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岸海洋地貌與沉積學家王穎,面朝大海60餘年,收穫了滿心的「春暖花開」。她在海岸海洋動力地貌領域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並在應用海岸海洋動力地貌學理論於我國海港建設上,作出重大貢獻。作為一個乘風破浪的女院士,她向世界發出了中國的「海洋強音」。
不懼風浪躬身於行
1952年10月,17歲的北方姑娘王穎,以高分第一志願被南京大學地理學系錄取,從小喜歡大海、嚮往大海的她,從此開啟了與地質、海洋相伴的一生。
王穎的父親是位抗日英雄,她的身上流淌著英雄父親的血液,性格豪爽直率,做事情熱血沸騰。王穎本科時期的學長、北京大學崔之久教授回憶說:「現在不是經常有個詞兒,說一個人很有氣場,我覺得王穎就很有氣場,她往那兒一站,那個勁兒就來了。」
王穎的「那個勁兒」在搞科研時發揮得淋漓盡致。本科四年期間,她就參與了多次野外考察;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時,由於實驗條件有限,她就自己創造條件開展波浪實驗,風風火火地帶著一批學生在北大的原九齋外面撿磚頭建實驗水池,研究波浪等動力如何對地貌、泥沙產生影響。
往大海面前一站,王穎就更有「那個勁兒」了!讀研期間,她參加了國家重大項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擔任渤海灣考察北隊的隊長。當年的渤海灣有「苦海鹽邊」之稱,考察之艱苦難以想像。漲潮時,隊員們要在顛簸的小船上測量水文,全潮調查25小時,半潮調查13小時,大多數人都經不起這樣持續的搖晃,甚至有人暈船後回到岸上又陷入「暈陸」。王穎也暈船,曾經有一次,她暈到吐無可吐,實在沒辦法直接跳進了淺灘海中,但是在海裡又暈又冷,只能再爬回船上,硬是憑著那股勁兒挺了過來。
就這樣,歷經三年春、夏、冬季的觀測,總結渤海灣調查成果,王穎得出黃河的入海泥沙達不到天津新港,即不會直接影響天津新港回淤的科學結論,因此無需沿岸建堤來攔截黃河泥沙,為國家建設工程節省了大量經費。
1961年,王穎正式到南京大學地理系工作,並組建海洋研究組。她先後從事了天津新港泥沙來源回淤研究,秦皇島油港與煤港、山海關船廠的選址勘測,北海港擴建、攔門淤積治理與地角海軍碼頭選址工作,海南島鐵爐軍港的沿岸泥沙治理,廣東鎮海港的海軍碼頭選址,三亞港的擴建工作等,與南京大學海岸研究一起成長為高校海洋教研的主要力量。
在大海面前毫無畏懼,在科學面前嚴謹認真,憑藉著對海洋地質科學的不懈追求,王穎開拓了一個又一個新局面,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新成果。2001年,因在海岸動力地貌、海洋沉積研究、應用研究方面的科學貢獻,王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國際視野海洋強國
王穎很早就展現出了自己的國際視野。1979年至1982年,王穎在加拿大進修三年。在這裡,她藉助於國外先進的科研設備和自己在國內多年研讀與教學的實踐經驗,將中國海岸研究推向世界。
當王穎選擇在開普不列顛島進行鼓丘海岸調研工作時,國外同行大為驚愕,因為那段鼓丘海岸荒無人煙,條件十分艱苦。但是王穎「偏向虎山行」。因為這種海岸類型中國沒有,文獻上也沒有系統的記述,她決定由自己來填補這個空白。
在無人的海島岸邊,王穎考察組從南向北沿海考察,「只能聽到自己走路的聲音」。遇上風暴天氣,天是鉛灰色的,海是黑沉沉的,大西洋的海浪一個接一個地撲過來,實在令人心驚!但無論風浪多大,都不能停止觀測,因為要在預定的時間內拿出成果來。
兩年多後,王穎等人對鼓丘海岸的研究論文,被地質學界評論為「把中國經驗應用於加拿大區域海岸研究中,成功地為加拿大海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是鼓丘海岸的典型文獻」。她對石英砂表面結構的研究工作,受到加拿大David J.W Piper教授的讚許,認為她是當前研究石英砂表面結構的世界兩大專家之一,是「與美國著名科學家克潤斯裡並肩而立的科學家」。
1982年王穎學成回國後,繼續在南京大學任教,並積極將我國的海岸海洋科學推向國際學術領域。
當選院士後,王穎並沒有駐足,而是繼續在科學的高峰上攀登,她說:「今後還有很多事要去做。」她致力於推動南京大學海岸與海島開發國家試點實驗室的建設,以及開展多項深水港選建工作,進一步拓展了海岸海洋的研究深度與寬度。她專注於推動「海洋強國」建設,2004年領銜承接了外交部大型數字海洋和地理信息系統項目「數字南海」,填補了中國在南海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77歲時出任國家首批2011計劃「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組織力量協同創新,開展南海海域資源環境與海疆權益研究,為我國的「海洋強國」戰略貢獻力量。
來吧「後浪」 擁抱海洋
王穎在南京大學一待就是60多年。教學數十年,她一直用前瞻眼光去看待地理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1987年,王穎開始擔任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甫一上任,她便將「地理系」易名為「大地海洋科學系」,在系名上首次結合了地理與海洋。8年後,她上任南京大學地學院院長,積極地促進學科交叉滲透,推進學科的融合建設。
王穎還曾連任兩屆教育部(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在任十年間,積極參與、指導地理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主持多種地理學教材的編審和審稿工作,推動地理學教學改革等。
王穎對於學科建設的探索獲得多項成果,曾獲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全國領先水平」、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南京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等。
王穎曾說:「人活著要有理想,為追求理想,還要有刻苦、實幹與敢於面對挑戰、不斷追求的精神。」她用這樣的精神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她用筆記本為每個學生單獨建立了「學術檔案」,一人一檔,每次與學生開展談話,都悉心記錄。如今,這些筆記本堆在她的辦公室柜子裡,塞得滿滿當當、足足有好幾摞。
2018年10月,王穎以教授身份退休。但她退而不休,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都堅持上班,甚至節假日還潛心寫作書稿。對待退休,王穎曾笑稱「My time is over」,她說:「(海洋地質研究)必須有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繼續,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海岸海洋科學不是單靠一代人的奮鬥,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永續接力,才能擁抱海洋,到達科學的彼岸。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