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國內很多廠商為宣傳手機賣點,都不約而同的在手機中加入了「防水等級」這個概念,什麼IP56級防水、IP67級防水等等。儘管手機廠商只是簡單一提,然而卻有不少用戶十分在意這項功能,那小A就來簡單說說,這個防水功能到底有何作用。
手機防水IP的全稱為「Ingress Protection」,意為:針對電氣設備外殼對異物侵入的防護等級。它是由「國際電工委員會」制定的標準,並於2004年納入美國國家標準。
最初的IP等級,僅應用於地下工程、建築行業中的「電工機械化設備」等精密儀器。直到2009年,我國才將其正式納入電子設備設計標準中,並改名為「外殼防護等級」。
現在的IP等級,在多數情況下指的是電子設備的「防塵防水能力」。換句話說,IP等級是判斷電子設備,防塵防水的「能力強弱」的一個標準。
IP的防護等級,多以後面「兩位數字」決定,不同的數字有不同的涵義,並且數字越大,表示其防護等級越佳,。比如平時常見的IP56中的「數字5」,就是表明設備抗微塵的範圍,或是防止固體異物進入的等級,最高級別為6。而「數字6」,自然代表設備的防水程度,最高級別為8。
每個級別的防護要求如下:
防塵等級:
0無防護;
1防止直徑
2防止直徑
3防止直徑
4防止直徑
5防止有害的粉塵堆積;
6完全防止灰塵入侵;
防水等級:
0無保護
1可以消除垂直落下水滴的有害影響;
2對與垂直方向在15度以內落下的水滴有防護作用;
3可以消除與垂直方向在60度的噴霧狀水滴的有害影響;
4可以消除從不同方向飛濺水滴的有害影響;
5可以消除對各方向噴嘴噴射水流的有害影響;
6可以消除對各方向噴嘴強力噴射水流的有害影響;
7水深0.15—1米,連續30分鐘,性能不受影響,不漏水;
8水深1.5—30米,連續30分鐘,性能不受影響,不漏水;
具體而言,IP56的意思就是其具備了較好的防塵效果,同時在遭受強力水流時,也能正常使用。同理IP67則是指,能達到完全防塵效果,並且在1.5米以下的水深中,能保持30分鐘不漏水且能正常使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專業三防手機」。
目前市面上的手機絕大多數都是支持防水防塵的,區別僅僅是在等級不同。那麼問題來了,手機上那麼多孔(聽筒、喇叭、耳機孔、充電孔等),廠商是如何將其做到完全防塵防水的呢?其實,這只需靠「結構防水」和「納米防水」這兩項方法,就能完成。
結構防水
其實這是最為容易的,首先儘量減少機身的拼接步驟,進而減少一些縫隙的密封,然後通過貼上防水膠條、密封圈等即可讓手機內部保持絕對的密封,這種辦法多用於開機按鍵,SIM卡槽這些地方。
機身周圍塗滿密封膠的手機
納米防水
這個名字聽上去較為高級,其實也就那樣。通過在手機聽筒、耳機孔、話筒這些地方,塗上特殊的納米材料,而這些納米塗層由於間隙非常小,水分子根本無法穿透,所以只能凝結成水珠排除,或是等待蒸發,這個原理就是我們常見的「荷葉效應」。
至於充電口,本身就是與手機內部獨立的,所以並不擔心會出現進水的情況(只不過有時會堆積灰塵是真的)。
有了這兩項技術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專業的檢測儀器,來判斷手機是否滿足相應等級的IP防水(不要你說了算,我要我說了算),只有這樣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三防手機。
測試手機IP防水等級的專業設備
但是,必須注意一點!就算是最高等級的IP68級防水,也不能確保手機在特定情況下不會進水。比如沒事將手機「放在水裡降溫」,或者就是不信邪,非要將手機「丟入泳池」中測試其防水性等等(魚兒經常在新聞中看到類似的事發生)
如果你想要測試你手機的防水性,一定要認真查看手機的「說明書」,詳細了解手機能正常工作的環境。一般來說,IP68的手機都是支持「防潑濺」、「防滴落」和「防衝洗」,並不建議在泳池等地方中使用。
目前市面上的手機,比如華為、小米、三星、蘋果等,為宣傳自家手機的防水性,或多或少都有誇大成分,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一定不要按照廠商的說法,去嘗試測試手機的防水性。如果不信邪(魚兒先說一聲佩服),非要像廠商那樣,將手機進行類似泡水這樣的操作,那麼吃虧的肯定是你自己。
iPhone防水說明(只提及了最長時間,並未說最短時間)
那麼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