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教會法的奠基人:格列高利七世

2021-02-07 中世紀史實資料

  中世紀教會法的奠基人:格列高利七世


聖格列高利七世(Gregory Ⅶ,1020年—1085年5月25日),克呂尼改革派教宗,1073年4月22日—1085年5月25日在位,歷代教宗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為了實現天主教會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進行了畢生的鬥爭。


中文名希爾德布蘭德•奧爾杜布蘭德斯奇•迪•索瓦鈉,外文名Ildebrando Aldobrandeschi di Sovana。


別名:格列高利七世 赫德白蘭、國籍:義大利;民族:義大利人;出生地義大利,索瓦納


出生日期1020年,逝世日期1085年5月25日,逝世地義大利,薩萊諾。




一、生平簡介


俗名希爾德布蘭德,青年時留學法國和德意志,後入修道院成為修士。曾在格列高利六世的手下任職。領導克呂尼修院運動。1054年被任命為副補祭,成為左右新教宗人選的關鍵人物。1058年助尼古拉二世上臺後,被擢升為大副祭。1059年4月13日頒布著名的教宗選舉法,規定教宗只能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世俗封建主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得幹預,並禁止買賣聖職和教士婚娶。1073年4月22日當選為教宗,稱格列高利七世,繼續領導與推動克呂尼運動,宣揚教宗權力至高無上的神學,反對世俗君主操縱主教敘任權。從而使教宗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間的權力之爭日趨激烈。1076年2月在羅馬公教會議上宣布革除亨利四世教籍,廢黜其帝位,迫使亨利四世於1077年冬季親往教宗居地卡諾莎堡請罪,教宗聲威大震。亨利四世的地位穩定後,於1084年3月21日舉兵攻佔羅馬,另立教宗克雷芒三世。格列高利七世遷到南方的薩萊諾城居住。1606年教宗保羅五世追諡其為聖徒。




二、早年生涯


格列高利七世,世俗名希爾德布蘭德(Hildebrand)。1020年出生於義大利的託斯卡納的索瓦納,他出生的房子今天還在那裡可以參觀。他少年時被送到羅馬聖瑪利亞修道院,從此開始其漫長的修士生涯。他的一個叔叔在這個修道院裡。在羅馬聖瑪利亞修道院中,希爾德布蘭深得一位名叫約翰•革拉先神父的信任。1044年,教宗本尼狄克九世因要結婚而辭職,革拉先便用1,500鎊黃金賄買了教宗職位,取名格列高利六世。希爾德布蘭充當新教宗的秘書和教廷總司鐸。1046年,革拉先這種攫取教宗職位的醜惡行徑敗露,不得不棄職離開羅馬,希爾德布蘭便陪同他流亡德國。後來他承認他並不希望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但他在德國的經驗對他來說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為他後來的政治打下了基礎。在科隆他繼續他的學業。1047年革拉先死後,希爾德布蘭與德國克呂尼派結合在一起,推動大公教會改革,深得亨利三世的賞識。1049年1月,德皇派他陪同新教宗利奧九世(德籍克呂尼派)到羅馬加冕就職。不久,他被提升為教會領地的「宗座總理」。由於他善於經營,使教廷收入驟增。1053年,他受命率領一使團前往高盧。在那裡他處理了貝朗瑞的問題。貝朗瑞就聖餐的見解引起了一些爭論。


