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俠,英文是keyboard man,是一個網絡詞語,指部分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而在網上佔據道德高點發表"個人正義感"和"個人評論"的人群。
「鍵盤俠」是帶有貶義的一個詞,也是指只能在網絡上參與吐槽的一類無聊人。不過,無風不起浪,任何一個存在正反或者多方面觀點的話題,是不是都有所映射的社會重大問題。既然是重大問題,任何探討的觀點是不是應該都有可能出現。所以」鍵盤俠「是時時刻刻會出現的,言論自由的當今社會尤其普遍存在。但是在《聚焦》這部電影中的人物,或者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卻沒有」鍵盤俠「的身影,人們甚至沒有相關的自由言論,是怎麼樣的社會問題讓人閉口不言。
影片真實反應美國教會大量殘害兒童的醜聞現象,又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的電影。影片運用獨特的敘述手法,從主要以一家報社的聚焦工作小組人員,為搜集教會犯罪的證據而展開故事敘述,跳出了直接正面描述罪惡犯案的場景畫面。突出表現了揭露教會過程的艱辛,調查會牽扯到教會在各個階層的勢力範圍,以及展現了聚焦小組為伸張正義,堅持迎難而上的社會責任感。
隨著聚焦小組深入調查,我們可以知道,教會的神職人員,勢力範圍覆蓋全世界,上有國家公職人員的庇護,下有民眾家庭的支持。要揭露其罪惡很艱難,教會甚至能反過來影響報社的命運。所以,聚焦小組的工作舉步維艱,每一次的行動要麼受到威脅,要麼受到冷落。有些受害的民眾都不肯重提往事,事實明明如此不堪地發生了,人們卻選擇迴避甚至淡忘。這不是讓罪惡繼續蔓延下去嗎。電影中一開始除了報社的人員要揭露此事,其他人一概不發聲。就談不上」鍵盤俠「的存在了。
電影之所以得奧斯卡,一方面在於真實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一方面可能就是運用了這獨特的敘述方式:從開始到結束的調查,是在圍繞受教會迫害的民眾們開始追蹤,卻沒有呈現出教會因犯罪而受到的懲罰。最後的鏡頭也只是截止到了報社出版報紙後,引起的群眾舉報。電影就此結束了,即便沒有繼續講述接下來的故事,觀眾也料想到了教會人員犯罪的後果。最後這一段劇情顯然精妙絕倫,做到了言未盡而意無窮,留給觀眾足夠多而強烈的想像空間。
影片中有一處是,二十年前,報社就收到教會猥褻兒童的消息並作了報導,但是當時的編輯沒有重視。而現在主編等人面臨新時期網絡媒體對報社的衝擊影響,覺得傳統經營方式受到威脅之後,決定出版富有關注度的新聞消息來吸引讀者支持,進而維持報社的生存。所以讓聚焦小組重新搜集證據來揭露教會罪惡。
但是,到最後提及二十年前為什麼沒有重視教會醜聞的時候,沒有一個所以然的原因。現在面臨困境卻要藉此來實現翻身。報社主編等人最後說,揭露罪惡正是他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確實鼓舞人心。
其實當初不重視的原因並不太重要,在後來聚焦小組重新搜集證據的時候,就逐一揭示了教會犯罪背後是有持無恐。在權力的遊戲爭鬥中,弱者哪裡有抗衡的資本,但是作為社會一員,就有應盡的責任。」鍵盤俠」現象有好,有不好。若在千萬人阻擋,而吾應往的情境中,就該為自己,為社會發言。或許,你的聲音,就是普羅大眾的聲音,就像《聚焦》最後絡繹不絕而來的電話投訴者一樣,他們成功地鼓舞了更多的受害人來控訴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