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佔據臺灣後經濟軍事實力不足以與大陸抗衡

2020-12-14 騰訊網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登上了臺灣島,收復了被明鄭勢力佔據的臺灣,此時離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已經過去了21年。

在這二十一年的時間裡,鄭軍經歷了清荷聯合攻臺、清朝厲行海禁等政策,不得不放棄金門、廈門等大陸據點後全部撤往臺灣。此後,明鄭只能依靠臺灣海峽的天然防禦優勢,對抗清廷!

但即使如此,對於臺灣的鄭氏家族來說依然危險重重。因為康熙二年(166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和清廷聯合出兵,共同對臺灣鄭氏發起了猛烈的軍事攻勢。清軍統帥不是別人,而是鄭成功曾經的戰友兼部下,大清國福建水師提督施琅。

鄭成功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因為失去了臺灣,導致其「東南亞-大員-長崎」的商路中斷後,為了恢復航線而要對鄭軍下手;而施琅則是利用清廷「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心理,來報復鄭成功當年殺他全家的仇恨!

這是鄭氏佔據臺灣後的第一次危機。

康熙二年(1663年)清荷聯軍打下了金門、廈門;康熙三年(1664年)8月東印度公司佔領雞籠(今基隆),同年11月因為施琅的福建水師剛出海就遭遇了風浪被迫返回軍港。

當時清廷的朝堂之上四大輔臣的明爭暗鬥,民間又揭起了反清鬥爭等(如貴州苗民起義,松江民眾反清),讓當權者放棄了攻臺策略,轉而實行海禁,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50裡,層層布防,就是為了切斷臺灣鄭氏和大陸之間的聯繫。

清廷的政策收縮讓鄭氏逃過一劫,從而有能力開始獨自對抗不死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事實上,也正因為清廷的海禁,讓重新佔領臺灣雞籠的荷蘭殖民者無利可圖,但支出的成本高昂,最後不得不在康熙七年(1668年)7月主動放棄。

鄭經

但這不代表鄭氏的日子就好過!

臺灣畢竟是島,人口就成為鄭經及其下屬需要考慮的首要大事;其次就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以維護軍事力量。

那麼當時的臺灣有多少人口呢?

當時的臺灣人口(不算原住民,僅算大陸漢族移民)並不多,我們可以反推。

清朝平定臺灣後,清廷曾以移民支持鄭氏抗擊天朝為由,強制將十幾萬人遣返回閩、粵等原籍,如果人口達不到一定比例,按照清廷保守派的意思,是要將孤懸海外的臺灣放棄的。

所以可以推出臺灣人口在鄭氏統治時期應該在三十餘萬左右,遣返近一半,剩下的人口也有利於清廷的設府統治(明朝統治時期臺灣也是有大陸移民的,否則順治九年(1652年)郭懷一反荷還哪來的軍隊,而且他反荷失敗後被侵略者殺害的起義軍將士就達到了近萬人)。

何況清廷實行遷界令,遷沿海居民內陸50裡,殘酷打擊偷渡臺灣的閩、粵等地的百姓,這也讓鄭氏在人口補充上少了一個最關鍵和重要的途徑。

那麼當時的臺灣經濟如何呢?

當時的臺灣島本身的經濟、土地上的開發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因為大山阻隔和條件有限,人口大都集中在島的西部(生番的開發遠沒有清朝時期有效)。

而且鄭氏的海洋貿易三線受阻:

1.清廷的厲行海禁,使臺灣失去了和大陸之間的貿易;

2.荷蘭殖民者,即荷蘭東印度公司切斷了鄭氏在東南亞的貿易航線(荷蘭是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第一強國,號稱「海上馬車夫」);

3.日本德川幕府執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讓鄭氏對日貿易非常艱難(何況還要和荷蘭競爭)。