三、教廷靈魂


1054年,教宗利奧九世去世。一部分人擁護他上臺,儘管他本人對教宗寶座沒有興趣,教會改革時機尚未成熟,便謝絕這番好意,親自帶領代表團前往德國,恭請亨利三世指定新教宗。德國皇帝根據他的意見,選立維克託二世。新教宗對希爾德布蘭非常感激,把他提升為樞機神品。此後,希爾德布蘭為抬高教宗的地位對皇權進行了鬥爭。自奧託一世至亨利三世的100年間,德國皇帝一直掌握著任命教宗的權利。1056年亨利三世去世,其子亨利四世尚未成年,由其母阿格尼斯攝政。希爾德布蘭趁亨利四世力量較薄弱之機,首先推動教會擺脫皇帝對教宗的控制,進而使教宗地位在法律上高於皇帝。司提反九世被樞機主教團選為教宗時沒有與皇帝商量,因此格列高利被派到皇帝身邊來保證皇帝的支持。格列高利通過皇后等人得到了他所需要的支持。但他回到羅馬前司提反九世就死了。羅馬貴族打算借這個機會選舉他們自己的教宗本尼狄克十世上臺,希爾德布蘭與其不合,他在義大利一些封建主的支持下另行組織選舉,抬出尼古拉二世,於是形成兩個教宗對立的局面。他幫助尼古拉二世在1059年頒布教宗選舉法,規定嗣後教宗不應由皇帝或羅馬貴族指定,而應由教會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這樣,一方面制止世俗諸侯對教宗選舉的操縱,另一方面也排斥了德皇對選舉的控制。1059年(一說1061年),他被晉升為羅馬教廷總六品,相當於教廷內閣總理。此時當地的人越來越感覺到格列高利是教庭的靈魂。尼古拉二世死後,希爾德布蘭於1061年扶立亞歷山大二世為教宗。1073年4月21日亞歷山大二世去世,他認為當時的政治情況,尤其德國的情況對教庭非常有利,教會時機已成熟,未等亞歷山大二世的葬禮完畢,他被主教團和德國皇帝推上教宗寶座,取名格列高利七世。格列高利後來自己也承認說他的選舉非常不規則,1059年所發表的法律中規定的程序沒有被執行。




四、君權神授


格列高利七世一上臺就為提高教會的權威和建立神權君主專制政體進行鬥爭。長期以來,世俗君王給予教會種種特權,又用掌握主教敘任權來控制教會。憑藉這種權力,他們把聖職任意出賣給親信和其它一些世俗封建主,並利用神職出缺,把教區的收益據為己有。同樣,世俗封建主對自己領地上的教堂神父也握有任命權。教會財產因神職人員結婚由其後代繼承轉到了世俗人員手中。尤為嚴重的是修道院急劇發展,日益富裕、又日趨腐化。這樣教會的道德聲望以及教宗權勢受到嚴重損害。為了鞏固教會組織、提高教會的威信,910年,法國南部克呂尼修道院創立。它改變過去修道院只著重於勞動、苦修的辦法,突出宗教活動,反對教會世俗化。此後,西歐修道院普遍仿效,出現了以克呂尼修道院為中心的克呂尼派。到十一世紀,該派反對修道院附屬於世俗政權或地方主教,極力抬高羅馬教宗地位,認為整個基督教會應該聽命於教宗並反對神職人員結婚。此後,克呂尼運動很快在西歐發展成一股強大的、有組織的政治力量。


作為克呂尼改革派教宗,格列高利七世於1074年在羅馬召開會議,連發四道通諭,批評結婚的神職人員,譴責神職買賣行為;規定神職人員必須獨身,神職買賣必須停止,否則予以絕罰。但當時反對改革的阻力不僅來自世俗封建主、皇帝,而且來自教會內部世俗化的神職人員,特別是來自基層教區主教。為此,格列高利七世派出樞機、親信教士充任「欽使」,到各基層教區檢查,強令地方主教貫徹教宗改革的意旨,若有違抗者,立即解職查辦。這樣,格列高利通過修道院修士主教和欽使直接控制了各個國家的每個教區。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發布了《教宗敕令》(二十七條),具體地闡述了教宗的地位及其權力,宣稱:「唯有教宗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唯有教宗一人有權制訂新法律」;「一切君主應親吻教宗的腳」,「教宗有權廢黜皇帝」;「教宗有權解除人民對邪惡統治者效忠的誓約」,甚至宣布:「羅馬教會從未犯過錯誤,也永遠不會犯錯誤」;「凡不與羅馬教會和諧的不得視為基督徒」;「教宗可以命令臣民控告他們的統治者」;「教宗永不受審判」等等。它是教宗建立世界統治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敕令》發表的第二年,格列高利七世極力聲稱:上帝賜給聖彼得以天上人間的生殺予奪的權柄。


