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會認為服用驅蟲藥後,能夠讓蟲體馬上排出的就是好藥。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以前的傳統驅蟲藥都是毒性較強的藥,不宜在體內久留,所以一般是與瀉藥組成的複方製劑,如哌嗪加酚酞等。此類驅蟲藥的機理是將蟲體麻痺,藉助瀉藥和腸蠕動將蟲體排出體外。但是這種驅蟲藥對成蟲和幼蟲都沒有殺滅作用,故排出體外的蟲體可以繼續汙染環境而造成寄生蟲再傳播。
目前新研製的咪唑類驅蟲藥,如甲苯咪唑等,可以廣泛用於治療蛔蟲、鉤蟲、饒蟲、鞭蟲等腸道線蟲,使蟲體糖原衰竭,三磷酸腺苷產生較少,進而影響其生存達到殺寄生蟲的目的。由此可見,咪唑類驅蟲藥用於驅除腸道線蟲,可以使蟲卵汙染環境的機會大大減少,降低重複感染有重要意義。
因此,根據咪唑類驅蟲藥獨特的殺蟲機理,給藥後不需要瀉藥,蟲體在服藥後2~4天才會大量排出體外。
下面以蛔蟲為例,簡單介紹如何粗判斷小孩肚子裡是否有了蛔蟲:
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臍周圍部位為多,揉按後可以緩解;
孩子夜間易醒,磨牙和流口水;
沒有特殊原因,小孩的皮膚反覆出現「風疙瘩」及皮膚過敏等現象;
小孩有偏食的現象,而且喜歡吃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像泥土、紙張、布頭等;
小孩喜歡吃零食,吃得多但是胖不起來;
衛生習慣不好,喜歡咬手指。
有以上異常表現的小孩,應該去醫院進行糞便化驗,如果能找到蟲卵,就可以確診。此時,使用驅蟲藥就更有針對性了。
教育小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都要洗手;
常剪指甲,不要在地上玩耍,不吃不乾淨的東西;
做好糞便管理;
服用驅蟲藥時,要注意休息和飲食;
注意服藥後是否有反應和排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