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巖
中日兩國關係在經歷了十幾年的「蜜月期」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逐漸轉冷。而中國的影視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也隨著兩國關係的轉冷而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儘管這段歷史到現在也不過20年左右,卻經歷了幾番轉變。隨著2012年「日本購買釣魚島」事件的爆發,兩國關係陷入冰點。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銀幕、螢屏上的日本人也逐漸變壞、變弱智,直至出現了「手撕鬼子」這樣的情節。本文就為您梳理一下近20年日本人在中國影視中再度「變壞」的經歷。
一、1995-2000 「抗日慘劇」時期:日本鬼子又回來了
1995年是二戰結束50周年,1997年是南京大屠殺60周年。以此為契機,一批抗日影視作品應運而生。與此同時,中日兩國關係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逐漸體現在了之後的影視劇中。
歷史背景: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的結束,中日兩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均有了不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蘇聯解體,俄羅斯的綜合實力短時間內難以和之前的蘇聯相提並論,中日兩國緊密聯合對抗蘇俄的需求降低。
從經濟的角度看,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時代結束後,進入長期的經濟低迷期,史稱「平成蕭條」。而在日本進入蕭條期的這個階段,正是中國經濟以每年8%以上的增速高速發展的階段。根據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杜大偉的計算,1990年到2005年,日本對全球GDP增長貢獻率只有2.95%,而同期的中國則為28.14%。①
經濟上的此消彼長讓中日雙方在心態上慢慢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說,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都在這一階段有所累積。1995年8月29日,日本政府抗議中國核試驗,宣布凍結對中國的無償援助。1996年7月起,日本右翼團體成員連續四次登上釣魚島,引發中日釣魚島風波。同月,時任日本首相的橋本龍太郎參拜靖國神社②。此前,日本首相已有11年未參拜過靖國神社。
中國方面,1996年有一本書橫空出世,創下了300萬冊銷量的奇蹟,並成為街頭巷尾人們的談論熱點。這本書就是《中國可以說不》。即便到了今天,早已沒有人再去討論這本書具體寫了什麼,但「中國可以說不」這六個字,依然作為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氣質的一句口號,被很多人提起。
1996年出版的《中國可以說不》以及同一策劃人在2009年出版的「升級版」《中國不高興》
影視表現:
民族情緒的悄然變化,也被影視工作者捕捉到了。在1995年,三部抗日題材的影片集中上映。
其中,《七七事變》是國內首部正面描寫這個抗戰起點事件的影片。該片講述的是駐軍在宛平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抗擊日軍的經過。宋哲元、佟麟閣、張自忠等國軍將領在影片中也都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出現。
涉及這樣題材的影片,日本人是當然的反面角色。而導演敢於觸碰這樣的題材,能夠順利拍攝、放映,並成為很多學校組織中小學生觀看的影片,則能夠看出此時中日關係的某種轉向。
如果說《七七事變》還不能明顯看出這種轉向的話,另外兩部電影就表露得很明顯了。這一年,吳子牛導演拍攝了影片《南京大屠殺》,另一位導演牟敦芾則拍攝了《黑太陽南京大屠殺》。其中「黑太陽」系列是香港的電影工作者拍攝的系列影片,在這部之前,還有三部描寫731部隊的黑太陽系列影片。由於內容血腥殘忍,這個系列的影片在香港都被定為三級片。與其說它們是抗戰題材影片,不如說是披著抗戰外衣來刺激人們感官的獵奇片。
