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由南至北,由東至西,絕大多數區域分布於山區,如呂梁山(黑茶山到運城一帶的中條山)、太行山(恆山、五臺山至河南邊界),另山西又貫穿在黃河流域(包括汾河、沁河等)及海河流域(漳河、桑乾河等)中,因此山西中藥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省約有1788種中藥材,其中道地藥材及大宗藥材約有30多種,下面小編粗略整理了下,主要包含有黃芪、黨參、黃芩等,具體內容見下文。
1、火麻仁:來源於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大麻屬於一年生直立草本,枝具縱溝槽,密生灰白色貼伏毛。葉掌狀全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狹楔形,表面深綠,微被糙毛,背面幼時密被灰白色貼狀毛後變無毛,邊緣具向內彎的粗鋸齒,中脈及側脈在表面微下陷,背面隆起;有葉柄,密被灰白色貼伏毛;託葉線形。雄花序花黃綠色,花被5,膜質,外面被細伏貼毛,雄蕊5,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雌花綠色;花被1,緊包子房,略被小毛;子房近球形,外面包於苞片。瘦果為宿存黃褐色苞片所包,果皮堅脆,表面具細網紋。
大麻原產錫金、不丹、印度和中亞細亞,現各國均有野生或栽培。在我國,各地有栽培或逸生。在新疆常見野生。在山西主要分布於沁水縣、陵川縣、陽城縣等地。
藥材性狀功效:
本品呈卵圓形,長4~5。5mm,直徑2。5~4mm。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有微細的白色或棕色網紋,兩邊有稜,頂端略尖,基部有1圓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種皮綠色,子葉2,乳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淡。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秘。
2、黃芩:來源於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乾燥莖入藥。
屬於多年生草本,莖分枝,近無毛,或被向上至開展微柔毛;根莖肉質,莖分枝;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鈍,基部圓,全緣,兩面無毛或疏被微柔毛,下面密被凹腺點;具葉柄,被微柔毛;總狀花序;下部苞葉葉狀,上部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有花梗,被微柔毛;花萼密被微柔毛,具緣毛,有盾片;花冠紫紅或藍色,密被腺柔毛,冠筒近基部膝曲,喉部徑達6毫米,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形。
黃芩生於向陽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2000米。在山西主要分布於忻州、大同、陽泉、晉中、呂梁、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地。而在其他產區,多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南,甘肅,陝西,山西,山東,四川等地,另全國多地均有栽培。
藥材性狀及功效:
藥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心紅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狀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氣微 ,味苦。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主要用於溼溫,暑溫胸悶嘔吐,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3、丹參:來源於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乾燥根及根莖入藥。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質,外面朱紅色,內面白色,疏生支根。莖直立,四稜形,具槽,密被長柔毛,多分枝。葉常為奇數羽狀複葉,具葉柄長密被向下長柔毛,小葉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或寬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偏斜,邊緣具圓齒,草質,兩面被疏柔毛,下面較密。輪傘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組成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略被疏柔毛,比花梗長或短;花序軸密被長柔毛或具腺長柔毛。花萼鐘形,帶紫色,花後稍增大,外面被疏長柔毛及具腺長柔毛,具緣毛,內面中部密被白色長硬毛,二唇形,上唇全緣,三角形,下唇與上唇近等長,深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漸尖。花冠紫藍色,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為密。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花柱遠外伸,先端不相等2裂。
丹參多生於生於山坡、林下草叢或溪谷旁,海拔120-1300米,在山西主要分布於陽泉、長治市南部、晉城北部,運城等地。丹參在國內其他省份亦大量存在,主要分布河北,陝西,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等地。
藥材性狀功效:
本品根莖短粗,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並具須狀細根,長10~20cm,直徑0.3~1cm。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鬆,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斷面疏鬆,有裂隙或略平整而緻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栽培品較粗壯,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具縱皺,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堅實,斷面較平整,略呈角質樣。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的功效。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痺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4、柴胡:傘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紅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乾燥根入藥,要以北柴胡為主。
