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發揮農業大省優勢,建設現代農業取得積極進展,其中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山東農業科技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山東全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系統布局和統籌規劃,制定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等指導性意見,實施了良種工程、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等重大工程項目,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在省政府新聞辦12月16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雲介紹。
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高。圍繞「增產、提質、高效、綠色」,瞄準關鍵環節和「卡脖子」技術強化科技攻關,實現多點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中克隆出抗赤黴病基因,為解決小麥「癌症」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構建世界上第一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強化了我國在瓜類作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2016-2019年,全省農業領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勵6項;省級獎勵66項,其中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41項。預計到今年底,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超過65%,比2015年提高3個百分點。
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健全。組建起27個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實現全省優勢主導產業科研與技術服務全覆蓋。全省農業領域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2個,創新創業共同體、技術創新中心6個,院士工作站32個。建立並完善了以黃河三角洲國家農高區為龍頭,19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支柱,18個省級農高區為骨幹,12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為基礎的四級農業科技園區體系。
智慧農業快速發展。出臺了加快智慧農業發展的意見、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省推進方案等。開發建設集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應用集成、智能分析與展示功能於一體的農業雲平臺,形成全省智慧農業信息資源「一張圖」服務。發布農業行業大數據標準10項,認證智慧農業應用基地107家,在83個特色優勢產區開展物聯網試驗示範,構建了24處「可視、可測、可控」的智慧海洋牧場觀測網體系。
現代種業不斷壯大。堅持把種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建設現代種業強省。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50個,良種覆蓋率超過98%,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47%以上。「濟麥22」連續多年為全國第一大品種,推廣面積2.7億多畝;山農、菸農、登海等系列品種多次刷新全國高產紀錄。茄果類、西甜瓜等設施蔬菜自主品種佔比達83%,有效解決了進口替代問題。魯西黑頭羊、蝴蝶蘭新品種打破了大動物品種和高端設施園藝作物品種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褚瑞雲說,下一步,山東將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圍繞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開展科研攻關,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