格列高利七世相信教會是上帝創造的,其目的是將全人類組織在一個單一的,執行上帝的欲望的社會中。因此教會高於任何人造的機構,尤其高於國家,而教宗作為教會的首領是上帝在人間的統治者,因此任何對他的不服從也是對上帝的不服從,也就是背離基督,但這個解釋的結果是教會必須得要徵服或者消滅所有的國家。因此作為一個政治家格列高利七世不得不採取一個折衷的手段。他承認國家作為一個統治機構地上之城的存在,他將教會與國家的同時存在解釋為上帝的意願並強調教會與帝國的統一的重要性,依據奧古斯丁主教的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神學,解釋教會與國家的關係。他從未想到過將這兩個勢力作為平等的來看待,對他來說作為上帝之城的教會在國家之上是毫無疑問的和不可討論的。他希望所有的教會爭論都在羅馬決定,希望所有的請求都由他本人親自決定,希望將教會的組織中央集權在羅馬,這種做法當然會削弱主教們的權利,因此有些民族主義情懷的主教們不願自動地放棄他們原有的權利而試圖保持他們的自由。他的在任期間他經常與教會中的高級官員發生矛盾。


這些爭論和鬥爭與他支持神父的禁慾和反對販賣教職是聯在一起的。格列高利七世並非禁慾的創始人,但他比他的前任更積極地推動這個決定。他1074年下令人們可以不服從同意神父結婚的主教的命令和不向他們交稅。這些決定遭到了德國貴族和一些主教的反對。




五、對外關係


教宗格列高利七世用盡各種方法,使許多王國和地區服從教宗的權威。格列高利七世宣布對一些國家擁有佔有權。科西嘉和撒丁島被認為是教會所有。西班牙和匈牙利也被看做是教會的產業。他還試圖讓丹麥國王承認他是教會手下的一個領主。他宣稱匈牙利王國是屬於教廷的,聲稱匈牙利國王斯德望早就把它奉獻給聖彼得;他支持西班牙反擊入侵的阿拉伯穆斯林,聲稱西班牙是使徒聖保羅傳過教的地方,應是教會領地;他根據偽「君士坦丁贈禮」和查理大帝的饋贈,自命為義大利統治者;他在現南斯拉夫的土地上立王,代行統治;他甚至企圖利用1075年基輔大公的內部矛盾,通過叛國的俄羅斯公爵使基輔羅斯成為教廷封地。


他堅持英王威廉要向教廷稱臣,否則就施行絕罰說他進不了天堂;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對教宗對他的規勸他絲毫不介意。直接介入教會內部的事物、命名主教和修道院院長。格列高利七世千方百計來對付威廉,最後他採取了適當的讓步妥協態度,承認了威廉的一些做法來表示他對這些做法的主權。他要法王腓力一世不要幹預教會事務,法國主教應由教廷任命;1074年似乎腓力也將被革除教籍和免除王位了,但格列高利七世決定不樹立太多的敵人,因此沒有對腓力採取任何行動。


格列高利七世與幾乎所有的基督國家建立了一定的聯繫,但這些聯繫並沒有完成他在其中寄託的希望。他與波蘭、俄羅斯和波希米亞有信件往來。他與茅利塔尼亞的國王有友好的信件往來。他企圖使亞美尼亞更加靠近羅馬但沒有成功。他尤其對東方感興趣。羅馬與拜佔庭帝國的宗教分裂對他來說是一個大的打擊。他努力試圖重建過去的友好關係。他成功地與拜佔庭皇帝麥可七世•杜卡斯保持聯繫。當阿拉伯穆斯林進攻基督教聖地的消息傳到羅馬時,格列高利七世考慮進行遠徵來恢復教會對東方的控制。但因不久陷入與德皇亨利四世的衝突之中,這個企圖才沒有實現。