多年生草本。主根較粗大,棕褐色,質堅硬。莖單一或數莖,表面有細縱槽紋,實心,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基生葉倒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收縮成柄,早枯落;莖中部葉倒披針形或廣線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或急尖,有短芒尖頭,基部收縮成葉鞘抱莖,脈7-9,葉表面鮮綠色,背面淡綠色,常有白霜;莖頂部葉同形,但更小。復傘形花序很多,花序梗細,常水平伸出,形成疏鬆的圓錐狀;總苞片狹披針形,纖細,不等長;小總苞片5,披針形,頂端尖銳,3脈,向葉背凸出;花瓣鮮黃色,上部向內折,中肋隆起,小舌片矩圓形,頂端2淺裂;花柱基深黃色,寬於子房。果廣橢圓形,棕色,兩側略扁。
北柴胡生長於向陽山坡路邊、岸旁或草叢中,山西地區主產於晉南地區,長治、晉城、臨汾等地,且萬榮縣西村鄉「華夏柴胡第一鄉」;另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各地均有生產或栽培。
北柴胡藥材及功效
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具有和解表裡,疏肝,昇陽的功效。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官脫垂,脫肛。
5、防風:來源於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乾燥根入藥。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細長圓柱形,分歧,淡黃棕色。根頭處被有纖維狀葉殘基及明顯的環紋。莖單生,自基部分枝較多,斜上升,與主莖近於等長,有細稜,基生葉叢生,有扁長的葉柄,基部有寬葉鞘。葉片卵形或長圓形,二回或近於三回羽狀分裂,第一回裂片卵形或長圓形,有柄,第二回裂片下部具短柄,末回裂片狹楔形;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但較小,頂生葉簡化,有寬葉鞘。復傘形花序多數,生於莖和分枝,無毛;小傘形花序有花4-10;無總苞片;小總苞片4-6,線形或披針形,先端長,萼齒短三角形;花瓣倒卵形,白色,無毛,先端微凹,具內折小舌片。雙懸果狹圓形或橢圓形,長幼時有疣狀突起,成熟時漸平滑;每稜槽內通常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坦。
防風在山西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運城一帶,主要生長於生長於草原、丘陵、多礫石山坡。山西以外區域,主要分布於河北、黑龍江、吉寧、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山東等省區。
防風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橫長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有的環紋上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有裂隙,木部淺黃色。氣特異,味微甘。具有解表祛風,勝溼,止痙的功效。用於感冒頭痛,風溼痺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6、小茴香:來源於傘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根、葉和全草也可藥用。秋季果實初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全草和葉夏秋可採,根四季可採。
茴香屬於草本植物。莖直立,光滑,灰綠色或蒼白色,多分枝。較下部的莖生葉具柄,中部或上部的葉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狀,葉鞘邊緣膜質;葉片輪廓為闊三角形,4-5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復傘形花序頂生與側生;傘輻6-29,不等長,小傘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纖細,不等長;無萼齒;花瓣黃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圓形,先端有內折的小舌片,中脈1條;花絲略長於花瓣,花葯卵圓形,淡黃色;花柱基圓錐形,花柱極短,向外叉開或貼伏在花柱基上。果實長圓形,有主稜5條,尖銳;每稜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
原產地中海地區。我國各省區都有栽培,是著名的調味料,在山西主要分布於忻州北部。
小茴香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為雙懸果,呈圓柱形,有的稍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兩端略尖,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時有細小的果梗。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有縱稜5條,接合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有特異香氣,味微甜、辛。具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睪丸鞘膜積液。鹽小茴香暖腎散寒止痛。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經寒腹痛。
7、甘遂:來源於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S. B. Ho)的乾燥塊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採挖,撞去外皮,曬乾。
我國產於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和寧夏。多生於荒坡、沙地、田邊、低山坡、路旁等。在山西道地產區主要分布於新絳、絳縣、侯馬市等地。
甘遂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形,長1~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質脆,易折斷,斷麵粉性,白色,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而辣。具有瀉水逐飲的功效。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
8、瓜蔞:來源於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和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乾燥成熟果實入藥。秋季果實成熟時,連果梗剪下,置通風處陰乾。且山西瓜蔞基原主要為栝樓。
栝樓為攀援藤本;塊根圓柱狀,粗大肥厚,富含澱粉,淡黃褐色。莖較粗,多分枝,具縱稜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葉片紙質,輪廓近圓形,常3-5 淺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僅有不等大的粗齒,裂片菱狀倒卵形、長圓形,先端鈍,急尖,邊緣常再淺裂,葉基心形,兩面沿脈被長柔毛狀硬毛,基出掌狀脈5條,細脈網狀;葉柄具縱條紋,被長柔毛。卷鬚被柔毛。花雌雄異株。雄花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頂端中央具1綠色尖頭,兩側具絲狀流蘇,被柔毛;花葯靠合,花絲分離,粗壯,被長柔毛。雌花單生被短柔毛;花萼筒圓筒形,裂片和花冠同雄花,柱頭3。果梗粗壯,果實橢圓形或圓形,成熟時黃褐色或橙黃色;種子卵狀橢圓形,壓扁,淡黃褐色,近邊緣處具稜線。