而吳子牛導演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就很值得一說了。涉及到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片,總不免有殺戮、強姦鏡頭。本片在香港被定為II級(兒童不宜),在韓國被定為15歲以下禁止觀看。③然而在中國大陸,這部影片與《七七事變》一樣,成為了很多中小學包場給學生看的愛國主義影片。組織觀看充滿暴力血腥的抗戰影片成了那時國內學校的共同選擇,很多「80後」的人也因此在心中種下了「日本人可恨」的種子。
豆瓣網《南京大屠殺》條目下的網友評論,很多人都對小時候學校組織觀看此片印象深刻。
在此多說幾句吳子牛導演。吳導與張藝謀、陳凱歌同屬第五代導演,也是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影視一線的名導。細看他歷年的作品,會發現或多或少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著某種聯繫。他在1988年就拍攝過抗日題材影片《晚鐘》,不過那個故事中,日本人並未被臉譜化地刻畫。而到了1995年,這部《南京大屠殺》就將日本人徹底擺在了反派的位置;2000年,鼓吹臺獨的陳水扁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2001年他拍攝的《英雄鄭成功》上映,將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搬上銀幕;2006年,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播出,2007年,他指導了82集電視劇《貞觀長歌》,描述了大唐盛世的輝煌景象;今年恰逢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吳子牛指導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又在央視一套熱播中。
二、2001-2006 「抗日鬧劇」時期:小泉執政五年,侵華日軍重又臉譜化
2001-2006這五年,是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的時期。由於其個人強烈的鷹派特質,在參拜靖國神社等讓中國人非常憤慨的事件上一再惹怒國人,使得中日雙方的關係陷入冰點。在影視方面,日本人也再度陷入臉譜化、弱智化的境地。
歷史背景:
如果在中國街頭隨機問幾個人,知道日本首相是誰嗎?恐怕知道小泉的會比知道現任首相的多。即便說不出小泉純一郎這五個字,也會對那個中分、蓬鬆、花白的髮型印象深刻。
小泉純一郎可能是最被中國人熟知的日本首相。圖為2002年他參拜靖國神社時的情景。
從1985年至今,有3位在任首相參拜過靖國神社8次。上文提到的橋本龍太郎參拜過一次,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在去年底參拜過一次,其餘6次參拜者全都是小泉。而且他也是近30年來唯一一位在日本投降紀念日——8月15日當天參拜的首相。
有這樣的領導人當政,這段時間的中日關係之差可想而知。小泉當政這五年多,中國的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都沒有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
「抵制日貨」這個詞,相信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這個詞不是新詞,遠在清朝末年,就有國人提出過抵制日貨的口號。而近年來的抵制日貨聲浪,則主要來源於小泉當政這五年。2005年,反日情緒達到了一個頂峰,國內爆發了大規模集會遊行和抵制抗議活動,活動從北京、上海等地迅速波及全國十數個大中城市。以至於當年外交部例會上,「抵制日貨」行為也成了記者的一個問題。時任外交部發言人的劉建超當時是這麼回答的:
「之所以中國的公眾對日方的一些態度表示不滿,主要原因是日方在歷史問題上沒有採取正確的態度,沒有正確、客觀、負責任地對待歷史。一些中國民眾對這個問題有不滿,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他們的不滿情緒。不是針對日本人民,而是針對日方的錯誤態度。」④
這五年間,還發生過文部省教科書事件(淡化侵略行為,刪除「隨軍慰安婦」詞條)、日本旅遊團珠海買春事件(380名日本男子在珠海的大酒店進行集體買春嫖娼)等事件,也對中日關係產生了不良影響。
影視表現:
這個時期,抗日題材影視作品大規模上映,很多影視劇中的日本兵重新成了滿嘴「八格牙路」的小丑形象。在這裡僅舉兩個人的例子,從中可以一窺這幾年的日本題材影視劇風向。
第一個例子是馮小寧導演。從90年代初的《戰爭子午線》,到2012年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馮導二十多年來的大多數作品都圍繞中日之間的戰爭在做文章。早年的《北洋水師》、《長天烽火》都是可以載入中國電視劇史冊的優秀劇作。即便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黃河絕戀》、《紫日》等作品在對戰爭的反思方面依然有獨到之處,片中的日本人也有別於老抗戰片裡那種單薄臉譜化的形象。