諾曼人的態度尤其使格列高利七世失望。尼古拉二世對諾曼人做的讓步使得他們得以在義大利中部得手,但這一步沒有能夠保證他們的忠心和對教宗的保護。當格列高利七世受到亨利的迫害時諾曼人對此毫不關心,只有在當格列高利七世受到生命威脅時他們才出面幹涉。




六、生死搏鬥


教宗權勢的壯大嚴重地損害了皇權。已經成年了的德國皇帝亨利四世與格列高裡七世矛盾便日益尖銳,他們終於在主教敘任權之爭上發生激烈的西歐中世紀政教衝突。中世紀,主教具有宗教和世俗兩種權力,其社會地位與帝國內公侯相當,在某些教區裡,總主教和主教本身就有公侯爵位。因此,主教任命權直接影響皇帝和教宗的政治權力和經濟收益,成為皇帝實行中央集權制和教宗建立世界神權統治的關鍵問題。皇帝不願放棄任命主教的權力,教宗卻力圖把它從皇帝手中奪回來。於是,格列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揭開了羅馬教廷與德國皇室歷時200年的鬥爭的序幕。


此時的亨利四世才23歲,還沒有多少經驗。面對著薩克森(穆斯林)的入侵戰亂,不得不與教宗取得一致。1074年5月亨利四世不得不在紐倫堡在教宗使節面前強調他斷絕觸犯了教宗的人(包括他自己的朋友),但當1076年,即《教宗敕令》頒布的第二年,教宗格列高利七世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重申禁止皇帝、世俗王公貴族委任神職人員的命令,並把亨利四世的五位近臣以出賣神職論罪,開除教籍。這時,亨利已經鎮壓了薩克森暴亂,憑藉著勝利的餘威,對格列高利七世的處罰嗤之以鼻,滿不在乎,依然重用這些近臣。同年秋天,亨利率軍進入義大利,打擊教會改革派,並在米蘭、斯波萊託和菲爾摩地區委派新主教。同時試圖聯合義大利南部的諾爾曼人。12月8日格列高利七世寫了一封信給亨利四世責怪他背信棄義,同時他派人警告亨利,說他的罪過不但足以使他被革除教籍,而且足以使他喪失他的王位。但在這年的聖誕節,亨利就指派羅馬貴族佔奇尤斯劫持正在做彌撒的格列高利七世。後因一批教宗的支持者包圍了佔奇尤斯的城堡,劫持者們才被迫釋放這位教宗。格列高利對亨利的這一行徑極為惱怒,斥責這種行為是「獸行」。亨利四世也針鋒相對,於1076年1月24日匆忙在沃爾姆斯召集了一次帝國大會,指控格列高利七世僱傭兇手,企圖暗殺皇帝,還以「一位不靠篡權而是奉上帝之命的國王亨利」的名義寫信給「不是教宗而是假修士的希爾德布蘭」,指責他用狡猾手段爬上教宗寶座。亨利派專人把此信送至羅馬,責令教宗「立即從聖彼得的寶座上滾下來」。格列高利七世也毫不示弱,聲稱要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廢黜其帝位。


此時,日耳曼境內的克呂尼派大肆活動,反對亨利;原來被亨利鎮壓下去的薩克森人穆斯林也再次暴亂;德國反亨利的貴族們也推波助瀾,他們在1076年10月召開會議,限定亨利四世在一年內向教宗伏罪,求得寬恕後皇位才可保住。對亨利來說別無他路可以選擇。亨利首先派了一個使者去見教宗要求恢復他的教籍,但格列高利拒絕了他的請求。因此他決定親自去義大利。格列高利此時正在去曼圖亞的路上,雖然他上路前德國貴族答應保護他,但他們的保護軍卻沒有來。亨利在他去義大利的路上經過勃艮第,面對困境,他不得不決定採取懺悔的方式來獲得他的教籍。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著嚴寒,帶著全家趕到教宗所在的義大利馬第爾達伯爵夫人的卡諾莎城堡。他蓬頭赤足,身著懺罪服,立於別墅第二層院子屋前的冰雪中,等了三天三夜,1月28日,在馬第爾達伯爵夫人以及克呂尼修道院院長的求情下,教宗格列高利七世直到讓亨利四世受盡了精神上的痛苦後,才恩賜給這位懺悔者一個赦罪的吻。