瓜蔞在山西屬於道地產品,主要分布於運城、絳縣一帶,且具有運城特產「澤州紅」,絳縣素有「中國山楂第一縣」的稱號,主要為栽培品。而栝樓在其他產區亦有栽培,如遼寧、華北、華東、中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
瓜蔞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類球形或寬橢圓形,長7~15cm,直徑6~10cm。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皺縮或較光滑,頂端有圓形的花柱殘基,基部略尖,具殘存的果梗。輕重不一。質脆,易破開,內表面黃白色,有紅黃色絲絡,果瓤橙黃色,黏稠,與多數種子粘結成團。具焦糖氣,味微酸、甜。具有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的功效。用於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痺心痛,結胸痞滿,乳癰,肺癰,腸癰腫痛,大便秘結。
9、連翹:來源於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的乾燥果實。秋季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採收,除去雜質,蒸熟,曬乾,習稱「青翹」;果實熟透時採收,曬乾,除去雜質,習稱「老翹」。
我國主產於產於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西部、湖北、四川。多生山坡灌叢、林下或草叢中,或山谷、山溝疏林中,海拔250-2200米。我國除華南地區外,其他各地均有栽培。而在山西道地產區主要分布於山西太行山區。
連翹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長卵形至卵形,稍扁,長1.5~2.5cm,直徑0.5~1.3cm。表面有不規則的縱皺紋及多數凸起的小斑點,兩面各有1條明顯的縱溝。頂端銳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脫落。青翹多不開裂,表面綠褐色,凸起的灰白色小斑點較少,質硬;種子多數,黃綠色,細長,一側有翅。
老翹自頂端開裂或裂成兩瓣,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內表面多為淺黃棕色,平滑,具一縱隔;質脆;種子棕色,多已脫落。氣微香,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多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10、香加皮:來源於蘿藦科植物槓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的乾燥根皮。春、秋二季採挖,剝取根皮,曬乾。
落葉蔓性灌木。主根圓柱狀,外皮灰棕色,內皮淺黃色。具乳汁,除花外,全株無毛;莖皮灰褐色;小枝通常對生,有細條紋,具皮孔。葉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葉面深綠色,葉背淡綠色。聚傘花序腋生,著花數朵;花萼裂片卵圓形,花萼內面基部有10個小腺體;花冠紫紅色,輻狀,花冠筒短,裂片長圓狀披針形,中間加厚呈紡錘形,反折,內面被長柔毛,外面無毛;副花冠環狀,10裂,其中5裂延伸絲狀被短柔毛,頂端向內彎;雄蕊著生在副花冠內面,並與其合生,花葯彼此粘連並包圍著柱頭,背面被長柔毛;心皮離生,無毛,每心皮有胚珠多個,柱頭盤狀凸起;花粉器匙形,四合花粉藏在載粉器內,粘盤粘連在柱頭上。蓇葖2,圓柱狀,無毛,具有縱條紋;種子長圓形,黑褐色,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
多生於生於平原及低山丘的林緣、溝坡、河邊沙質地或地埂等處,山西境內主要分布於山西靈丘、繁峙、原平、寧武、榆次、潞城、陽泉等地,國內其他產區分布於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江蘇、河南、江西、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區。
香加皮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捲筒狀或槽狀,少數呈不規則的塊片狀,長3~10cm,直徑1~2cm,厚0.2~0.4cm。外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鬆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具有祛風溼,強筋骨的功效。用於風寒溼痺,腰膝酸軟,心悸氣短,下肢浮腫。
11、黃芪:來源於豆科植物蒙古黃芪( 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或膜莢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山西產地主要為蒙古黃芪。
多年生草本。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託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背面被白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鍾狀,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於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
山西產地主產於北嶽恆山山脈,正是由於恆山山脈而著名,另渾源縣「中國黃芪之鄉」。
黃芪藥材及功效
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12、苦參:來源於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草本或亞灌木,稀呈灌木狀,通常高1米左右,稀達2米。莖具紋稜,幼時疏被柔毛,後無毛。羽狀複葉,託葉披針狀線形,小葉6-12對,互生或近對生,紙質,形狀多變,橢圓形、卵形、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灰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總狀花序頂生,花多數,疏或稍密;苞片線形,花萼鍾狀,明顯歪斜,具不明顯波狀齒,疏被短柔毛;花冠比花萼長1倍,白色或淡黃白色,旗瓣倒卵狀匙形,柄與瓣片近等長,龍骨瓣與翼瓣相似,雄蕊10,分離或近基部稍連合;子房近無柄,被淡黃白色柔毛,花柱稍彎曲,胚珠多數。莢果,呈不明顯串珠狀,稍四稜形,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
全國各省均有分布,多生於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海拔1500米以下,山西產區主要分布於長治及太行山山區。
苦參藥材性狀及功效
品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30cm,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6mm;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可見同心性環紋。氣微,味極苦。具有清熱燥溼,殺蟲,利尿的功效。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溼疹,溼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13、甘草:來源於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山西分布甘草主要是甘草基原。
