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斧箐苗族村挪窮窩

2021-01-12 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現在的房子真漂亮,寬敞明亮,屋內還有衛生間,住起來方便多了,感謝黨、感謝政府。」馬龍區王家莊街道砍斧箐村村民楊樹清在房屋認領現場高興地說。目前,該村村民全部搬遷住進了新房。

砍斧箐村是一個純苗族村,全村有14戶45人,全部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該村位於深山老林,進村道路為山路,部分路段坡度有50餘度,雨天車輛難以通行;高寒冷涼,平均海拔2239米,生態環境脆弱,不利於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地域偏僻,村民們吃水靠降雨,安全飲水無保障。該村地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住房安全隱患大。

「住慣的山坡不嫌陡,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已經習慣了,再窮、再難我也喜歡這裡,我不願意搬。」絕大多數村民都希望早日整村搬遷,可村民張文忠不願搬。該街道成立砍斧箐整村搬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責任人具體負責到每一個節點上。工作組人員取消雙休日、節假日,倒排工期,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入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邀請區民宗局局長(苗族)參加政策宣講團進村入戶,用苗族語言宣傳黨的扶貧政策,解除群眾疑惑,讓村民從理解到支持,從支持到主動自覺參與建設。砍斧箐新村佔地20.04畝,新建住房14套840平方米、各類基礎設施用房1330平方米,硬化進村及村內道路523米,有完善的水、電等相關基礎配套設施,總投資659.78萬元。

為了讓苗族同胞「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該街道抓住車馬碧水庫建設機遇,依託原雲水機械廠自然資源,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採取土地置換的辦法,置換200畝土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發展傳統烤菸種植的同時,重點發展蘋果產業,把農業產業與旅遊產業結合起來,讓苗族群眾發展有產業,增收有保障。

(作者:本報記者劉成龍通訊員王自新)

