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出現在百萬年前。
原始的節奏呼號聲、骸骨和石頭的敲擊聲,甚至任意兩種自然界可以找到的東西,相互接觸所產生的聲音,都成了一種最原始的音樂形態,噪音。(和樂音相對)
人聲,從具有審美性的音樂誕生開始,就是它的一部分。走過古典音樂源頭的「格裡高利聖詠」(一種沒有樂器伴奏、只由人聲演唱的宗教音樂),也走過現代流行音樂源頭的「田間呼喊」(19世紀時,美國南部底層黑人間盛行的歌曲形式)。
當下,走在大街上,你的耳機裡可能就正在放著某位歌手的音樂,商家店鋪裡也在外放著網絡神曲,音樂走向全民化。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喜歡或者常聽的歌手。但真的細細想來,除去這位歌手本身,到底,喜歡他/她音樂中的什麼?
誠然,曲風、旋律等等都是吸引你的特點。即便他是唱作型歌手,大多數時候,最後牢牢抓住你的還是因為作品裡的人聲部分,可能恰好是某個音色、某種唱法對上了你的胃口、你的感覺,這時候的共鳴,是最長久的。
人聲,從音樂的開始,從嚴肅音樂(古典)與通俗音樂(流行)的兩條線的開端,一直延伸至今,光彩奪目。特別的,加上通俗音樂所具有的商業性、通俗性、時效性,10年前的某張專輯上,可能就會赫然印著,某某歌手清澈動人、不染世俗的聲音。這無疑比音樂中的其他部分,旋律、詞曲者等,更能夠成為公司的一大賣點。
這導致了很多人往往更了解歌手,卻不了解歌手背後的製作人、作詞家、作曲家。當然,人聲作為流量的聚焦點和包裝點,無可非議。但因此引發的版權問題,一直到近幾年著作權完善、幾大音樂運營商分割戰場後,才慢慢好轉。這一現象改觀,很大程度上也因為各大音樂類型的綜藝節目上線,音樂的多元化開始普及。
在人聲盛行的時代,不能忽視的是身邊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偏愛純音樂。班得瑞、石進等等,這些都能成為陪伴入眠、舒緩情緒的極佳選擇。
緊接著,在一些論壇上有人提出,現代音樂作品中,人聲是否被過度濫用了?
就我的觀點來說,是,也不是。
如果把人聲和配樂的融合程度做一個劃分,粗糙地把人聲分為樂器化和非樂器化。(這裡,樂器化人聲並非局限在人聲要模仿某一種現有的樂器。)現代音樂中,樂器化人聲遠遠不夠,非樂器化人聲的確泛濫。
做商業,你很難將人聲淡化,放在一首歌中,成為一支主音吉他,貝斯,或電鋼等。這樣的歌曲,沒有專門為之聲線打造的編曲,很難出眾。
現代流行音樂裡,還真的就有這麼一類人。梁博,就是其中之一。外界一直盛傳,奪得中國好聲音第一屆冠軍之後,放棄名利、出國系統學習音樂,是他能夠在音樂路上走得更遠的原因。我以為,梁博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始終把人聲,作為整首音樂中的一部分。這一大特色,和他本身作為唱作人有很大關係,以及擁有自己的樂隊。寫最愛的詞,譜最適合的曲,這時候的人聲,更像是交響樂中的指揮作用,所有的樂器,都歸為一種宏大的意境之中。
另外,難得一見的,在《我是唱作人》綜藝裡,梁博帶來的幾首歌曲,都有極長的無人聲伴奏,《表態》1分50秒,《出現又離開》2分40秒,《你會成為你想的那個人》1分53秒,《黑夜中》達到了恐怖的2分57秒。這是留白,也是一種訴說。
雨神蕭敬騰在單飛之後,組建獅子合唱團,有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明明只有老蕭一個人在唱,怎麼叫合唱團呢?蕭敬騰在2017年《歌手》中說,其實人聲,也只不過是一種樂器。無疑,在他的搖滾樂中,人聲部分是極為出彩的。
對樂器化人聲的追求,很多歌手都在嘗試。12世紀,阿爾泰山原住民族創造呼麥;以及一個冉冉升起的音樂類型,阿卡貝拉(Acappella),看過《完美音調》,對此都不會陌生。很多人聲實驗的曲目都可以從這裡出發。龔琳娜的《忐忑》,張杰的《自己》中模仿電吉他的超高質量B5混聲,以及義大利海豚音歌手Nicola Sedda在《Colors》中類似鋼琴的音階爬升,去拓寬人聲的極限。
甚至像Two Steps From Hell這種主攻SOUND TRACK(原聲配樂)的公司,都把人聲作為創作的招牌元素。加入唱詩班(Choir),甚至在某些單曲中,採用花腔女高音,都成了一大記憶點與賣點。聽過《Victory》,就不能不承認,人聲對整個背景的深度與廣度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針對人聲的弊端:相對於其他樂器,音域窄,演唱水平參差不齊,易疲勞等等。人聲,究竟能夠走多遠?
從音樂本體論來看,構成音樂的聲音、行為和概念均是音樂。從這個意義上,人聲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色。你可以對當前很多音樂無感,那只是因為在接納新音樂的時候缺乏共識。Psappha在《Eight Songs for a Mad King》裡看似癲狂的人聲,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從音色的審美上來講,人聲是我們最本源的聲音,是最熟悉的聲音。
大多時候,是人局限了音樂,而不是音樂局限了人。
吳融在《李周彈箏歌(淮南韋太尉席上贈)》的兩句詩,「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盛讚聲樂在自然音樂之中無可取代的作用。
你可以在Cubase中設計節奏、loop,在Sibelius中寫出一個個音符,再導入一個個越來越接近樂器本色的音色庫,但目前為止,甚至可以自信地說,在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樂器化人聲無可替代。
參考資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30409
https://www.nicolased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