甘草屬於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外皮褐色,裡面淡黃色,具甜味。莖直立,多分枝,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託葉三角狀披針形,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近圓形,上面暗綠色,下面綠色,兩面均密被黃褐色腺點及短柔毛,頂端鈍,具短尖,基部圓,邊緣全緣或微呈波狀,多少反卷。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花,總花梗短於葉,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狀披針形,褐色,膜質,外面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花萼鍾狀,密被黃色腺點及短柔毛,基部偏斜並膨大呈囊狀,萼齒5,與萼筒近等長;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旗瓣長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於旗瓣,龍骨瓣短於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狀腺體。莢果彎曲呈鐮刀狀或呈環狀,密集成球,密生瘤狀突起和刺毛狀腺體。
甘草資源主要產東北、華北、西北各省區及山東。常生於乾旱沙地、河岸砂質地、山坡草地及鹽漬化土壤中。山西產區主要產於忻州、呂梁等地。
甘草藥材及功效
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14、秦艽:來源於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粗莖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乾,或不經「發汗」直接曬乾;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曬乾。山西產區主要為秦艽產區。
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基部被枯存的纖維狀葉鞘包裹。鬚根多條,扭結或粘結成一個圓柱形的根。枝少數叢生,直立或斜升,黃綠色或有時上部帶紫紅色,近圓形。蓮座叢葉卵狀橢圓形或狹橢圓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平滑,葉脈5-7條,在兩面均明顯,並在下面突起。花多數,無花梗,簇生枝頂呈頭狀或腋生作輪狀;花萼筒膜質,黃綠色或有時帶紫色;花冠筒部黃綠色,冠澹藍色或藍紫色,壺形,裂片卵形或卵圓形,全緣,褶整齊;雄蕊著生於冠筒中下部,整齊,花絲線狀鑽形;子房無柄,橢圓狀披針形或狹橢圓形,柱頭2裂,裂片矩圓形。蒴果內藏或先端外露,卵狀橢圓形。
多生於河灘、路旁、水溝邊、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緣,且多生長於海拔400-2400米,全國範圍內主產於新疆、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山西道地產區主要分布於靜樂縣一帶。
秦艽: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莖基及纖維狀葉鞘。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顯油性,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具有祛風溼,清溼熱,止痺痛的功效。多用於風溼痺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15、黨參:來源於桔梗科植物黨參 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素花黨參(西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 var. modesta (Nannf.) L. T. Shen或川黨參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乾燥根。秋季採挖,洗淨,曬乾。山西「潞黨參」基原為黨參。
莖基具多數瘤狀莖痕,根常肥大呈紡錘狀或紡錘狀圓柱形,較少分枝或中部以下略有分枝,面灰黃色,上端部分有細密環紋,而下部則疏生橫長皮孔,肉質。纏繞莖,具葉,不育或先端著花,黃綠色或黃白色,無毛。葉在主莖及側枝上的互生,在小枝上的近於對生,有疏短刺毛,葉片卵形或狹卵形,基部近於心形,邊緣具波狀鈍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疏或密地被貼伏的長硬毛或柔毛,少為無毛。花單生於枝端,與葉柄互生或近於對生,有梗。花萼貼生至子房中部,筒部半球狀,裂片寬披針形或狹矩圓形;花冠上位,闊鍾狀,黃綠色,內面有明顯紫斑;花絲基部微擴大,柱頭有白色刺毛。蒴果下部半球狀,上部短圓錐狀。
黨參在我國分布較廣,多分布於各大山區,如西藏東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甘肅東部、陝西南部、寧夏、青海東部、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及東北等地區。在道地產區山西,主要分布於山西上黨地區 (今長治市、晉城市),古潞州,因此常稱其為「潞黨參」 ;現主要分布在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 長治市壺關縣、平順縣、屯留縣、黎城縣、武鄉縣、襄垣縣、長治縣、長子縣等地;還有產於山西五臺山的臺黨參亦是道地藥材。
黨參藥材性狀及功效
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35cm,直徑0.4~2cm。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根頭下有緻密的環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及散在的橫長皮孔,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多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
16、山茱萸:來源於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的乾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乾燥。
全國範圍內,山茱萸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分布產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多生於生於海拔400-1500米,也有一些生長海拔能達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另許多產區有引種栽培。山西產區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如臨汾、運城一帶。
山茱萸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cm,寬0.5~1cm。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多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等。