荷蘭的殖民擴張

所以鄭氏在臺灣的生存是十分艱辛的,無論是糧食供給,還是對外經濟貿易,都是鄭氏面臨和需要思考的兩大問題。

事實上,臺灣鄭氏的經濟和糧食危機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越發嚴重了。

當時正是清廷鎮壓三藩的關鍵時刻,為了防止鄭經和吳三桂取得聯繫後引起兩線作戰,清朝對禁海令的實行更加嚴格,對鄭氏海上貿易的打擊力度進一步加強。

這樣的後果就是,糧食危機和財政枯竭讓鄭經焦頭爛額。他不僅下令每戶人家每個月必須多繳一鬥米,連將領也必須用自己的俸祿充軍,但仍然沒有辦法解除危機。

當時和臺灣有商業往來的英國商館就作出了這樣一番看法:「臺灣王之境況甚不安定,不易抵抗滿清人,滿清人常施恫赫,國王因其財富被消耗,故每日向人民橫徵暴斂,亦不能使軍隊滿意。是以我國不惟受敵人(清軍)之威脅,亦恐軍隊(鄭軍)因缺餉而叛變。」

那麼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鄭氏還能擁有多少軍隊對抗清廷呢?

從康熙六年(1667年)和康熙七年(1668年)施琅先後上奏的《邊患宜靖疏》和《盡陳所見疏》來看,鄭氏家族的軍隊不到二萬人,戰船大小不超過二百艘,所以鄭氏能夠盤踞臺灣不是因為軍事力量有多強大,而是因為有大海相隔(臺灣海峽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公裡,南口寬約410公裡,在清初的航海條件下確實比較困難)。

施琅

而對於大清來說兵員是鄭氏的數倍,僅福建水師官兵就有不下一萬人,這還不算受福建水師提督管轄的陸上兵馬以及臺灣投降過來的官兵。

施琅認為只要朝廷授權,他就能從軍伍中挑選出勁旅二萬人平定臺灣。為此,他還提出了剿撫兼施、快速徵臺的方略。

只是他這一主張,被鰲拜為首的清廷掌權勢力所攻擊。鰲拜認為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而施琅急切攻臺是其私心過重以不顧大清兵的生死,剝奪了施琅的福建水師提督的職位,詔回北京城坐了長達13年的冷板凳。

那麼在鄭氏佔據臺灣期間,清廷有沒有實力拿下臺灣呢?

事實上,如果不是大海相隔,如果不是三藩作亂,如果不是鰲拜專權,清廷解決臺灣問題也不會等到康熙二十二年了(1683年),僅憑施琅的福建水師就可以平了臺灣,而施琅即使被詔回北京城,對臺海的局勢依然了如指掌。只是當時鰲拜專權,又有三藩割據,康熙帝無暇東顧,才讓鄭氏在臺灣呆了21年。

三藩之亂形勢圖

而且康熙帝在擒拿鰲拜收回皇權後,他首要面臨的問題並不是臺灣的鄭經,而是割據西南的三藩。

鄭經畢竟遠隔大海,但三藩卻是陸路相通,而且三藩旗下都是身經百戰的能戰、敢戰之士,這才是康熙的頭等心腹大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廷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就開始著手解決臺灣問題,從定論到準備,再到攻克臺灣,用時不過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臺灣的收復。

那麼在清廷武力收復臺灣時,鄭氏的軍事力量到底如何呢?

施琅平臺的過程並不複雜,除了在澎湖經歷了一場激戰後,在臺灣本島並沒有什麼戰鬥。

澎湖一戰,清軍擊殺擊傷鄭軍官兵共計1.2萬餘人,俘獲5000餘人,擊毀、繳獲鄭軍戰船190餘艘,而清軍自身才陣亡329人,傷1800餘人,戰船無一損失。

鄭克塽

這一戰,也讓鄭氏集團再也無力組織力量對抗清軍。當施琅到達臺灣後,明延平郡王鄭克塽在劉國軒、馮錫範等人的主張下,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自此,臺灣納入了大清國的版圖。

順便提一句,鄭氏集團投降後,代表明朝正統的最後一位王爺魯王朱弘桓拒絕遷往北京,在生與死之間選擇了自殺殉國,實現了老朱家死社稷的傳統!

