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起源於(無從考證,最普遍說法):人類遠古的發祥地一一衣索比亞,大約1千多年前(公元6世紀),被當地的叫卡爾代的牧羊人發現,眾所樂道的美麗"牧羊人傳說"就此而來。
(配張白色的咖啡花,12月咖啡收穫期,意外拍到,很難得哦)
(青紅交叉掛技的咖啡鮮果)
從6世紀發現起,人們都以咀嚼方式,吃咖啡果實提神。直到11世紀左右,才開始用水煮咖啡飲用。傳說中,森林發生一場大火,人們把燒炭的咖啡拾來輾碎,再無意用沸水衝喝,香氣更溢人。又把輾碎咖啡摻入麵粉做麵包,作為勇士的食物,提高作戰勇氣。(但所有傳說故事都缺乏歷史文件佐證)。
(來張咖啡豆的結構圖,網上借的)
13世紀時,衣索比亞入侵葉門,將咖啡帶到了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義禁止,但埃及蘇丹解禁,咖啡飲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區流行開來。
15世紀以前,咖啡長期被阿拉伯世界壟斷,僅在回教國家間流傳;當時主要被使用在醫學和宗教上,回教醫生和僧侶們承認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15世紀初開始有文獻記載咖啡的使用方式,並且在此時期融入宗教儀式中,同時也出現在民間做為日常飲品。因回教世界嚴禁飲酒,因此咖啡成為當時很重要的社交飲品。雖然當時在阿拉伯地區回教國間很流行,但咖啡種子嚴禁出口(被壟斷)。誰突破呢?
(摘下的鮮果,脫皮含水的生豆,處理好的生豆,烘焙好的熟豆)
直到16、17世紀,透過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權荷蘭人的買賣輾轉將咖啡傳入歐洲(突破),很快這種充滿東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鬱、香氣迷魅的黑色飲料受到貴族仕紳階級的爭相競逐,咖啡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甚至產生了「黑色金子」的稱號,當時的貴族流行在特殊日子互送咖啡豆以示盡情狂歡,有財入袋、祝賀順遂之意,同時也是身份地位象徵。而「黑色金子」在接下來風起雲湧的大航海時代,藉由海運的傳播,全世界都被納入了咖啡的生產和消費版圖中。
(16~17世紀歐洲,咖啡稱「黑色金子」)
傳入歐洲
1570年,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失敗撤退時,有人在土耳其軍隊的營房中發現一口袋黑色的種子,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一個曾在土耳其生活過的波蘭人,拿走了這袋咖啡,在維也納開了第一家咖啡店。16世紀末,咖啡以「伊斯蘭酒」的名義通過義大利開始大規模傳入歐洲。
相傳1600年時有些天主教宗教人士認為咖啡是「魔鬼飲料」,慫恿當時的教皇克萊門八世禁止這種飲料,但教皇品嘗後認為可以飲用,並於祝福了咖啡,因此咖啡在歐洲逐步普及。
(意式深焙咖啡豆,源於義大利)
傳入亞洲
阿拉伯人沒能將咖啡在亞洲傳播開來,荷蘭人卻做到了!在對外殖民的過程中,他們在印度的馬拉巴種植咖啡,又在1699年將咖啡帶到了現在印尼爪哇的巴達維亞。荷蘭的殖民地曾一度成為歐洲咖啡的主要供應地。目前,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第四大咖啡出口國。
傳入美洲
1668年,咖啡作為一種時尚飲品風靡南美洲,咖啡屋也緊跟其後,分別在紐約、費城、波士頓和其他一些北美城市出現。
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黨案就是在一家名為綠龍的咖啡屋裡策劃的。
今天,著名的華爾街金融區的紐約股票交易所和紐約銀行都始於咖啡屋。
(意式與美式,不詳說,看圖)
咖啡首次在美洲種植是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又是荷蘭人最先將咖啡傳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咖啡由荷蘭的殖民地傳到了法屬蓋亞那和巴西,後來又由英國人帶到了牙買加。到了1925年,種植咖啡已成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傳統。同年,夏威夷也開始種植咖啡,它是美國唯一的咖啡產地,而夏威夷咖啡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迄今,巴西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佔全球咖啡產量的約30%;而哥倫比亞則是第三大咖啡生產國,佔全球咖啡產量的12%左右。北美目前是咖啡消費量最大的地區,在西雅圖,「拉泰」文化重新演繹了咖啡文化的內涵,將獨特口味的風味咖啡、設計精美的咖啡器具與時尚和藝術融合在一起,並風靡世界。
(美式、手衝咖啡,目前很流行,配笨本樂家部分1元享器具)
傳入中國
據史料記載,1884年咖啡在臺灣首次種植成功,從而揭開了咖啡在中國發展的序幕。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則始於雲南,是在二十世紀初,一個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中國咖啡種植三大地區:臺灣、雲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