17、板藍根:來源於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乾燥根。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
二年生草本;莖直立,綠色,頂部多分枝,植株光滑無毛,帶白粉霜。基生葉蓮座狀,長圓形至寬倒披針形,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或稍具波狀齒,具柄;基生葉藍綠色,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葉耳不明顯或為圓形。萼片寬卵形或寬披針形;花瓣黃白,寬楔形,頂端近平截,具短爪。短角果近長圓形,扁平,無毛,邊緣有翅;果梗細長,微下垂。
在我國菘藍作為板藍根和大青葉主要藥用基原被廣泛栽培,作為著名的道地產區,山西主要分布於晉城一帶。
板藍根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10~20cm,直徑0.5~1cm。表面淡灰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皮孔橫長。根頭略膨大,可見暗綠色或暗棕色輪狀排列的葉柄殘基和密集的疣狀突起。體實,質略軟,斷麵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甜後苦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於溫毒發斑,舌絳紫暗,痄腮,喉痺,爛喉丹痧,大頭瘟疫,丹毒,癰腫。
18、刺五加:來源於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 的乾燥、根及根莖或莖。春、秋二季採收,洗淨,乾燥。
刺五加性狀及功效
本品根莖呈結節狀不規則圓柱形,直徑1.4~4.2cm。根呈圓柱形,多扭曲,長3.5~12cm,直徑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細縱溝及皺紋,皮較薄,有的剝落,剝落處呈灰黃色。質硬,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有特異香氣,味微辛,稍苦、澀。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的功效。多用於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
圖片來源於承繼堂
19、遠志:來源於遠志科植物遠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葉遠志Polygala sibirica L. 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山西產地主要以遠志為主。
遠志為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韌皮部肉質,淺黃色,長達10餘釐米。莖多數叢生,直立或傾斜,具縱稜槽,被短柔毛。單葉互生,葉片紙質,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反卷,無毛或極疏被微柔毛,近無柄。總狀花序呈扁側狀生於小枝頂端,細弱,通常略俯垂,少花,稀疏;苞片3,披針形,早落;萼片5,宿存,無毛,外面3枚線狀披針形,急尖,裡面2枚花瓣狀,倒卵形或長圓形,先端圓形,具短尖頭,沿中脈綠色,周圍膜質,帶紫堇色,基部具爪;花瓣3,紫色,側瓣斜長圓形,基部與龍骨瓣合生,基部內側具柔毛,龍骨瓣較側瓣長,具流蘇狀附屬物;雄蕊8,花絲3/4以下合生成鞘,具緣毛,3/4以上兩側各3枚合生,花葯無柄,中間2枚分離,花絲絲狀,具狹翅,花葯長卵形;子房扁圓形,頂端微缺,花柱彎曲,頂端呈喇叭形,柱頭內藏。蒴果圓形。
遠志主要生於草原、山坡草地、灌叢中以及雜木林下,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如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河南、江蘇、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區。從區域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分布較多,山西道地產區野生資源主要分布於海拔200~2300m的草原、山坡草地、灌木叢以及雜木林下,如天鎮、陽高、五臺、定襄、忻州、榆次、臨縣、石樓、興縣、吉縣、曲沃、稷山、絳縣、新絳、聞喜、萬榮、平陸、夏縣、芮城等地,人工栽培範圍亦較廣,和野生資源產地基本一致。在全國範圍內,山西遠志產量居全國首位,又被稱其為「關遠志」。
遠志藥材性狀及功效
品呈圓柱形,略彎曲,長3~15cm,直徑0.3~0.8cm。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有較密並深陷的橫皺紋、縱皺紋及裂紋,老根的橫皺紋較密更深陷,略呈結節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皮部棕黃色,木部黃白色,皮部易與木部剝離。氣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的功效。多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等症。
20、大棗:來源於鼠李科棗屬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落葉小喬木,稀灌木;樹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即新枝)比長枝光滑,紫紅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個託葉刺,具長刺,粗直,短刺下彎;短枝短粗,矩狀,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簇生於短枝上。葉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頂端鈍或圓形,稀銳尖,具小尖頭,基部稍不對稱,近圓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僅沿脈多少被疏微毛,基生三出脈;託葉刺纖細,後期常脫落。花黃綠色,兩性,5基數,無毛,具短總花梗,花瓣倒卵圓形,基部有爪,與雄蕊等長;花盤厚,肉質,圓形,5裂;子房下部藏於花盤內。核果矩圓形或長卵圓形,成熟時紅色,後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
棗在我國分布範圍逛,能夠適應大多生境,不管是山區、丘陵還是平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水果,亦是一味傳統的中藥,在山西道地產區,主要分布於稗山,由於其特色突出,被稱之為「紅棗之鄉」。
大棗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橢圓形或球形,長2~3.5cm,直徑1.5~2.5cm。表面暗紅色,略帶光澤,有不規則皺紋。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黃色或淡褐色,肉質,柔軟,富糖性而油潤。果核紡錘形,兩端銳尖,質堅硬。氣微香,味甜。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多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髒躁等。
21、酸棗仁:鼠李科植物酸(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F.Chow.)的乾燥種子入藥。
常為灌木,葉較小,核果小,近球形或短矩圓形,直徑0.7-1.2釐米,具薄的中果皮,味酸,核兩端鈍。花期6-7月,果期8-9月。