相關焦點

  • 從鄭成功家族的興衰看臺灣的出路!
    1664年在許多將領叛變的情況下,鄭經與洪旭等率大軍東渡到達臺灣。鄭經靠軍事政變上臺,故勤於政務,開墾荒地、興辦學校、重視商業、大修武備。鄭經特別重視加強和日本、英國商貿往來,臺灣大量輸入日本銀銅、盔甲支援戰爭,從英國獲得大量火藥和兵器,軍事和經濟形勢還是非常不錯。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早年曾去日本經商,明朝天啟年間,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到臺灣。明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歸降明朝,於是遷往福建任明防海遊擊,後積功至都督。何斌擬與好友楊天生、陳衷紀、李英等前往投奔,但因在去福建途中遭遇海盜李魁奇的襲擊,同行者皆死,只有何斌與李英得以逃脫,因此只好返回臺灣。當時,荷蘭人已經佔據了赤嵌(在今臺南市),何斌於是改信荷蘭人所信之教,學習荷蘭語,荷蘭人遂任何斌為通事。
  • 昔日「開臺第一人」鄭成功,仍活在人們心中,臺灣是大陸必不可分
    他們相繼乘著船,編造著瞞閉明朝統治者的理由,從而佔據我國在東南的一些沿海地區。在17世紀初的時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佔領寶島臺灣的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直到後來荷蘭人的實力遠大於西班牙人時,他們成功將西班牙人所佔領臺灣的部分地區佔據,從此獨自佔領著臺灣,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將臺灣從荷蘭人手上收回。1624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只可惜那時的明朝統治也是岌岌可危。
  • 臺灣真的能與大陸抗衡嗎?島內教授:可能一晚上就完事了
    對此,「綠營」媒體以及「臺獨」分子不斷鼓吹:這代表著臺灣與美國的堅固友誼!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大陸不使用武力的方式強行收復臺灣,其實都是在為臺灣民眾考慮!畢竟如果兩岸「爆發衝突」,受到傷害的還是臺灣民眾!所以,「兩岸不會發生軍事衝突」以及「美國會幫臺灣抗擊大陸」的想法是大錯特錯。
  • 民族英雄鄭成功和他手下的無敵艦隊
    要說起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肯定是鄭成功了,今天小編就來講講鄭成功和他手下鄭家軍的英雄事跡。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為東南沿海臺灣及日本第一大海盜,先後歸附明清兩朝為官,擁有一支強大的私人海軍。鄭成功早年求學於江南大儒錢謙益門下,深受儒家思想所薰陶,擁有一腔報國熱情,時逢南宋國力日衰,清軍大舉進犯,眼見著國破家亡,而他父親決意降清,被慘遭殺害,他不願屈服,率領父親舊部,據閩南一帶以抗清,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鄭家軍,憑著這支無敵艦隊,他一鼓作氣,打敗了強大的荷蘭艦隊,一舉收復臺灣,被臺灣人民歌頌為「開臺聖王」。
  • 鄭成功 (明清之際軍事將領、民族英雄)
    從此臺灣建立起與祖國大陸相同的府縣制度 [19]  。2、民族政策。鄭成功率部進入臺灣後,嚴以治軍,下令不許騷擾高山民族,不許侵佔高山民族的耕地。還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區設鄉塾,送子女入學者可減免賦稅和徭役 [19]  。開發寶島首先是積極推行屯墾制度,寓兵於農,以解決缺糧問題。鄭成功在臺灣大力推行屯田,這寓兵於農。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原王朝的海外領土。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在《尚書·禹貢》成書之時,臺灣已經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
  • 鄭成功殺害兩人,32年後仇家收服臺灣,命令其後人剃髮結辮
    兩百多年前,鄭成功擁護南明,以「反清復明」的口號佔據臺灣,和清軍進行博弈。鄭氏一族(鄭成功及兒子鄭經、孫子鄭克塽等)佔據臺灣22年後,最終被康熙任命一人攻打收服。那麼,被鄭成功如此重視的人究竟是誰?他成功復仇了嗎?1、降清後反清,反清後降清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人應該清楚,收服臺灣的人正是水師提督施琅。
  • 鄭成功殺害兩人,32年後仇家收復臺灣,命令其後人剃髮結辮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造成臺灣孤懸在外,自認正統,其實是在學鄭成功罷了。兩百多年前,鄭成功擁護南明,以「反清復明」的口號佔據臺灣,和清軍進行博弈。鄭氏一族(鄭成功及兒子鄭經、孫子鄭克塽等)佔據臺灣22年後,最終被康熙任命一人攻打收服。
  • 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又殺回臺灣,為何最終逃離?
    絕大多數國人都有這麼個印象: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荷蘭殖民者被永久趕出中國領土。其實,歷史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便捲土重來,重新佔領臺灣北部的雞籠。那麼,荷蘭企圖再次奪回臺灣的陰謀為什麼最後破產呢?在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筆者結合中方及荷蘭的歷史資料,揭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神秘面紗。
