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這部電視劇想必大家都看過,講述的是包拯辦案神訊,清正廉明。
但是和真實版的包拯還有區別的。其實歷史上的包青天並非面如黑炭,他只做了一年開封府,斷案並不多。包拯出生於廬州合肥的一個官宦家庭,從小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教育。二十七歲時參加朝廷科舉,高中甲科進士,皇帝授官。因為他父母年事已高,便請求改在離家鄉近的地方做官,一邊伺候雙親。但是父母還是不願意和包拯一起赴任。於是他做出了驚人的舉動,辭官回家侍奉父母,等到二老離世後,又在家守孝三年。
三十八歲時回到吏部接觸調任,擔任的第一個官職,就是天長縣縣令。商人第一天就巧破牛舌案。二四十一歲時升任瑞州知府。因為做官十分清廉,鐵面無私,四十五歲時任命他做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上任後他便彈劾了陳州京西路轉運司,這件事被清朝的石玉昆寫進了三俠五義。以後改編為家喻戶曉的陳州放糧。還三次彈劾了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在朝廷上與皇帝爭辯,口水都濺了宋仁宗一點,最後仁宗皇帝也只好屈服,撤了張堯佐的官。因多次彈劾權貴,讓百官甚至皇帝都有些畏懼。當時官場流行一句時髦語包彈,
在五十七時他做了開封府府尹,而他只在開封府幹了一年多,身邊沒有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也沒有公孫先生和南俠展昭。更沒有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這些出神入化的情節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包拯雖然沒有影視劇裡演繹的如此之神,但是做官能做成他這樣的也是少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