酸棗作為山西道地藥材,主要分布於太行山山區。作為常用的大宗藥材之一,酸棗分布於我國絕大多數地方,常生於向陽、乾燥山坡、丘陵、崗地或平原。如遼寧、內蒙古、、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江蘇、安徽等地。
酸棗仁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扁圓形或扁橢圓形,長5~9mm,寬5~7mm,厚約3mm。表面紫紅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澤,有的有裂紋。一面較平坦,中間有1條隆起的縱線紋;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見線形種臍;另端有細小凸起的合點。種皮較脆,胚乳白色,子葉2,淺黃色,富油性。氣微,味淡。具有補肝,寧心,斂汗,生津的功效。用於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
22、山楂:來源於薔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或山裡紅 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的乾燥成熟果實入藥。主要以山裡紅為主要品種。
落葉喬木,高達6米,樹皮粗糙,暗灰色或灰褐色,莖有刺,有時無刺;小枝圓柱形,當年生枝紫褐色,無毛或近於無毛,疏生皮孔,老枝灰褐色。葉片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稀菱狀卵形,葉片大,分裂較淺;植株生長茂盛,花序具多花,總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花後脫落,減少,,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腺齒,早落;萼筒鍾狀,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萼片三角卵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約與萼筒等長,內外兩面均無毛,或在內面頂端有髯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白色;雄蕊20,短於花瓣,花葯粉紅色;花柱3-5,基部被柔毛,柱頭頭狀。果實近球形或梨形,果形較大,直徑可達2.5釐米,深亮紅色。
山裡紅主要分布與山西運城及絳縣一帶如運城的「澤州紅」,絳縣並有「中國山楂第一縣」的美稱。山裡紅作為藥食同源之品,在我國多地均有栽培或分布,如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均有分布。
山楂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為圓形片,皺縮不平,直徑1~2.5cm,厚0.2~0.4cm。外皮紅色,具皺紋,有灰白小斑點。果肉深黃色至淺棕色。中部橫切片具5粒淺黃色果核,但核多脫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見短而細的果梗或花萼殘跡。氣微清香,味酸、微甜。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的功效。用於肉食積滯,胃脘脹滿,瀉痢腹痛,瘀血經閉,產後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導滯作用增強。用於肉食積滯,瀉痢不爽。
23、苦杏仁:來源於薔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伯利亞杏Prunus sibirica L.、東北杏Prunus mandshurica (Maxim.)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 L.的乾燥成熟種子。而山西各山區或淺山丘陵地區多有山杏分布,是苦杏仁的主要來源之一。
灌木或小喬木;樹皮暗灰色;小枝無毛,稀幼時疏生短柔毛,灰褐色或淡紅褐色。葉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長漸尖至尾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葉邊有細鈍鋸齒,兩面無毛,稀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無毛,有或無小腺體。花單生,先於葉開放,花萼紫紅色;萼筒鐘形,基部微被短柔毛或無毛;萼片長圓狀橢圓形,先端尖,花後反折;花瓣近圓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雄蕊幾與花瓣近等長;子房被短柔毛。果實扁球形,黃色或桔紅色,有時具紅暈,被短柔毛;果肉較薄而乾燥,成熟時開裂,味酸澀不可食,成熟時沿腹縫線開裂;核扁球形,易與果肉分離,兩側扁,頂端圓形,基部一側偏斜,不對稱,表面較平滑,腹面寬而銳利;種仁味苦。
主要產於山西各山區或淺山丘陵,如山西長治屯留、運城絳縣、夏縣等。另杏、山杏及西伯利亞杏遍布於我國各山區及省份,是常見的一種植物。
苦杏仁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扁心形,長1~1.9cm,寬0.8~1.5cm,厚0.5~0.8cm。表面黃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鈍圓,肥厚,左右不對稱。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合點處向上具多數深棕色的脈紋。種皮薄,子葉2,乳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具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於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
24、桃仁:來源於薔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 或山桃 Prunus davidiana (Carr.)Franch.的乾燥成熟種子。果實成熟後採收,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曬乾。
桃:落葉小喬木。小枝綠色或半邊紅褐色,無毛,冬芽有細柔毛。葉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中部最闊,先端長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葉柄具腺點。花通常單生,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紅色,外面有絨毛;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筒邊緣;子房1室,花柱細長,柱頭小,圓頭狀。核果近球形,有短絨毛;果肉白色或黃色;核極硬,有不規則的凹點及深溝。種子1枚,扁卵狀心形。
山桃:落葉小喬木。葉互生;託葉早落;葉片卵狀披針形,中部以上漸尖,近基部最寬,基部呈廣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細鋸齒。花單生;萼片5,多無毛;花瓣5,闊倒卵形,粉紅色至白色。核果近圓形;黃綠色,表面被黃褐色柔毛,果肉離核;核小堅硬,表面有網狀的凹紋。種子1枚,棕紅色。
桃在我國主要以栽培為主,山桃多生於石灰巖的山谷中。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地,在道地產區山西主要分布於太行山區,如襄汾縣、屯留縣、平順縣、夏縣、陵川縣、絳縣、古縣、新絳縣等。
桃仁藥材性狀及功效