然而,馮導在2003年卻拍出了一部與之前之後的作品都迥然不同的電影——《舉起手來》。這是一部「歷史戰爭喜劇片」,主演是全國觀眾非常熟悉的兩位喜劇明星:郭達、潘長江。整個影片講的是抗戰期間,農民郭達憑藉聰明才智,把日本鬼子潘長江耍得團團轉的故事。
在這部影片中,日本兵被塑造成極端弱智、無能、搞笑的形象。潘長江飾演的日本鬼子,矮小、對眼、羅圈腿,智商低下,怎麼騙他都能上當。整部影片沉浸在各種意淫的情節中難以自拔,對日本人的醜化較之五六十年代的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
內容的弱智並沒有影響本片的前景。影片上映已超過十年,至今仍能在中央六套等電影頻道以及長途車的車載電視上看到它的身影。很多觀眾在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屁滾尿流的情節中獲得了滿足感。
從馮導以往的作品看,他當然知道如何把電影拍得有歷史厚度,能夠引人深思。但是他為什麼拍了這樣一部《舉起手來》?又恰好在中日關係陷入冰點的2003年上映?上映後又能在電視上不斷被重播?可能只有導演自己知道吧。
第二個例子是矢野浩二。他被人們記住的點有兩個:一是經常演(並且只演)日本鬼子,二是曾主持過湖南衛視的節目「天天向上」。其實這都是一個點,因為他經常演日本鬼子而為大眾熟知,才能有機會主持一檔熱門節目。
2003年,矢野浩二在一部電視劇中飾演日本鬼子,這成為他在中國的第一桶金。隨後,「所有的人都開始找浩二演鬼子,尤其是中日關係比較敏感、靖國神社問題比較激化的那段時間」⑤。可見,連他自己都不諱言,中日兩國的敏感關係,成了他事業上的一個突破口,使他以「鬼子專業戶」的形象成功在中國螢屏上站穩了腳跟。
能夠有大量的抗戰劇來演,並且不斷地在劇中被殺,從而讓中國觀眾在電視劇的「殺鬼子」情節中得到快感,對飾演鬼子的演員產生好感,繼而樂得讓他主持綜藝節目。這樣的經歷,是矢野浩二之前的所有日本演員都未曾經歷過的,也只有這個特殊的時期會有這樣的奇遇。
三、2006-2012 「抗日正劇」時期:中日關係回暖,日本人成為可恨的「君子」
小泉下臺後,連續六位日本首相都是只當了一年左右便下臺,國內的政壇鬥爭使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外交政績,不敢輕易惹怒中韓等國。中國為了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的順利召開,也需要維繫良好的國際環境。這段時間的中日關係總體走向平穩,影視劇中的日本人形象也有所好轉。
歷史背景:
小泉在首相任內的行為讓中韓等國都很惱怒,然而對民族情緒的操作卻讓他在國內贏得了超高的人望,5年半的任期也是30多年來首相的最長任期,直到卸任後依然是日本人氣最高的政治人物之一。
小泉下臺後,中日關係面臨重新洗牌。日本方面,接下來的幾任首相均缺乏小泉那樣的聲望,只擔任首相一年左右便紛紛下臺。國內政局的不穩定,自民黨與民主黨的爭鬥,讓政壇的頭面人物們忌憚國際聲譽對自己仕途的影響,從安倍晉三(第一任期)到野田佳彥這六任首相均未再參拜靖國神社。通俗地講,他們的心裡大致是這樣的:既然國內問題搞得不好,就在國際問題上為自己加分吧,參拜靖國神社這種減分的事情當然是少做為妙。
而在中國方面,2008年和2010年將分別迎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這樣的國際盛會對主辦國的國際環境要求極高,類似上街遊行抵制日貨之類的行為,是誰都不願看到的。也就是說,中日兩國關係轉好,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事。
2007年,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這是繼2000年朱鎔基總理訪日後,中國國務院總理首次來到日本,中間正好跨過了小泉的五年任期。這次訪問被新華社稱為「融冰之旅」,化解隔閡,緩和矛盾的意味非常明顯。大家記憶猶新的溫家寶打棒球的情景,就是在這次融冰之旅中發生的。
2007年溫家寶總理訪日時打棒球的情景。中新社發 王健 攝
緊接著,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日,這是中國國家元首10年來的首次對日訪問。媒體把這次訪問稱作「暖春之旅」。在描述兩國關係上,胡錦濤用了「一衣帶水、隔海相望」⑥這八個字。此次訪問的氣氛非常熱烈,胡錦濤還和中國人都很喜愛的「瓷娃娃」福原愛打了一場桌球。
胡錦濤2008年訪日時與福原愛打桌球。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2006-2012,正好是奧運前兩年到世博後兩年,中日關係在此期間明顯回暖。政治上的暖化也在影視上有所投射。
