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正當全國工農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國民革命迅猛發展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相繼發動了上海「四·一二」、廣州 「四·一五」、長沙 「五·二一」事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遭到扼殺,一時萬馬齊喑。然而,地處湘粵贛邊際的汝城,工農革命運動獨樹一幟,如火如荼。隨著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在汝城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一面軍旗升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谷安桂主編《在黨旗指導下》,2011年版第101頁載朱惠芳《汝城:中國共產黨軍旗最早升起的地方》);二師一團舉行桂汝秋收起義,建立全國第一個工農兵政府——汝城縣蘇維埃政府(北京:華文出版社,黃仲芳著《湘南暴動史要》,2010年版第17頁),使得汝城成為「農民軍事力量最大的地方」和「戰爭地勢最便利的地方」(重慶: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紅巖春秋》雜誌,載中介甫著《紅軍將領 陳東日》,2010年4月第58頁),被稱為「新湖南」的汝城工農革命運動發生了質的變化,初顯武裝割據之態勢,在中國早期革命發展中邁出了嶄新的一步。因此中共中央出臺了 《湘南運動大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第4、5頁),計劃以汝城為中心舉行湘南暴動。
汝城會議作出湘南暴動的決定
10月上旬,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餘部向閩粵贛邊界地區轉移。朱德此前獲知中央 《湘南運動大綱》精神,考慮到汝城有良好革命基礎和地理位置,加上駐紮在韶關的國民革命軍十六軍軍長範石生是其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學,駐紮在汝城的十六軍四十七師的師長曾曰唯是其昔日學生,於是,帶著周恩來事先給他準備的組織介紹信(為備同範石生部隊聯繫,在南昌起義前周恩來就做好這一準備),率部直赴湘南。
在向湘南進軍途中,朱德、陳毅為了鞏固起義軍隊伍,保存革命火種,適時在贛南進行了三次整頓,即天心圩整頓、大餘整編、上堡整訓,史稱「贛南三整」。
11月上旬,朱德、陳毅率部移駐湘粵贛三省交界與汝城相臨的江西崇義縣上堡、文英、古亭一帶山區。二師一團團長何舉成派出何躍生、葉愈蕃找到朱德部,擔任嚮導。為與範石生取得聯繫,朱德根據11月2日從報上獲悉的地址,致信範石生表明了聯合反蔣之意。11月17日,駐防在粵北仁化、樂昌和湘南汝城一帶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範石生派參謀韋伯萃與朱德聯繫,帶來了範石生給朱德回信:「正欲與兄共商良策,以謀自立自強。希即枉駕汝城,到曰唯處一晤,專此恭候」(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金衝及主編《朱德傳》,2006年版第115頁)。
朱德在上堡收信後,認為發動革命武裝鬥爭時機成熟,即派汝城籍黨員賴鑑冰等通知湘南粵北各地的黨組織,於11月26日在汝城召開部隊與各縣地方黨組織負責人的聯席會議,共同策劃湘南起義。
11月20~21日,朱德先後在汝城儲能學校及津江村上古員外家中相繼與曾曰唯、範石生進行了兩天談判,達成了共識。通過談判合作,朱德屬部得到了物資給養上的支持,穩定了軍心;得到了裝備上的支持,武裝了部隊;得到了環境上的寬鬆,重振了隊伍。
11月26日至28日,朱德與陳毅利用合作良機所營造的寬鬆環境,先後在汝城衡永會館及津江朱雄萬宅院召開起義軍和湘南粵北各縣黨組織負責人聯席會議,討論部署湘南起義。對此,朱德在《從南昌起義到上井岡山》一文中回憶說:「為準備湘南暴動,我們就在汝城召開了衡陽所屬各縣縣委書記會議進行討論和布置。」(北京:人民出版社,朱德著《朱德選集》,1983年版第396頁)。歷史上稱此次會議為「汝城會議」。參會人有:南昌起義部隊,朱德、陳毅、王爾琢;郴縣夏明震(兼代表湘南特委);宜章,楊子達、毛科文、彭曬;桂東,郭佑林;汝城,何日升;資興,黃義行;耒陽,謝竹峰;樂昌,李光中;仁化,阮嘯仙;始興,梁明哲等縣負責人。會議簡要介紹了與範石生談判合作的情況,各地代表分別介紹了中央頒發的 《湘南運動大綱》及「八七會議」以來的情況,分析了湘南粵北各縣區革命鬥爭形勢,策劃了湘南起義方案。最後形成了會議決定:12月中旬,以南昌起義部隊為先鋒,各縣區組織配合,以汝城為中心,組織革命武裝,發動湘南暴動,建立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實現湘南割據。同時,研究部署了具體行動計劃(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朱惠芳主編《從工農革命運動到引發湘南起義》,2011年版第53頁)。汝城會議溝通了起義軍和地方黨組織的聯繫,統一了起義的思想認識,研究部署了起義方案,為湘南暴動在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作了必要的準備,是湘南起義綱領性、方向性的重要會議,對湘南起義起了決定性作用 (北京:《中共黨史研究》1988年4月載劉學民《論朱德與湘南起義》)。會後,與會代表回到各地,及時傳達汝城會議精神,積極開展籌劃工作(東方出版社,史沫特萊著《偉大的道路》,2006年版)。