桃仁:呈扁長卵形,長1.2~1.8cm,寬0.8~1.2cm,厚0.2~0.4cm。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密布顆粒狀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鈍圓稍扁斜,邊緣較薄。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有顏色略深不甚明顯的合點,自合點處散出多數縱向維管束。種皮薄,子葉2,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微苦。
山桃仁:呈類卵圓形,較小而肥厚,長約0.9cm,寬約0.7cm,厚約0.5cm。
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多用於經閉,痛經,癓瘕痞塊,跌扑損傷,腸燥便秘。
25、款冬花:來源於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乾燥花蕾入藥。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地下,褐色。早春花葉抽出數個花葶,密被白色茸毛,有鱗片狀,互生的苞葉,苞葉淡紫色。頭狀花序單生頂端,初時直立,花後下垂;總苞片1-2層,總苞鍾狀,總苞片線形,頂端鈍,常帶紫色,被白色柔毛及脫毛,有時具黑色腺毛;邊緣有多層雌花,花冠舌狀,黃色,子房下位;柱頭2裂;中央的兩性花少數,花冠管狀,頂端5裂;花葯基部尾狀;柱頭頭狀,通常不結實。後生出基生葉闊心形,具長葉柄,邊緣有波狀,頂端增厚的疏齒,掌狀網脈,下面被密白色茸毛;葉柄被白色棉毛。
款冬主產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和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雲南、西藏。常生於山谷溼地或林下。山西主要分布於山西省的東南部, 主要為長治、晉城兩市。
款冬花葯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長圓棒狀。單生或2~3個基部連生,長1~2.5cm,直徑0.5~1cm。上端較粗,下端漸細或帶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數魚鱗狀苞片。苞片外表面紫紅色或淡紅色,內表面密被白色絮狀茸毛。體輕,撕開後可見白色茸毛。氣香,味微苦而辛。具有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的功效。用於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勞嗽咳血。
26、蒼朮:來源於菊科植物北蒼朮(Atractylodes chinensis(DC.)Koidz.)和茅蒼朮(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的乾燥根莖入藥。而山西蒼朮入藥主流為北蒼朮。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平臥或斜升,粗長或通常呈疙瘩狀,生多數等粗等長或近等長的不定根。莖直立,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下部或中部以下常紫紅色,不分枝或上部但少有自下部分枝的,全部莖枝被稀疏的蛛絲狀毛或無毛。中下部莖葉羽狀深裂或半裂,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幾無柄,擴大半抱莖;中部以上或僅上部莖葉不分裂,倒長卵形、倒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有時基部或近基部有1-2對三角形刺齒或刺齒狀淺裂。或全部莖葉不裂,中部莖葉倒卵形、長倒卵形、倒披針形或長倒披針形,。全部葉質地硬,硬紙質,兩面同色,綠色,無毛,邊緣或裂片邊緣有針刺狀緣毛或三角形刺齒或重刺齒。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但不形成明顯的花序式排列。總苞鍾狀,苞葉針刺狀羽狀全裂或深裂。總苞片5-7層,覆瓦狀排列。全部苞片頂端鈍或圓形,邊緣有稀疏蛛絲毛,中內層或內層苞片上部有時變紅紫色。小花白色。
蒼朮在我國分布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生境為野生山坡草地、林下、灌叢及巖縫隙中。近年來由於蒼朮資源枯竭,多地藥圃多有栽培。山西作為蒼朮的道地產區,主要分布於太原、長治、臨汾、晉城。
北蒼朮藥材性狀及功效
呈疙瘩塊狀或結節狀圓柱形,長4~9cm,直徑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黃棕色。質較疏鬆,斷面散有黃棕色油室。香氣較淡,味辛、苦。具有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效。多用於脘腹脹滿,洩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溼痺痛,風寒感冒,夜盲等。
27、山藥:來源於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aninow)的乾燥根莖入藥。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米多,斷面幹時白色。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形或戟形,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狀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卵形,較小;雄蕊6。蒴果不反折,三稜狀扁圓形或三稜狀圓形。
在我國。山藥主要為栽培品,但各大產區亦有野生品。主要布於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淮河以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北部、貴州、去南北部、四川、甘肅東部、陝西南部等地。多生於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山西產地主要分布於山西平遙一帶,由於平遙山藥特色,獲稱「山藥之鄉」的稱號。
山藥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鬚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甘,平。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洩瀉便溏,白帶過多。
28、知母:來源於百合科植物知母的乾燥根莖入藥。
根狀莖較粗,為殘存的葉鞘所覆蓋。葉,向先端漸尖而成近絲狀,基部漸寬而成鞘狀,具多條平行脈,沒有明顯的中脈。花葶比葉長得多;總狀花序通常較長,苞片小,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長漸尖;花粉紅色、淡紫色至白色;花被片條形,中央具3脈,宿存。蒴果狹橢圓形,頂端有短喙。
生於海拔145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或路旁較乾燥或向陽的地方,主產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內蒙古南部、遼寧西南、吉林西部和黑龍江南部等地。在山西主要分布於道地產區忻州一帶。
知母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多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29、半夏: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乾燥塊莖。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外皮和鬚根,曬乾。
