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登上了臺灣島,收復了被明鄭勢力佔據的臺灣,此時離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已經過去了21年。
在這二十一年的時間裡,鄭軍經歷了清荷聯合攻臺、清朝厲行海禁等政策,不得不放棄金門、廈門等大陸據點後全部撤往臺灣。此後,明鄭只能依靠臺灣海峽的天然防禦優勢,對抗清廷!
但即使如此,對於臺灣的鄭氏家族來說依然危險重重。因為康熙二年(166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和清廷聯合出兵,共同對臺灣鄭氏發起了猛烈的軍事攻勢。清軍統帥不是別人,而是鄭成功曾經的戰友兼部下,大清國福建水師提督施琅。
鄭成功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因為失去了臺灣,導致其「東南亞-大員-長崎」的商路中斷後,為了恢復航線而要對鄭軍下手;而施琅則是利用清廷「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心理,來報復鄭成功當年殺他全家的仇恨!
這是鄭氏佔據臺灣後的第一次危機。
康熙二年(1663年)清荷聯軍打下了金門、廈門;康熙三年(1664年)8月東印度公司佔領雞籠(今基隆),同年11月因為施琅的福建水師剛出海就遭遇了風浪被迫返回軍港。
當時清廷的朝堂之上四大輔臣的明爭暗鬥,民間又揭起了反清鬥爭等(如貴州苗民起義,松江民眾反清),讓當權者放棄了攻臺策略,轉而實行海禁,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50裡,層層布防,就是為了切斷臺灣鄭氏和大陸之間的聯繫。
清廷的政策收縮讓鄭氏逃過一劫,從而有能力開始獨自對抗不死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事實上,也正因為清廷的海禁,讓重新佔領臺灣雞籠的荷蘭殖民者無利可圖,但支出的成本高昂,最後不得不在康熙七年(1668年)7月主動放棄。
鄭經
但這不代表鄭氏的日子就好過!
臺灣畢竟是島,人口就成為鄭經及其下屬需要考慮的首要大事;其次就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以維護軍事力量。
那麼當時的臺灣有多少人口呢?
當時的臺灣人口(不算原住民,僅算大陸漢族移民)並不多,我們可以反推。
清朝平定臺灣後,清廷曾以移民支持鄭氏抗擊天朝為由,強制將十幾萬人遣返回閩、粵等原籍,如果人口達不到一定比例,按照清廷保守派的意思,是要將孤懸海外的臺灣放棄的。
所以可以推出臺灣人口在鄭氏統治時期應該在三十餘萬左右,遣返近一半,剩下的人口也有利於清廷的設府統治(明朝統治時期臺灣也是有大陸移民的,否則順治九年(1652年)郭懷一反荷還哪來的軍隊,而且他反荷失敗後被侵略者殺害的起義軍將士就達到了近萬人)。
何況清廷實行遷界令,遷沿海居民內陸50裡,殘酷打擊偷渡臺灣的閩、粵等地的百姓,這也讓鄭氏在人口補充上少了一個最關鍵和重要的途徑。
那麼當時的臺灣經濟如何呢?