12月上旬,朱德接中央指示,南下馳援廣州起義進入粵北。但到粵北時,廣州起義已告失敗,部隊即移駐韶關犁鋪頭進行整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粟裕著《粟裕回憶錄》第六章《激流歸大海》,2008年版第38頁)。
汝城會議決定的實現
1928年年初,蔣介石發覺南昌起義軍餘部隱蔽在範石生部隊裡,立即下令要範石生解除起義軍的武裝,抓捕朱德。在這萬分緊急的情況下,範石生支持朱德率部實現了撤離轉移。來到樂昌楊家寨(原屬乳源)後,朱德與陳毅、王爾琢、龔楚等一起決定「實現汝城會議,發動湘南暴動」(北京: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黨史研究》載劉學民《論朱德與湘南起義》,1988年第4期)。
1928年1月12日,湘南暴動在宜章首發。暴動一發起,頓時就有湘南粵北各縣黨組織和工農群眾積極響應,參與起義近100萬人,歷時3個多月。正如朱德回憶說:宜章首義後,「湘南各縣的地方黨組織就來和我們聯繫,要求建立地方武裝。我們支持他們。首先是幫助宜章縣組織一個地方團;我們攻下郴州後,又幫助郴州組織了一個團。之後,我們相繼攻下耒陽、資興、永興、桂東、汝城等縣城,茶陵、安仁、酃縣也舉行了暴動。共有十一個縣的群眾行動起來了,並且組織了自己的地方武裝,在地方黨的領導下,打倒土豪劣紳,推翻反動政權,建立蘇維埃政府。這就是一九二八年初的湘南暴動 (當時稱年關暴動)」(北京:人民出版社,朱德著《朱德選集》第397、398頁《從南昌起義到上井岡山》)。湘南暴動三個多月內,湘南粵北許多縣組建了地方工農武裝,成立了十多個縣蘇維埃政府,大部分縣鄉開展了插標分田運動,實現了「汝城會議」所確定的起義目標。
毛澤東赴汝城迎接起義軍上井岡山
1928年3月中旬,湘桂軍閥休戰言和,在蔣介石的調停下,湘粵軍閥也聯合起來,調兵遣將,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會剿湘南起義軍。朱德吸取南昌起義軍主力失敗的沉痛教訓,堅決主張保存南昌起義的火種和湘南起義的武裝力量,避敵鋒芒,主動轉移,毅然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師 (1928年2月成立)和湘南農軍撤離湘南,向井岡山靠攏(北京:《中共黨史研究》,1988年4月載劉學民《論朱德與湘南起義》)。3月下旬,湘南特委即派軍事部長周魯上井岡山,命令毛澤東率部進軍湘南汝城,然後與湘南其他5縣(宜章、郴州、耒陽、永興、資興)連成一片,建立湘南政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2002年版)。但毛澤東堅持從實際出發,果斷決定接應湘南起義部隊上井岡山。4月3日,毛澤東在赴汝城途經桂東沙田時頒布 「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由汝桂邊區遊擊隊指導員賴鑑冰負責警衛和記錄員。4月6日,毛澤東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 (1927年9月9日成立)第一團在汝桂邊寒嶺界擊敗汝城 「宣撫團」團長、湘粵贛邊防保安司令何其朗部,進入汝城田莊圩。翌日,進駐土橋黃家村。8日,擊潰號稱 「湘南王」的江西贛南保安中將司令胡鳳璋部,攻佔汝城縣城。9日,撤出縣城返回田莊圩。10日,由田莊經南洞抵資興龍溪洞,與肖克率領的部分湘南起義農軍會合。11日,在炎陵十都萬壽宮首次與朱德握手相會,然後上井岡山勝利會師 (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冊)1987年版第533-535頁)。縱觀歷史,湘南起義,從汝城 「新湖南」萌生、周恩來指示在汝城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開始醞釀、中央通過毛澤東起草的 《湘南運動大綱》發出號召、桂汝秋收起義探索、首個蘇維埃政府在汝城成立、朱德與範石生談判合作振軍、「汝城會議」策劃部署、地方黨組織密切配合、發起宜章首義、設立郴州總指揮部及周邊10多個縣群眾響應形成高潮、主動經資興桂東安仁成功撤離、直至毛澤東阻敵接應、在桂東頒布 「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毛澤東與朱德在炎陵首次握手相會,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歷程。這一歷程雄辯地證明,湘南暴動在汝城策劃,在宜章首義,在湘南興起。正如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黃仲芳教授所說: 「從汝城新湖南工農革命運動的開始,到中央制訂 《湘南運動大綱》,再到汝城會議的決議,到舉行湘南起義,無論是革命的主要內容,還是革命的主要形式,都有驚人的相似,甚至一致性。這就生動證明,《湘南運動大綱》是汝城『新湖南』工農革命運動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汝城會議決議精神受到了 《大綱》的指導和啟示,湘南暴動是對 《湘南運動大綱》的偉大實踐。」 (北京:華文出版社,黃仲芳著《湘南暴動史要》2010年版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