影視表現:
2007年的暑期檔電影裡,發生了這麼一件事。一部由美國人拍攝的反映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南京》在國內低調上映。影片前期宣傳不大,在電影院的排片比例也不高。但觀眾卻對本片很感興趣,「觀眾十分踴躍,周末連續滿場,而且都是個人買票,不是公款消費。」⑦《南京》上映一周後,另一部美國大片《變形金剛》上映,《南京》的排片量迅速萎縮,漸漸淡出影院。
這件事後來在網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很多專家學者怒斥這是為了票房不顧歷史,為了娛樂放棄深刻的行為。⑦當時人們都把《南京》一片的下線歸罪到《變形金剛》身上,認為影院此舉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指責未免偏頗。《南京》作為一部「連續滿場」的電影,單場票房雖不如票價高昂的《變形金剛》,但肯定也高過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要為《變形金剛》讓路也不該是這部影片。事實上,當年的其他抗日題材影片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淡化。2007年恰逢南京大屠殺70周年,卻沒有一部國產同類題材影片上映,這一點就可以說明問題。
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片不是沒拍,而是全部暫緩投拍、暫緩上映了。北京奧運之後的2009年,兩部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片《南京!南京!》、《拉貝日記》集中上映。這其中,日本人被塑造成可恨的「君子」形象:他們兇殘但禮貌,可惡但聰明,不再是那種臉譜化的丑角形象。
《南京!南京!》中的日本兵形象,與之前的刻意醜化方式已有明顯區別。
其中,由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一片不出意外地成為了「全國紅軍小學愛國指定影片」。很多人看完影片後,還到位於北京、南京的抗戰紀念館參觀。當時的記者記錄了一段見聞,今天讀起來略有恐怖之感——
「一個三歲的男孩指著南京遇難者骷髏問媽媽:『是誰把他吃啦?』『是被日本人殺死了。』『日本人為什麼殺他?』『這是以前在欺負中國。』『現在還欺負中國嗎?』『你要記住這裡的事情,好好學習,中國就不會被欺負……』」⑧
此外,在這幾年中,幾位中國最知名的大導演都拍攝了有關日本的影片。2008年,陳凱歌的《梅蘭芳》上映,片中的日本軍官想讓黎明飾演的梅蘭芳為他表演,梅蘭芳蓄鬚明志。這段情節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影片對日本軍官並無鄙視之意,還對他的藝術修養有一定的肯定。
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於2011年上映,影片中日本軍官想讓10幾個女孩子去給軍部的官兵演唱(其實是「慰安」),女孩們誓死不願。這個情節中,日本人是道貌岸然的惡魔,但起碼外表是舉止文雅,對藝術有一定造詣,更接近歷史上真實的日本人。
作為觀眾來講,可恨而聰明的(偽)君子形象可能更令人信服:我們被這樣的人打了八年,還能說得過去;如果被那麼弱智的人壓迫了八年,那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呢?
四、2012至今 「抗日神劇」時期:砸日本車與手撕鬼子
2012年以來,由於釣魚島問題的不斷升級,中日兩國關係再度降至冰點。2013年,二度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打破了此前七年首相不參拜的規律。中國國內的反日聲浪再起,由反日遊行逐漸演變為「砸日本車」等惡性事件。在影視方面,日本人重又成為弱智愚蠢的形象,甚至能被民兵戰士兩手撕碎……
歷史背景:
最近兩年,中日關係再度轉冷,癥結即在釣魚島問題。中日兩國均堅持自己擁有釣魚島的主權。其中日本人認為,理論上釣魚島是某個日本人的私人島嶼,為此還在2012年9月10日,由日本政府正式以20.5億日元(人民幣1.66億元)從這個叫慄原弘行的人手中收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南小島、北小島,並在9月11日付款支付和登記。
這一招徹底激怒了中國人。在中國人看來,這是赤裸裸的挑釁行為。為此,2012年8月下旬開始,中國超過50個城市出現反日遊行,示威者高喊「保釣」口號,打出各種標語。多地出現打砸搶等不理性愛國行為,大量日系車被砸,日式餐廳被砸,並有日系車4s店被砸,日企被燒等行為。
