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同學
本文主要圍繞「記憶的傳承」、「人類對記憶的探索」和「記憶的科學基礎」三個方面進行分享。通過回眸歷史,初窺人類記憶簡史;直面記憶困境,準備出發,迎難而上,向「記不住」發起挑戰!
1 記憶傳承
記憶是人類存在的基礎。那麼人類的記憶從古至今都是以什麼方式存儲和傳承的呢?
當我們從為了生存而刀耕火種的原始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文明世界,每一步都留下了人類記憶的痕跡,也正是因為這些記憶的積累與繼承,我們的文明才有機會延續和發展,也才有了今天的「智人」。
在過去,人們更多的是靠"口傳面授"的方式傳播和共享知識和信息。而今天,書籍和電子存儲設備等媒介大大的豐富了記憶信息的存儲和傳播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記憶信息的承載主體也從人(遺傳物質和大腦)變成了硬碟、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
2 記憶的人類探索
人類對於記憶的探索,起源或許很早。但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關於人類記憶的關鍵概念,源於古希臘。而從艾賓浩斯開始,實驗心理學正式被應用於人類記憶的研究,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對記憶本質的探索才算進入科學的軌道。
3記憶的科學
人類對於大腦的了解,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
下面我們將圍繞腦科學和應用科學兩個維度分別來介紹記憶的科學。
但是,受限於腦和神經生物等科學發展階段的限制,我們會把更多的關注放在那些與記憶提升系統方法強相關的記憶知識上面,而關於人腦的眾多奧秘,就交由領域專家去破譯吧。
3.1 從腦神經學維度看記憶科學
記憶與腦
人腦包括前腦(端腦(大腦),間腦),小腦和腦幹(中腦、腦橋和延髓)三部分,由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組成。
其中大腦皮層、下丘腦以及杏仁核等結構都不同程度的參與並影響人類記憶。
說明:受腦科學發展階段的限制,關於各個腦模塊的具體功能和之間的聯繫,雖然有很多觀點,但是也存在著較多爭議,所以不在這裡討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私下交流。
記憶的生物本質
從神經生物學角度來看,目前主流觀點是「神經元學說」:即認為記憶是在神經細胞間連接的動態變化中實現的(依賴於神經細胞之間連接的可變性和可塑性)
3.2 從應用科學維度看記憶科學
記憶的定義
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它是進行思維、想像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
記憶的過程
記憶的過程包括信息的識別、編碼、存儲和提取四個關鍵子過程。
例如我們的眼睛看到一隻鳥(識別),大腦自動把光信號轉換成腦電信號(編碼),然後我們仔細觀察後記住鳥的樣子(存儲),回家後憑藉記憶把鳥畫下來(提取)。
記憶的分類
記憶可以根據目的性、記憶保持的時間長短、記憶內容的類別以及記憶過程使用的方法,進行如下分類。
記憶與遺忘
遺忘的定義:遺忘是指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和再認,或者回憶和再認有錯誤的現象。
遺忘是記憶過程需要克服的最大挑戰,而導致遺忘的原因主要有2點:1. 沒記住;2. 記住了,但想不起來;
最後: 用就完了,別糾結
雖然我們對於記憶的腦科學本質了解還不夠多,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在對記憶提升方法的應用。
實用為王
人們在不懂火是什麼的時候,就已經吃上「烤肉」了。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對於多數人來說,很多東西會用就夠了!就像你買一輛車,肯定是去開;而不是先拆開,搞清了車的原理,然後再去上路。
記憶提升的過程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先清楚記憶背後的所有科學真相,再去行動。對於我們來說,最高效的辦法就是去找到記憶的規律和方法,然後不斷的實踐和優化,最終形成一套實用的方法體系。
在實用記憶的路上,記憶美學將一路伴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