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和傳統美食

2020-12-23 家中至味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在很多地方都有一些清明節的傳統食物和一些特有的物質,來看看我們這都有一些什麼傳統的食物吧。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1、青糰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食用青糰子是屬於一種很傳統的清明節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地區的時候清明節的時候食用青糰子更是隨處可見,其實青糰子也就是用艾草汁或是蒿草和其他帶綠色植物的汁水,將其置於糯米粉中混合均勻之後,將糯米粉攪拌成綠色之後即可根據個人的口味製作青團,有的地方可能會在青團中加入一些餡料,有的地方可能不會,一般在製作青糰子的時候都會選擇將青糰子直接置於蒸鍋中蒸熟之後即可食用,製作簡單也比較方便的一種食材。

2、艾餈

可能在有的地方也會選擇在清明節的時候選擇食用艾餈,艾餈也是屬於清明節的一種傳統的食物,在清明節人們會選擇採摘一些新鮮的艾草葉將其置於清水中焯水處理之後,將艾草撈起,將水備下,艾草將其切成碎末狀備用,再將煮艾草的水將其用來和糯米粉還有艾草末一起用來攪拌和面,等麵團和好之後將自己備好的一些餡料置於麵團中製作成圓團狀之後即可,將其置於蒸鍋中蒸製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之後即可食用。

3、蒿草粑粑

蒿草粑粑在一些地方也是清明時節的一種傳統食物。都說蒿草清熱解毒,用的原料不一樣,功效也會有所不同,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喜歡到田間地頭採摘蒿草來做粑粑。蒿草粑粑也是選用艾草,蒿草或是鼠麴草將其在清水中焯水後,將其切碎,拌入糯米粉和面,麵團和好後做成餅狀放入油鍋煎熟,加入糖調味。

當然關於清明節相關的食用習俗,其實不同的地區都是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以及飲食習慣的,清明節的時候你們那有一些什麼習俗和傳統美食呢,你不妨自己試著烹製一些當地的一些傳統美食來食用,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風味和樂趣噢!

家中至味每天為大家帶來自製家常美食,希望大家喜歡,歡迎收藏分享,感謝關注點讚!

相關焦點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蕩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 看展覽∣《景和清明——清明節傳統習俗展》
    展覽簡介: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一個由節氣命名的節日。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傳承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與情感。古往今來,清明節作為中國忠孝文化的載體,對家庭的尊崇,對祖先的感恩,對血脈責任的認同,使其在我國民俗節日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清明節蘊含著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承載著我國民眾的倫理觀念、審美情趣、道德信仰和社會風俗。在上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清明節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隨時代而變化。
  • 清明節起源與傳統習俗
    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清明節的習俗與禁忌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指清明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 晉源 | 清明節的由來、習俗和禁忌
    清(方言讀qi)明節是我國傳統的四大節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2007年國務院發出通知,規定了清明節法定假日三天,2013年,清明節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足見國家對清明節敬老愛老孝老和祭祀祖先風俗的重視程度。
  • 清明節的十大傳統習俗,你都知道嗎?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 民以食為天 清明節的傳統美食有哪些?
    蒿餅、青團、清明螺等是清明節的傳統食物,中國南北各地在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
  • 清明節放假安排2018高速免費_清明節是幾月幾日_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放假安排2018高速免費_清明節是幾月幾日_清明節的習俗時間:2018-03-14 12:52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放假安排2018高速免費_清明節是幾月幾日_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 上元、 清明、 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
  • 清明節掃墓習俗知多少?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清明節祭祀習俗和祭祖旺運
    清明節祭祖、改善命運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 大家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嗎?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 清明節的來歷、傳說與習俗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的悲思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 清明節掃墓禁忌習俗知多少?
    清明習俗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
  • 清明節習俗各不同,我們這裡吃餃子,寓意平安幸福,傳統規矩別丟
    今年的4月4日是清明節,也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2006年的時候經申報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了。
  • 清明節的來歷、傳說、習俗與古詩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的悲思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 清明節的習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多少?
    我國傳統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的清明節了,是傳統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它的來歷、習俗和禁忌你又知道多少呢?
  • 清明節來歷、傳說、習俗與詩詞集錦
    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 細說古人清明節的五大習俗,清明節與寒食節和上巳節又有何關係
    清明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有著特殊的意義,第一,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對古人的農業生產有著非常重要的依據作用;第二,清明節是一個緬懷先人,祭祀掃墓的節日,古代的中國是以氏族為基礎,家族為中心的社會組織,人們對於宗廟,祠堂,祖墳的祭祀極為看重,所以清明節也對中國社會關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興國人的清明節「掛紙」習俗
    「掛紙」的日子一般是在過完春節至清明節前夕,或者中秋節前後。掃墓的時候,客家人會帶上「三牲」即雞、豬和魚、水果、茶、酒、香燭等祭品到祖先墳前,祭拜先人,並在墳頭掛起沾著雞血的草紙、在墳場周圍壓放草紙表示悼念。  客家人在歷史長河中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加留戀。對家鄉的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密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時期形成的眾多傳統節日,不僅充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神秘意韻,同時也體現出了不同社會思想契機下的獨特人文關懷。這個時節大約為清明節的前1-2天左右,從時間上來看寒食節與清明節特別臨近,而且從節日性質上來分析也可以得知,這兩個節日的主要習俗都是以祭祀為主。4.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行清節或祭祖節,相傳這個傳統節日也起源於上古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