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男性肝癌患者因右上腹肝區疼痛來診。四診處方後,董師為其針灸,取上脘、中脘、天樞、氣海、關元、期門、章門、迎香、百會、印堂、素髎、足三裡、陽陵泉、太衝諸穴,留針半小時,病人感覺良好。
取針後病人突然感覺肝區疼痛,自覺肝區有壓迫感,並伴有呼吸困難。查其腹部,腹軟不拒按,亦未見腹肌痙攣。因其疼痛為刺痛,判斷為氣滯血瘀。董師對其進行第二次針灸,針以下穴位:左土水、尺肝穴(位於左上臂太淵與尺澤連線之中點)、足三裡、陽陵泉、太衝、然谷、公孫、太白、迎香、三陰交等穴,針後疼痛未緩解。隨後董師在左耳中找壓痛點並針以下穴位:肝、交感、神門、枕等,患者痛感依然沒有減輕,呼吸仍然有窒息感。
董師再囑拔去所有針。讓患者向右側躺,取2.5寸針深刺右側的陽陵泉、足三裡,針入其疼痛即緩解。再取右側丘墟,左然谷,疼痛又有緩解。最後取右風池與右巨髎,疼痛完全消失。留針十餘分鐘,病人自覺呼吸順暢。出針後家,今天上午再診時自述疼痛未再發作。
取穴思考:
第一次針灸:董師常規取穴,以足三裡、陽陵泉、太衝疏肝實脾;迎香可治一切痛症;百會、印堂安神。腹部諸穴以疏暢氣機,平衡臟腑。
取針後出現的劇烈疼痛,可能因針刺後調暢氣機,使正氣攻邪有力,導致正邪交爭劇烈。
第二次針灸:土水為董氏奇穴,可治療肝區不適和胃痛;然谷、公孫、太白此三穴能調補脾腎,溫陽通腹,可用於腹部諸症。但局部經絡仍是阻滯,導致疼痛未減。
第三次針灸:深刺陽陵泉、足三裡有止痛效果。經言:「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丘墟為膽經的原穴,肝膽相照,可以疏洩肝氣;然谷為腎經的滎穴,是水中火穴,可以溫補腎陽。其病灶位於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區,故取膽經風池和胃經巨髎穴,與陽陵泉和足三裡相配,其治療思路為:病在中間,針刺兩端。
此法療效甚高,針入則痛減。諸穴針完,疼痛完全消失。
從此案例中,我學到的經驗有以下幾點:
其一,有時取穴療效不高時,可能是針刺手法不對。
其二,對於此類劇烈疼痛,可考慮用長針深刺法,往往療效優於淺刺。
其三,急症當疏針簡刺,少針優於多針。
其四,劇烈疼痛,可循經取穴。取該經的兩端穴位,以治該經中間的疼痛。
其五,針灸完全可以治療劇烈疼痛。只要有信心,有經驗,有技術,就一定可以取效。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每每遇到劇烈疼痛患者,董師都是用針灸迅速取效,療效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其六,董師重視針灸,且用針灸治病取效甚捷,由此亦增加了我們對於針灸的信心。
董註:此文由我的學生邱曉珊與邵世傑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