一位皇帝向教宗請罪,這在中世紀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它又不是偶然的現象,首先是教會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幾個世紀以來,封建統治者為了利用基督教把大量土地撥贈給教會。教會本身又通過基督徒去世後的捐贈不斷取得新土地。因此教會領地越來越大,到了十一世紀,總數已佔西歐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教會成為經濟力量十分雄厚的封建主。其次,通過克呂尼改革,提倡修士獨身,禁止聖職買賣,教會在信徒中,一方面逐步恢復了「貞潔」的聲譽和神聖的形象,另一方面由於反對修士結婚,避免了把教會的土地轉移到世俗人士手中,杜絕了教會財產分散。再次,十一世紀正是封建領主的勢力繼續增長的時候,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支持教宗,反對中央集權的皇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格列高利七世在同皇權的鬥爭中才首次告捷。


亨利四世自卡諾莎返回德國後,沒有真正地悔改,依然準備對抗教宗。德意志地區反對亨利的勢力並不以此罷休,仍宣布廢黜亨利,另立魯道夫為皇帝。亨利四世與魯道夫的權力內戰,德國陷入三年內戰之中。1080年1月,魯道夫在一次戰役中擊敗亨利,格列高利七世以為德國政局已定,便再次廢黜亨利,加封魯道夫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使亨利及其支持者大為惱火。1080年6月,擁護亨利的勢力在義大利布列克森舉行會議,宣布廢黜格列高利七世,另立拉溫那大主教吉爾伯特為教宗,取名克萊門特三世。




七、客死異鄉


1080年10月,魯道夫在埃爾斯特戰役中陣亡,形勢急轉直下。1081年春,亨利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圍困羅馬城。1084年3月21日,羅馬城被攻破,格利哥裡不得不逃到羅馬城西北角梵蒂岡天神堡避難。10天後,克萊門特三世在聖彼得大教堂正式加冕就位,並又把亨利四世加冕為皇帝。第二年,與格列高利七世結盟的義大利南部的諾曼人向羅馬進軍,救出了這位教宗,但因諾曼人在羅馬城內進行了大肆搶劫,放火燒毀了1/3的城池,使格利高利大失人心。因此在諾曼人撤走時,他不得不隨之南下。不久,便客死於薩萊諾城(1085年5月25日)。


格列高利七世生前曾顯赫一時,但最後在國王逼迫中,不得不逃難而客死於異鄉。他力挽狂瀾捍衛教會權威的艱苦奮鬥精神和遭遇,激勵後幾任教宗通過不斷努力,終於使得教宗和主教的選舉任命權利,能夠由教會樞機主教團主導,不再受制於國王。格列高利七世受逼迫去世,標誌著羅馬教宗權勢雖開始走向頂峰,還沒有足以強大到能戰勝世俗君權的程度。但他開創的克呂尼修院改革運動,他開創的全新的教會與國家關係,強調教會法管理教會的模式,影響了以後的大公教會和天主教管理模式,奠定了西方法律時代的基礎,被西方歷史學家稱為第一次大革命——教宗革命。