  • 鄭成功確實出生於日本,但他不是倭寇,收復臺灣的他是民族英雄!
    甚至有些倭寇在沿海城鎮無法綁架到足夠人口後,轉而向更加內陸的方向發展,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破壞。 鄭成功的「倭」性和「寇」性 介紹完倭寇,再解釋鄭成功就簡單多了。 首先,鄭成功出生於日本,母親也是日本人,就從「倭」這個字來說,還真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鄭成功收復臺灣
    從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進攻臺灣開始,到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荷蘭統帥揆一正式遞交投降書,一千多荷蘭人硬是在臺灣堅守了八個多月。面對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荷蘭人是依靠什麼力量堅守了八個月呢?鄭家是明朝末年在東南亞地區佔據壟斷地位的海盜商人家族,靠壟斷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起家。
  • 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又殺回臺灣,為什麼最終逃離?
    絕大多數國人都有這麼個印象: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荷蘭殖民者被永久趕出中國領土。其實,歷史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便捲土重來,重新佔領臺灣北部的雞籠。那麼,荷蘭企圖再次奪回臺灣的陰謀為什麼最後破產呢?在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筆者結合中方及荷蘭的歷史資料,揭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神秘面紗。
  • 臺灣「玉帝」換屆,鄭成功取代關二爺,蔡英文:蹭它!
    第二,神格化歷程國民黨來臺後,為了以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志向為「反攻大陸」圖謀背書,亦賦予鄭成功「民族英雄」等諸多榮譽,為了凸顯「中華正統」,甚至鼓勵恢復鄭成功的紀念和神格化祭祀2000年後,鄭氏宗親會向大陸、海外拓展,並參與河南鄭氏文化紀念活動,並在深圳等地創建辦事處,日本建鄭成功紀念館,將「鄭成功」作為一個文化符號進行全世界範圍的推廣。
  • 鄭成功為什麼能成功登陸臺灣?
    公元1658年,鄭成功在與清軍的作戰中遭到慘敗。在大陸上,他控制的地域只有金門、廈門等幾個沿海孤城尚在手中。這幾座單薄的孤城顯然無法支撐起鄭成功規模宏大的反清構想。於是他的目光落到了臺灣島上。南明永曆十五年,大清順治十八年,既公元1661年。
  • 臺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古代都有哪些人到過臺灣?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的第一次與臺灣的接觸臺灣與大陸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時代,而現存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的第一次與臺灣的接觸是在三國時期,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吳國因為在三方中實力最弱,為了滿足擴大領土、向外發展增強實力的夙願,因此決定按照史書的記載去開發夷州,夷州也就是今天的臺灣
  •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然而我們也知道,荷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的洋槍洋炮可厲害著呢,況且他們已經在臺灣駐紮好一陣了,還建立了軍事據點,想要攻下他們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的呢?他的行為又有怎樣重大的意義呢?
  • 鄭成功軍隊在攻打臺灣的過程中居然犧牲了將近一萬人!
    南明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南明王朝的「國姓爺」鄭成功舉兵25000餘人從金門出發,準備攻打佔據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到了1662年二月份,熱蘭遮城堡的荷蘭軍隊殘部終於宣布投降,但是此時鄭成功的軍隊已經有將近一萬餘人喪生,為何鄭成功的軍隊會在臺灣遭遇到如此慘重的傷亡呢
  • 民族英雄:鄭成功
    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鍵)移駐延平府。三月,鄭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後人稱之為「延平條陳」),被隆武帝嘆為奇策,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在延平設軍事指揮部、水師訓練基地,巡守南平閩浙贛邊關。
  •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座城池久攻不下,俘虜上前說:「我有辦法」
    鄭成功銅像1659年鄭成功派兵攻打南京,當時由於滿清已經完全佔領了大陸地區,並且清朝統治已經日漸穩固,所以鄭成功的軍隊慘敗而歸。饒是鄭成功殫精竭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想要恢復悠悠大明的統治,但依舊是無力回天。戰敗歸來的鄭成功困守廈門,糧草匱乏,人馬不濟,很難和滿清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