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韓國的版圖一直處於鴨綠江—圖們江之南,從未到達中國的遼河、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然而,由於一種歷史觀念的錯誤,導致韓國人認為高句麗、渤海國都屬於韓國的歷史。韓國人將高句麗、新羅、百濟視為「三國時代」,將新羅、渤海視為「南北朝」。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首先,那即是韓國人亂認祖宗。在這裡我必須強調朝鮮和韓國的區別,朝鮮是一個地名概念,最早指的是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一帶。《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山海經·海內北經》又記載:「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而韓國的祖先是「三八線」之南的三韓,下文會詳細介紹。
在古代,生活在朝鮮的一直是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例如山戎、扶餘、肅慎、靺鞨、女真等。商朝末年,箕子帶領商朝的遺民轉移到了朝鮮一帶,成為了一個周朝名義上的分封國,史稱「箕子朝鮮」。《尚書註疏·卷五考證》:「朝鮮,箕子所封,不應在化外。」後來韓國高麗王朝的一位史學家叫做金富軾,他寫下了一本叫做《三國史記》的史書,首次將箕子朝鮮作為韓國的第一個王朝,這就是亂認祖宗的開端。
在漢朝初期,燕國(劉邦分封國)的一位叫做衛滿的將軍帶著殘餘勢力進入了朝鮮,取代了箕氏王朝,建立了衛氏王朝,史稱「衛滿朝鮮」。到了漢武帝時候,滅衛滿朝鮮,設立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並稱「漢四郡」,這是中國直接管轄朝鮮的開端。
兩漢之交,中國東北的扶餘人朱蒙在高句麗縣建立了一個王國,中國文獻就稱之為高句麗。而此時的「三八線」之南生活著三個韓民族部落,分別是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三韓才是韓國真正的祖先。魏晉時期,辰韓建立了新羅國,弁韓則建立了伽倻國(不久被新羅兼併),馬韓則被扶餘人佔據,建立了百濟國。7世紀,唐朝和新羅合作,共同滅高句麗和百濟,唐朝得到高句麗和百濟之地,建立安東都護府。
這時候,韓國人又出現了第二次亂認祖宗。《三國史記》又首次將高句麗視為韓國歷史的一部分,將高句麗、新羅、百濟並稱為「三國」。後來中國和韓國的史學家反覆爭論高句麗到底屬於哪裡,其梗就出自這裡。後來新羅版圖擴張,兼併百濟之地和大同江之南的土地,於是新羅就和唐朝以大同江為界了。而渤海國,又管轄著許多高句麗的遺民和故地,韓國的歷史學家又將渤海國和新羅並稱為「南北朝」,出現了第三次亂認祖先。實際上,渤海國是中國東北的靺鞨人建立的,他們是女真族的祖先。
918年,王建在開城建立了高麗王朝,只是韓國的第二個王朝。所謂的「高麗」就是「高句麗」的簡稱,中國的古文獻也經常將高句麗簡寫為高麗。王建號稱「值新羅自滅之期,乘高麗再興之運」,也就是打著高句麗復興的旗號立國。從這裡可以看出,韓國人當時已經十分認同高句麗就是自己歷史的一部分。
韓國人自己亂認祖先還問題不大,因為中國不一定承認啊。當時到了明朝,朱元璋就犯了一個大錯。他將「朝鮮」這個古老的名稱送給了韓國的第三個王朝。從此,中國文獻就開始稱呼李朝為朝鮮,這也就是導致中國人難以區分朝鮮和韓國的區別。不過,韓國似乎對「朝鮮」這個名字不感冒,他們仍然自稱為韓國。清朝後期,李朝脫離中國控制,定國名為「大韓帝國」。二戰後,由於出現分裂局面,北方採用「朝鮮」的國名,南方採取了「韓國」為名。
李成桂
二戰後,中國國內的史學研究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了討好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現象。50和60年的許多學者都認為東北古代的高句麗就是今朝鮮歷史上的一個王朝。有人甚至說:「歷史上中國對朝鮮是不好的,我們的祖宗欠你們祖宗的債。 ……你們的祖宗說, 你們的領土是以遼河為界,現在你看把你們擠到鴨綠江邊去了。」在當時的環境下,出現了有利於朝鮮的話可以說,不利於朝鮮的話不能說的局面。
受到這樣的思想影響,中國和朝鮮劃定邊界時就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例如圖們江上遊1200平方公裡劃給了朝鮮,以至於天池一半都成為了朝鮮的了,另外鴨綠江上的大部分島嶼也劃給了朝鮮。在籤訂條約的時候,有這麼一句話:「出土文物證明朝鮮民族很長時間以來就在遼河、松花江流域居住,鏡泊湖附近還有渤海國的古蹟,中國古代王朝侵略了朝鮮,我們要替祖宗向你們道歉, 把你們的地方擠得太小了」。
不過,朝鮮雖然和中國劃定了邊界,韓國卻不願意了。韓國認為歷史上東北地區都應該是韓國的。韓國學者堅持「朝鮮版圖論」,認為如今在朝鮮生活的民族的歷史都是朝鮮(韓國)的歷史。甚至韓國的民間出現了「東北自古以來就是韓國」的荒唐言論。總結起來,亂認祖宗在韓國民眾心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中國承認這一點,對中國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