格列高利七世是歷史上一個大有作為的教宗。


《教宗格列高利七世敕令》


1、羅馬教會是上帝以一己之力建立的。


2、只有羅馬主教當被稱為普世的。


3、只有他擁有罷黜和恢復主教職位的權力。


4、他的使節——儘管品秩較低——在公會議上凌駕於所有主教,並且可以判罰罷黜其職。


5、教宗有權在當事者不在場的情況下罷黜主教。


6、諸教眾不得與受到教宗絕罰者同處一屋。


7、只有他可以合法地根據時代的需要制定新法律、召集新的會議、任命教士團團長;並且,此外,分立富裕的主教區及合併貧窮的主教區。


8、只有他可以使用帝國的象徵物。


9、只有教宗,諸君主當吻其足。


10、只有他的名字應當在各教堂中被稱誦。


11、教宗之稱謂專屬於他。


12、他可以廢黜皇帝。


13、如有需要,他可以在各教區間調動主教。


14、他有權按自己的喜好任命各堂教士。


15、受他任命之人可以主持其他教堂的工作,但品秩不得降低;同時,此類人員不得從任何主教處接受任何更高級別的職位。


16、沒有他的命令,任何宗教會議都不得被稱為普世。


17、未經他的許可,一切宗教會議決議或書籍都不得被認作教規。


18、任何人都無權撤銷由他作出的處罰;只有他自己,可以撤銷處罰決定。


19、沒有人有權對他實施審判。


20、對於已向教宗提出上訴的人,任何人都不得作出判罰。


21、各教堂之重大事件須提交羅馬教宗處理。


22、羅馬教會從未犯過錯誤,並且由聖經證明,將永無謬誤。


23、羅馬教宗,只要其任職符合教規,即憑著聖彼得之聖德而成為聖徒;聖•恩諾丟,帕維亞主教,可以為證,眾多教父亦表示同意。此條見於教宗聖•塞馬喬之教令。


24、由他的命令和同意,下級教士可以合法地提起控訴。


25、他可以不經宗教會議罷黜或恢復主教的職位。


26、任何人如不能同羅馬教會保持一致,則不能被認為是天主教徒。


27、教宗有權解除臣民對於不義的主人所作的效忠宣誓。」   


(以上內容譯自: Medieval Worlds: A Sourcebook, edited by R.Anderson & D.A.Bellenger, London, 2003, p.67,以及  A Source Book of Mediaeval History, edited by F.A.Ogg, New York, 1907, pp.262-264.)

 

中世紀史實資料微信號為:MiddleAgesFact  


二維碼為:

 



