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湯問》篇中的出現的岱輿是最早有可能與臺灣相關的稱呼,不過並無法確定此地是指臺灣,而《三國志吳志孫吳傳》中提到的夷州也是如此,現在有些學者認為,夷州也有可能是指日本或是其他海上諸島。
後來《隋書》、《宋書》中都有提到流求、流求國等名稱,這些有很大可能就是指臺灣了,但究竟這個名稱指的是臺灣還是現在的琉球尚有討論空間,但小巖認為《隋書》記載的琉球國應是臺灣,琉球可能是由鹿港(Rokan)音譯而來。
關於臺灣名稱比較沒有異議是明朝以後的稱呼,張燮在《東西洋考》提到雞籠、淡水、北港、東番、打狗等名稱,都是以地方代替全體作為臺灣的稱呼,其中東番與臺灣閩南語發音相似。
萬曆年間曾經來過臺灣的陳第在《東番記》裡面用大員稱呼臺灣安平,比起東番,大員閩南語發音又更相近些,因此臺灣的名稱應是由此轉變而來。
比較晚的稱呼是日本豐城秀吉,他為侵略大明須借道臺灣,致書中提到高砂國、高山國。
1664年以後,鄭氏政權駐紮在臺灣曾改國號叫東寧王國。
另外,連橫連雅堂在《臺灣通史開闢記》中記載:「臺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即因明代漳泉移民入臺者,常因惡劣天候所虐而喪生,故稱之埋冤,但此說從未流行過,疑為連雅堂自撰。
除此之外,也有與外國人有關的相關稱呼,如荷蘭人到臺灣後,從其官方文書中得知,他們稱安平為臺窩灣,由此可推斷,與臺灣(Taiwan) 音近之稱呼,有可能都是由島上原住民語所演變。
其他,尚有葡萄牙人稱呼臺灣為美麗之島(Formosa)。
這些應該就是臺灣在歷史上的全部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