當時的臺灣島本身的經濟、土地上的開發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因為大山阻隔和條件有限,人口大都集中在島的西部(生番的開發遠沒有清朝時期有效)。
而且鄭氏的海洋貿易三線受阻:
1.清廷的厲行海禁,使臺灣失去了和大陸之間的貿易;
2.荷蘭殖民者,即荷蘭東印度公司切斷了鄭氏在東南亞的貿易航線(荷蘭是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第一強國,號稱「海上馬車夫」);
3.日本德川幕府執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讓鄭氏對日貿易非常艱難(何況還要和荷蘭競爭)。
荷蘭的殖民擴張
所以鄭氏在臺灣的生存是十分艱辛的,無論是糧食供給,還是對外經濟貿易,都是鄭氏面臨和需要思考的兩大問題。
事實上,臺灣鄭氏的經濟和糧食危機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越發嚴重了。
當時正是清廷鎮壓三藩的關鍵時刻,為了防止鄭經和吳三桂取得聯繫後引起兩線作戰,清朝對禁海令的實行更加嚴格,對鄭氏海上貿易的打擊力度進一步加強。
這樣的後果就是,糧食危機和財政枯竭讓鄭經焦頭爛額。他不僅下令每戶人家每個月必須多繳一鬥米,連將領也必須用自己的俸祿充軍,但仍然沒有辦法解除危機。
當時和臺灣有商業往來的英國商館就作出了這樣一番看法:「臺灣王之境況甚不安定,不易抵抗滿清人,滿清人常施恫赫,國王因其財富被消耗,故每日向人民橫徵暴斂,亦不能使軍隊滿意。是以我國不惟受敵人(清軍)之威脅,亦恐軍隊(鄭軍)因缺餉而叛變。」
那麼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鄭氏還能擁有多少軍隊對抗清廷呢?
從康熙六年(1667年)和康熙七年(1668年)施琅先後上奏的《邊患宜靖疏》和《盡陳所見疏》來看,鄭氏家族的軍隊不到二萬人,戰船大小不超過二百艘,所以鄭氏能夠盤踞臺灣不是因為軍事力量有多強大,而是因為有大海相隔(臺灣海峽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公裡,南口寬約410公裡,在清初的航海條件下確實比較困難)。
施琅
而對於大清來說兵員是鄭氏的數倍,僅福建水師官兵就有不下一萬人,這還不算受福建水師提督管轄的陸上兵馬以及臺灣投降過來的官兵。
施琅認為只要朝廷授權,他就能從軍伍中挑選出勁旅二萬人平定臺灣。為此,他還提出了剿撫兼施、快速徵臺的方略。
只是他這一主張,被鰲拜為首的清廷掌權勢力所攻擊。鰲拜認為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而施琅急切攻臺是其私心過重以不顧大清兵的生死,剝奪了施琅的福建水師提督的職位,詔回北京城坐了長達13年的冷板凳。
那麼在鄭氏佔據臺灣期間,清廷有沒有實力拿下臺灣呢?
事實上,如果不是大海相隔,如果不是三藩作亂,如果不是鰲拜專權,清廷解決臺灣問題也不會等到康熙二十二年了(1683年),僅憑施琅的福建水師就可以平了臺灣,而施琅即使被詔回北京城,對臺海的局勢依然了如指掌。只是當時鰲拜專權,又有三藩割據,康熙帝無暇東顧,才讓鄭氏在臺灣呆了21年。
三藩之亂形勢圖
而且康熙帝在擒拿鰲拜收回皇權後,他首要面臨的問題並不是臺灣的鄭經,而是割據西南的三藩。
鄭經畢竟遠隔大海,但三藩卻是陸路相通,而且三藩旗下都是身經百戰的能戰、敢戰之士,這才是康熙的頭等心腹大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廷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就開始著手解決臺灣問題,從定論到準備,再到攻克臺灣,用時不過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臺灣的收復。
那麼在清廷武力收復臺灣時,鄭氏的軍事力量到底如何呢?
施琅平臺的過程並不複雜,除了在澎湖經歷了一場激戰後,在臺灣本島並沒有什麼戰鬥。
澎湖一戰,清軍擊殺擊傷鄭軍官兵共計1.2萬餘人,俘獲5000餘人,擊毀、繳獲鄭軍戰船190餘艘,而清軍自身才陣亡329人,傷1800餘人,戰船無一損失。
鄭克塽
這一戰,也讓鄭氏集團再也無力組織力量對抗清軍。當施琅到達臺灣後,明延平郡王鄭克塽在劉國軒、馮錫範等人的主張下,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自此,臺灣納入了大清國的版圖。
順便提一句,鄭氏集團投降後,代表明朝正統的最後一位王爺魯王朱弘桓拒絕遷往北京,在生與死之間選擇了自殺殉國,實現了老朱家死社稷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