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房子真漂亮,寬敞明亮,屋內還有衛生間,住起來方便多了,感謝黨、感謝政府。」馬龍區王家莊街道砍斧箐村村民楊樹清在房屋認領現場高興地說。目前,該村村民全部搬遷住進了新房。
砍斧箐村是一個純苗族村,全村有14戶45人,全部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該村位於深山老林,進村道路為山路,部分路段坡度有50餘度,雨天車輛難以通行;高寒冷涼,平均海拔2239米,生態環境脆弱,不利於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地域偏僻,村民們吃水靠降雨,安全飲水無保障。該村地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住房安全隱患大。
「住慣的山坡不嫌陡,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已經習慣了,再窮、再難我也喜歡這裡,我不願意搬。」絕大多數村民都希望早日整村搬遷,可村民張文忠不願搬。該街道成立砍斧箐整村搬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責任人具體負責到每一個節點上。工作組人員取消雙休日、節假日,倒排工期,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入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邀請區民宗局局長(苗族)參加政策宣講團進村入戶,用苗族語言宣傳黨的扶貧政策,解除群眾疑惑,讓村民從理解到支持,從支持到主動自覺參與建設。砍斧箐新村佔地20.04畝,新建住房14套840平方米、各類基礎設施用房1330平方米,硬化進村及村內道路523米,有完善的水、電等相關基礎配套設施,總投資659.78萬元。
為了讓苗族同胞「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該街道抓住車馬碧水庫建設機遇,依託原雲水機械廠自然資源,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採取土地置換的辦法,置換200畝土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發展傳統烤菸種植的同時,重點發展蘋果產業,把農業產業與旅遊產業結合起來,讓苗族群眾發展有產業,增收有保障。
(作者:本報記者劉成龍通訊員王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