塊莖圓球形,直徑1-2釐米,具鬚根。葉2-5枚,有時1枚。葉柄基部具鞘,鞘內、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葉柄頂頭)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或落地後萌發;幼苗葉片卵狀心形至戟形,為全緣單葉;側裂片稍短;花序柄長於葉柄。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簷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鈍或銳尖。肉穗花序:雌花序於雄花序中間間隔3毫米;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直立,有時「S」形彎曲。漿果卵圓形,黃綠色,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
半夏在國內屬於旱地雜草之一,但由於農藥應用廣泛,半夏在耕地中幾近滅絕,只在荒地或栽培,現發現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現野生的外,全國各地廣布,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山西產地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運城,臨汾一帶。
半夏藥材性狀及功效
半夏: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多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法半夏:本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鬆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具有燥溼化痰。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姜半夏:呈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或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具有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多用於痰飲嘔吐,胃脘痞滿等。
清半夏:橢圓形、類圖形或不規則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白色,可見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東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祈斷,睛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具有燥溼化痰的功效,多用於溼痰咳嗽,胃脘痞滿,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30、射幹:來源於鳶尾科植物射幹Belamcanda chinensis (L.) Redouté的乾燥根莖,春初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乾燥。
射幹在國內分布廣泛如產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多生於林緣或山坡草地,大部分生於海拔較低的地方,但在西南山區,海拔2000-2200米處也可生長。在山西地區主要分布於臨汾地區。
射幹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不規則結節狀,長3~10cm,直徑1~2cm。表面黃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皺縮,有較密的環紋。上面有數個圓盤狀凹陷的莖痕,偶有莖基殘存;下面有殘留細根及根痕。質硬,斷面黃色,顆粒性。氣微,味苦、微辛。具有清熱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用於熱毒痰火鬱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咳嗽氣喘。
31、麻黃:來源於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乾燥草質莖。秋季採割綠色的草質莖,曬乾。山西產區這三種麻黃均有,關於起性狀本文僅描述草麻黃。
全國產地內多分布於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西北部及陝西等省區。適應性強,習見於山坡、平原、乾燥荒地、河床及草原等處,常組成大面積的單純群落。山西境內主要分布於五鹿山、周洪山、五臺山及恆山山區。
麻黃藥材性狀及功效
草麻黃: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脊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木賊麻黃:較多分枝,直徑1~1.5mm,無粗糙感。節間長1.5~3cm。膜質鱗葉長1~2mm;裂片2(稀3),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
32、豬苓:來源於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ies的乾燥菌核。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山西主要分布於臨汾、晉中等。
豬苓藥材性狀及功效
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具有利水滲溼的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洩瀉,淋濁,帶下。
33、蟬蛻:來源於蟬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幼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曬乾。
主要分布於山西芮城縣、臨猗、平陸縣、陵川縣、絳縣、聞喜縣等,主要集中在各大山區及丘陵地區。
藥材性狀及功效
34、龍骨: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後,除去泥土及雜質。五花龍骨質酥脆,出土後,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
山西主要分布於榆社,其他產區主要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內蒙古、湖北、四川、雲南、廣西、青海等地。
藥材性狀及功效
青化龍骨、花龍骨。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全體淡黃白色,夾有藍灰色及紅棕色的花紋,深淺粗細不一。表面平滑,時有小裂隙。斷面多粗糙,質硬而脆,易片片剝落而散碎。吸溼性強,以舌舐之有吸力。無臭,無味。以質脆,分層、有五色花紋、吸溼力強者為佳。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的功效。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以上即是小編粗略整理的山西道地藥材目錄,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