露了公司出資2億元作為有限合伙人,認購青島聚源芯星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的基金份額;而聚源芯星作為戰略投資者認購中芯國際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獲配22.24億元。
一般而言,半導體公司多數採用Fabless經營模式,專注於晶片研發、設計與銷售,晶圓代工廠專門負責生產和檢測。面對全產業鏈的產能緊缺,不乏晶片設計公司,跨「界」投資擴產。
比如本土射頻晶片龍頭卓勝微就在11月底披露,擬在無錫市濱湖區胡埭東區合作投資建設半導體產業化生產基地,該項目預計投資總金額8億元。項目將提升公司在射頻SAW濾波器領域的整體工藝技術能力和模組量產能力。
韋爾股份也通過發行24億元可轉債,投資晶圓測試及晶圓重構生產線項目,由旗下CMOS圖像傳感器設計企業豪威科技主導實施。
另外,即將登陸科創板的國產CMOS晶片企業格科微,上市募集資金主要用於12英寸CIS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其中包括自建部分晶圓後道製造產線。投產後,公司將逐步實現由Fabless模式向Fab-Lite模式的轉變,即介於Fabless模式和IDM模式之間的輕晶圓廠模式。
不過,無論是是否自建產線,都蘊含風險。格科微指出,在 Fabless模式下,企業產品生產和客戶交付等環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遊產能波動的影響,生產經營的自主性相對降低;經營模式的轉變能夠有力保障公司12英寸BSI晶圓的產能供應,但同時也可能降低運營效率和靈活性。
【記者觀察】 缺芯漲價議題狂歡不歇 多重風險暗浮動
面對當前A股熱炒的半導體題材,市場上已經出了一份投資手冊,呼籲緊緊抓住這波漲價潮,並劃分出明確的六波操作節奏,炒作標的依次是8英寸、6英寸的晶圓代工廠、設計公司、封裝公司、大市值半導體公司,最後是小市值公司。
機構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這是遊資戰法」,投資手冊推薦的標的,不少都短期出現了暴漲暴跌;而對於漲價題材本身,已經缺乏興趣,該漲的優質標的已經到位置了。
電子行業私募投資人士也向記者表示了類似看法,目前市場對缺芯議題反應已經比較充分了,資金更多是在思考什麼時候跑;從根本上看,一方面當前原材料漲價太多太快,比如鐵礦石現貨價格已突破千元,後續衰退恐怕也很快;另一方面,新冠疫苗開始普及,對晶片題材漲價會有一定打壓。
而且,多家晶片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已經著手減持。其中,年內最引人關注的當屬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一期(簡稱「大基金」)。以選股標的看好龍頭、入股時點精準稱著,大基金部分一期項目進入退出期。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來大基金在A股累計減持套現金額約89億元,並且在下半年達到減持小高峰。
而大基金二期也對熱炒的二級市場保持了「距離」,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風格也發生了變化。結合業內人士採訪,記者發現,大基金對二級市場投資熱情降溫,從此前頻繁協議受讓、定增等方式,轉向到上市前投資入股,並與半導體上市公司合資、成立基金等方式,精準參與產業一線的項目投資,比如最新參與投資中芯國際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
當然,投資機構並未亦步亦趨,不少在第三季度大舉建倉增持晶片標的。比如,兆易創新在三季度末已經被大基金再度減持1%,而華夏國證半導體基金新進成為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私募大佬葛衛東的持倉也保持不變,北上資金通過滬股通季末增持至2.6%,Wind顯示北上資金佔公司自由流通股本佔比達到5%。
漲價議題雖然通常會在短期刺激二級市場晶片標的上漲,但是長期來看,還是上市公司需要業績和實力說話,特別在當今半導體市場,國產替代的機遇成為長期主題。
有私募投資合伙人向記者表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國產替代,比如由於海外射頻晶片巨頭Skyworks供貨受阻,廠商就轉向國內射頻龍頭卓勝微拿單了,這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公司股價走強。
雖然近期因激勵計劃涉嫌低業績考核、卓勝微股價下跌,但是公司股價很快收復失地,截至12月11日,公司股價收漲591.32元/股,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位居A股第一高價IC股。
另外,在相對短板的晶圓製造領域,本輪缺貨的晶片種類並非需要使用最新先進位程;做好特色工藝、保證好供應鏈穩定安全,國產晶片製造依舊有機會。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有錢都買不到晶片!有人在操縱產業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