相關焦點

  • 中經評論:奮力「挪窮窩」 走上「奔富路」
    5年、960多萬人,「挪窮窩」「換窮業」,通過易地搬遷「拔掉窮根」,實現脫貧。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很多人都經歷過搬家,一個「累」字是大家共同的感受。960多萬人要挪地方啊!
  • 湖南大水:六十年「挪窮窩」夢想成真
    「大水群眾『挪窮窩』夢想的實現,成為2018年全縣摘掉戴了32年國家級貧困縣『帽子』謀求發展變遷的縮影。」桂東縣委書記譚建上說,縣裡將持續發展產業,把羅霄山脈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新家園】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山民變成幸福「新市民」
    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寬,保山市龍陵縣326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600戶同步搬遷戶告別故土,搬遷到42個移民安置點迎來新生活。
  • 挪窮窩斷窮根,甘孜州色達縣「潮大叔」搬新家當「網紅」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薄弱的脫貧攻堅基礎和貧苦的群眾生活現狀,「色達縣確立了『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求突破、四年上水平、五年奔小康』的脫貧工作思路,針對邊遠牧區和高山農區貧困群眾的脫貧,作出了挪『窮窩』、斷『窮根』的部署」,甘孜州委常委、色達縣委書記何飈說到。
  • 雲南永仁縣:挪窮窩 換窮貌 奔小康
    2019年末,全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的618戶2322人全部實現脫貧,實現挪窮窩、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能致富的目標。  永仁縣縣城 永仁縣供圖  圍繞「搬得出」目標,精準識別對象高位推動  強化組織領導。
  • 【新春走基層】挪窮窩斷窮根 搬出「山卡卡」開啟新生活
    劉正堂住的小區一角。
  • 「新春走基層」挪窮窩斷窮根 搬出「山卡卡」開啟新生活
    2018年,昭通吹響了「挪窮窩、斷窮根」的建設號角,在昭陽區靖安鎮選址建設跨縣安置區,劉正堂成為異地扶貧搬遷的對象。劉正堂住的小區一角。(人民網 虎遵會 攝)2019年12月18日,劉正堂舉家搬到了距離昭通市區只有20多公裡的靖安,住上了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小區房。
  • 湖南湘西苗寨精準扶貧:挪窮窩 興富業 奔小康
    對夯卡村雷公潭上下兩寨的搬遷規劃,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早有謀劃」: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目標,通過「搬新家+興產業」同步實施,形成「戶戶有產業,家家有幫扶,人人有事做」的幫扶格局,量身制定專項計劃,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思想扶與產業幫齊抓、搬遷與脫貧同步,不唯搬遷而搬遷。
  • 湖南紀檢監察機關護航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 育「富源」
    湖南紀檢監察機關護航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 育「富源」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祖華 通訊員 冉春雷9月初,面對採訪,家住邵陽縣城梅溪嘉園小區的劉小花滿面笑容。
  • 砍斧、匕首、寶劍、飛鏢、仿真槍……
    回家過年,總要往家帶點年貨,可南京玄武警方卻在小紅山客運站攔下了各式各樣的奇葩「年貨」,一位少年因為看了3D版的電影《功夫》,居然買了一把砍斧帶回家;更有槍械愛好者,將一把仿真槍裹得嚴嚴實實塞在背包最深處,但依然被民警找了出來。
  • 人民日報丨湖南湘西苗寨精準扶貧:挪窮窩 興富業 奔小康
    對夯卡村雷公潭上下兩寨的搬遷規劃,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早有謀劃」: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目標,通過「搬新家+興產業」同步實施,形成「戶戶有產業,家家有幫扶,人人有事做」的幫扶格局,量身制定專項計劃,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思想扶與產業幫齊抓、搬遷與脫貧同步,不唯搬遷而搬遷。
  • 盤點南京客運站收繳奇葩違禁物:少年帶砍斧回家
    少年帶砍斧回家,被沒收哭鼻子前幾天,一名男子帶著十三四歲的兒子提著大包小裹來到小紅山客運站候車廳。「師傅,你這包打開看下,裡面好像有違禁品。」當兩人的包裹通過安檢儀後,民警將兩人叫住。「不會吧,我沒帶啥啊。」這位父親邊說邊打開箱子,一把黑黝黝的短柄砍斧赫然出現在民警眼前。「砍斧屬於管制刀具,不能帶上車。」
  • 近5萬人挪了窮窩
    易地扶貧搬遷讓全縣三分之一多的貧困人口挪了窮窩,斷了窮根。成功做到了搬得出、穩得住,正在逐步致富奔小康。 因地制宜抓搬遷 11月25日,建始縣高坪鎮大店子村集中安置點的姜和平安頓好患病的妻子後,便忙著與各村的生豬養殖戶聯繫售賣生豬的相關業務。
  • 貴州六枝梭嘎箐苗的祭山林
    除了雞、燒酒,還得上山砍一棵竹子,金竹、苦竹都可,取其中一截,把一頭剖為四片,一頭不剖,拿住不剖的一頭,一搖,另一頭就啪啪直響。同時再取一棵竹子,不修上部的枝,並用黃蔑把散開的竹枝箍攏,成一個大掃把狀。有了這些東西,到這一天,先進行的是掃寨。
  • 昆明苗族村驚現「人臉魚」,外國網友:這才是真正的「海王」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崔妍】近日,一位中國遊客在昆明苗族村發現了一條怪魚:魚頭長得酷似人臉,甚至能看出「五官」。這名遊客隨即拍下了這條魚在水中遊動的視頻並發到了網上,不料卻嚇壞一眾網友,很多人驚呼 「瘮人」,但也有網友認為這條魚「挺酷挺可愛」,更有網友腦洞大開:「這才是真正的海王。」
  • 冷兵器之「斧」
    斧雖不作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石斧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幾十萬年以 ,前。那時人們用磨製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是不可缺少的勞動工具之一。古漢字中「斤」就是砍木頭的斧字,所以後來從斤字旁的漢字多有斬截、折取的意思。鉞是由原始社會的勞動工具——石斧演化而來的。
  • 冷兵器之「斧」!
    那時人們用磨製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是不可缺少的勞動工具之一。古漢字中「斤」就是砍木頭的斧字,所以後來從斤字旁的漢字多有斬截、折取的意思。鉞是由原始社會的勞動工具——石斧演化而來的。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一種磨製非常精細的石鉞,鉞體扁平,刃部寬闊,弧曲度大,兩角微微上翹。這種精心製作的石鉞顯然不適宜砍伐林木或用於農作。據推測很可能是古人專門製造的原始兵器。
  • 建始縣易遷規模居全州第一、全省第三 近5萬人挪窮窩
    易地扶貧搬遷讓全縣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挪了窮窩,斷了窮根,逐步致富奔小康。因地制宜抓搬遷11月25日,建始縣高坪鎮大店子村集中安置點,姜和平安頓好患病的妻子,忙著與各村生豬養殖戶聯繫業務。姜和平一家三口,原居住在該鎮望坪社區。
  • 「窮不挪住處,富不遷祖墳」是啥意思?看完感慨:古人智慧無窮盡
    「窮不挪住處,富不遷祖墳」是何用意?看完感慨:古人智慧無窮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流傳古人說的話在當今時代依然受用,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敬佩,如今還時不時的影響,指引,規勸著我們,一些話語簡短的幾個字其中蘊含著大道理。
  • 趣說梁山好漢手中斧
    這其中的斧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古老的兼具兵器和工具的器具。我們不談生活工具的斧,只說作為作戰兵器的斧。那麼便有「開山斧」「日華斧」「長柯斧」「金蘸斧」「宣花斧」等等。不管是哪種斧共同的特點就是笨重,非有力氣的猛者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