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再加快一點進度,我們爭取在這兩天把這批蠶絲被全部做出來。」黔東南州杭黔蠶桑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國成說,工人正在趕製200床蠶絲被,分別要發往杭州和四川等地。 今年冬季,天氣格外寒冷。走進岑鞏縣天星鄉黔東南州杭黔蠶桑服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卻是一派火熱景象,只見技術嫻熟的工人們正忙著按照不同規格的蠶絲被稱重、拉絲、翻被、包裝
工人在忙著生產蠶絲被 李昌焯/攝
俗話說,「一斤絲三斤棉。」蠶絲被得天獨厚的貼身保暖、蓬鬆輕柔、透氣保健等品質和優點,備受顧客青睞。手工的蠶絲更是集輕、柔、白、細為一體的天然纖維,被業界稱為「纖維皇后」。 得知天星鄉有手工製作的蠶絲被,很多人都慕名前往定製,特別是當地村民,都會去定製一床陪嫁女兒。 「床伴床伴嘛,就做一床六斤半的吧......」公司附近的官莊村村民楊雲芝一大早就趕到加工車間,為即將出嫁的女兒定製一床蠶絲被。她一邊和業務員溝通,一邊笑著說:「真的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正宗的手工蠶絲被。我早就想給女兒買一床蠶絲被,但又怕買到假的,現在放心了。」
包裝好的蠶絲被
黔東南州杭黔蠶桑服務有限公司是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於2019年由杭州建德市大同蠶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國成出資建立的一家服務蠶桑產業發展的企業。目前,蠶桑產業發展初見成效,蠶繭產量不斷提高。為了延伸產業鏈,提高蠶桑產業附加值,公司又建起了蠶絲被產品的加工生產線。 「岑鞏地理環境優越,氣候宜人,養出來的蠶繭質量好、產量高,生產出來的蠶絲被很受消費者青睞。」黃國成說,公司在銷路上採取線上、線下兩路走,主要銷往杭州、上海、四川、江蘇等地。 蠶絲被的生產工序較為複雜,有選繭、煮繭、剝繭、曬棉、剪棉、稱重、拉絲、翻被八道工序。蠶桑產業鏈的延伸,讓更多的群眾充分享有蠶絲被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增值收益。目前,蠶絲被生產線,用工量在十三個以上,有從浙江過來的工人,也有當地的村民。一位個子稍矮,但特別愛笑的80後女子是天星鄉力元村村民程蓉。今年她種植桑樹140餘畝,養了四批幼蠶,還承包村裡的小蠶共育中心,為蠶農提供幼蠶,收益接近二十萬元。
蠶農在蠶室裡忙著採摘蠶繭
「冬天來了,我們的蠶繭也賣完了,在家沒什麼事可做的,就來這裡學點技術,一個月還有3000多塊的收入,這是一舉兩得的事。」程蓉笑著說,她已經掌握了種桑養蠶的技術,還想在蠶絲被生產上再多學些技術。 產業把準了方向,群眾嘗到了甜頭。近年來,天星鄉以「東桑西移」為契機,堅持把桑蠶作為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培植。同時聯合杭州建德市幫扶企業,對村民生產的蠶繭進行統一收購,解決他們對市場的後顧之憂。 「上繭是41塊一公斤,雙宮繭是36塊錢一公斤,下繭30塊錢一公斤。只要農民養得起來,我們就要。」黃國成說。
天星鄉山崗村養蠶基地 陳敏/攝
「只要我們肯養,公司實行訂單收購,銷路是不用愁的。」天星鄉東衝村村民周國清說,今年受疫情影響,他沒有外出務工,在村支兩委幹部的幫助下,投入資金7萬餘元,發展種桑53畝。嘗到甜頭後,明年他計劃還要擴大規模。 「密植桑,簡養蠶,十七八天見現錢」。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岑鞏縣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發展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種桑養蠶產業。2020年,全縣發展蠶桑種植7070畝,以天星鄉為中心,輻射帶動羊橋土家族鄉、凱本鎮、大有鎮、龍田鎮、客樓鎮、平莊鎮、天馬鎮、思暘鎮9個鄉鎮37個村,參與種植農戶858戶,畝桑產值達到8000元以上,蠶繭總產值352.8萬元,吸納就業10000餘人次。
天星鄉種桑養蠶示範基地 楊雲/攝
一片桑葉成就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近兩年來,岑鞏縣立足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產業基礎,聚焦產業發展「八要素」,巧借「東桑西移」的東風,鼓勵群眾大力發展種桑養蠶產業,走上農業產業發展「新絲路」。岑鞏縣融媒體中心 何曉燕 李昌焯
編輯 舒絲絲
編審 吳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