在這一波反日行動中,有兩個地方值得細品。一是帶有網絡時代的戲謔性,比如「釣魚島是中國的,蒼老師是世界的」這一宣傳語被廣泛使用。二是行為愈加激烈。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轟炸時,激進青年的舉動還是守在麥當勞門前勸阻顧客別去吃;而2012年的反日遊行中,大量日系餐廳、車輛被砸,有些中國人就因為開了一輛日本車,而被同胞們打得頭破血流。
兩年之後,這種激進的反日行為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前央視主持人崔永元就曾表示了對此的不理解:「不知道歷史,就會輕易容忍『雷劇』,並且煽動非常狹隘的民族感情,比如砸日本產的車、砸中國產的日系車。大家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愛國情緒。」⑨
影視表現:
崔永元口中的「雷劇」,也被網友稱作「抗日神劇」,以「手撕鬼子」等代表性情節著稱。表現出來的無非就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地道戰》、《地雷戰》等影片延續下來的傳統:我軍英勇無畏,敵方弱智腦殘。如果說十年前的《舉起手來》,日本兵是腦子壞了,那當下的抗日神劇中,日本兵連身體都壞了,能直接被撕成兩半。
然而,我們並不應苛責拍出這些神劇的影視製作公司。他們這麼拍,是因為觀眾愛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2013年推出了一個針對亞太各國民眾的調查,內容是大眾對日本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對日本持正面態度的民眾只佔4%,而持負面態度的則達到了90%,正負差居各國之首。英國BBC也有一個類似的調查,中國在2012年有11%的人對日本持正面態度,負面態度為87%;兩年之後的2014年,持正面態度的減少到5%,負面態度則增加到90%,與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相吻合。
英美所做的各國對日本態度的調查,中國人對日本的恨意遠超其他各國。
民眾的喜好決定了資本的流向。因「手撕鬼子」情節廣受爭議的《抗日奇俠》,在多地成為收視冠軍,第二輪播出的售價達到了一集200萬,利潤翻倍。熱門抗戰劇利潤率普遍達到200%,而普通電視劇的利潤通常在40-50%。對於逐利的資本來說,這樣的收益當然會促使它們湧向抗日題材影視劇。2012年中國共審批近代題材電視劇303部,革命題材佔據過半比重,而其中絕大多數是抗日劇。
至於日本兵的弱智行為,則多是審查所致。《南方周末》就曾經報導過這樣一件事——導演徐紀周曾在自己的第一部抗日劇《殺虎口》中,嘗試還原更真實的歷史,比如適當展現日軍的軍事素質,以及當時中國國民性的懦弱。結果徐紀周接到整整兩頁紙、長達八十餘條的修改意見。其中,一個關於日軍喬裝成八路,深入山西五臺山腹地尋找八路軍指揮部的情節被刪除了,理由是:「可以強調日軍的殘酷兇狠,不能展現日軍的軍事素質。」
「那我何苦還吃力不討好?」徐紀周哭笑不得,「就把日本人弄得白痴化、簡單化好了。」⑩
在以上種種原因的驅使下,抗日神劇終於紅遍大江南北。
結語:
寫了兩期日本話題,最後說兩句很敏感的AV話題。今年8月初,日本AV女優丘咲愛米莉亮相大連成人展開幕式時,慘遭市民扔雞蛋。而僅僅三年前,另一位女優蒼井空因號召日本民眾為青海玉樹地震捐款,被網友贊為「德藝雙馨」。我們不妨思考幾個問題:為什麼他們會有如此差別?蒼井空這種人為何能在中國大紅大紫?她又為何在2010-2011這個時間節點突然爆紅?為何近兩年又不那麼火了?幾年間,日本女優在中國受到的待遇差別,或可成為日本人在中國螢屏上「變壞」的一個縮影。
注釋:
①趙憶寧:《「平成蕭條」十五年:日本的「得」與「失」》,選自《轉軌中的日本》,中信出版社2007年8月版。
②本段信息來源於《中日雙邊關係》,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③本段電影分級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網站。
④來自2005年3月31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的發言。
⑤梅菊 王爽:《「鬼子專業戶」矢野浩二:我愛中國!》,《國際先驅導報》2012年8月2日。
⑥《胡錦濤抵東京開始對日本進行為期五天的國事訪問》,新華社東京2008年5月6日電。
⑦李泓冰、曹玲娟:《追捧娛樂放棄歷史 「逼退」》,人民網上海2007年7月15日電。
⑧《被授予全國紅軍小學愛國指定影片》,《法制晚報》2009年5月2日。
⑨蔣肖斌:《崔永元:砸日本車不是愛國 網上太多「沒頭腦」》,《中國青年報》2014年6月10日。
⑩《抗日劇生產鏈曝光:「手撕鬼子」一集賣200萬》,《南方周末》3月8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