相關焦點

  • 探秘西哲(四十五):卡帕多西亞的兩個格列高利
    他的父親老格列高利正是納西昂的主教,曾經是一個阿里烏派,但很快在妻子的帶領下回歸了正統。納西昂的格列高利一家都是非常虔敬的信徒,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後來都被封為「聖徒」——格列高利本人、他的父親老格列高利和母親諾娜、他的兄弟凱撒裡烏(Caesarius)、他的姐姐格格尼婭(Gorgonia)和他的堂兄安菲羅吉(Amphilochius)。
  • 邵政達丨中世紀英格蘭教俗關係的變遷
    597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Gregory I,590—604年在位)派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帶領40名羅馬教士,到不列顛最強大的王國之一肯特王國首都坎特伯雷傳教,次年,肯特國王埃塞伯特皈依基督教,並修建坎特伯雷大教堂,奧古斯丁則成為坎特伯雷第一任大主教。這一事件奠定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在英國教會中享有的獨特而崇高的地位。
  • 他是新希臘王朝的創建者,違心與教皇和解,最後與羅馬教會決絕
    在東方,1261年希臘人從拉丁系皇帝手裡奪回君士坦丁堡,新希臘王朝的創建者米海爾八世,屢次違心地嘗試與教皇和解,然後與羅馬教會完全決絕。隨著這一事件,以及在亞洲的拉丁系諸王國的沒落,教皇在東方的權勢也同時告終。1294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即位,他是對法蘭西人抱有敵意的義大利人,且對羅馬的偉大傳統與使命異常關心。有一時期,他以高壓手段推行事務。
  • 中世紀簡史:奈良時代是日本歷史上向中國學習的重要階段
    中世紀簡史:奈良時代是日本歷史上向中國學習的重要階段神聖羅馬帝國936年,德意志薩克森王朝國王亨利世中風而死,其子奧託繼承王位。奧託繼續執行其父的東徵政策,徵服了波希米亞,擊敗匈牙利人。951年佔領倫巴第,獲得義大利王位。961年,羅馬貴族叛亂,奧託進抵羅馬平息了叛亂。
  • 中世紀幾百年的政教衝突,帝國與教會的爭鬥何時能夠告一段落
    中世紀歐洲事實上存在著兩位皇帝。一位是名義上統治歐洲的"羅馬皇帝",從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登基時起,一直繼承"皇帝"稱號,他們統治的國家也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另一位則是全歐洲的宗教領袖——羅馬教皇。教皇的權力最初在王權之下,隨著王權的不斷衰落,教皇在世俗世界的影響力逐漸加強。
  • 中世紀教宗與世俗權威的博弈(上)
    尤其是在中世紀在政教合一期間,教會和政治就好像是帝國的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教會領導人們的精神和靈性生活,而政府則管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雖然政府和教會在那個時期是水乳交融,但是教會認為帝國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協助教會實現天國的國度,就是實現聖奧古斯丁《天國之城》的偉大理想,能夠在人世間得以實現。12和13世紀的神學家們,普遍認為,中世紀是最美好的時代。
  • 勒高夫:中世紀騎士的真實與想像
    然而,11世紀期間,教會和中世紀基督教同最初的基督教和平主義思想漸行漸遠,且變革日漸加速。教會開始接受在某些條件下進行戰爭有必要甚至有益的想法。當11世紀末教會同意發動聖戰——十字軍東徵之時,這場變革徹底成真。為上帝和弱者而戰被一套新的儀式所認可,這種強加給騎士的洗禮聖事也就是授予騎士稱號、兵器和盔甲的儀式。
  • 從幾個傳說中的怪物,看看中世紀人的「壓抑生活」
    中世紀歐洲有很多民間怪物傳說,如果細細品味它們的特點,就會發現當時教會對民眾思想的控制,可以看出當時歐洲人生活得多麼壓抑。前兩天偶爾看書,竟然在中世紀的傳說怪物中,發現了歐洲版的「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 蠻族滅亡西羅馬帝國後 羅馬法在中世紀歐洲是怎樣延續的
    拜佔庭帝國盛極一時然而對保留羅馬法功勞最大的,則非基督教會和教會法體系莫屬。當羅馬帝國的一切被日耳曼人的鐵蹄踐踏得粉碎時,基督教及基督教會組織卻得到日耳曼人的青睞完整地保留下來。於是,基督教成為向中世紀傳遞古代文明的使者。作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基督教在許多方面秉承了羅馬的傳統。
  • 學人風採丨彭小瑜:被忽略的那個中世紀歐洲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歐洲封建社會在11—13世紀這三百年裡面,通過有決心改革的教會精英人士,以提升羅馬教宗的地位為形式,確立了基督教會對各地教會嚴格統一的領導權威、對所有民眾的道德教化責任,以及由教會和世俗當局共同主持的、一體化的文化教育體系。由11世紀修道院和教宗發起的教會改革一開始就是歐洲範圍內的改革,而不是局限於某個特定地區。
  • 歐洲史:中世紀大學中教授的神學,是託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
    近代大學的基本模式如研究院、院長和學位,都是從中世紀創建的大學模式中繼承來的。中世紀大學興起於12世紀,它不是由哪一個君主有意建立的,而是由願意學習的人們自己組織的。後來,教會主管各大學的事務,發特許證給已經建立的大學如義大利、法蘭西、英格蘭的大學,又與倡導辦學的王公貴族合作。義大利的撒勒諾大學以醫科著名,波倫亞大學以編訂教會法典和羅馬法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