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盛開的石斛。 重慶市萬州區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重慶7月11日電 題:重慶萬州梓桐村:「石旮旯」地裡「刨」出致富路
作者 馬佳欣 黃玉保 滕鵬
7月的大雨洗禮著大山,空氣中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在海拔1200多米的重慶市萬州區羅田鎮梓桐村7組石寨堂,石斛林在雨水的衝刷下蒼翠欲滴,年逾七旬的譚仕忠正站在泡桐樹下專注地清理自家石斛林裡的雜草。
「你可別小看這些指頭大小的藥材,每年能給我帶來幾千塊錢的純收入。」譚仕忠指著石頭縫裡和樹上的石斛對記者說,這主要得益於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石斛產業。
譚仕忠的家位於石寨堂,是一個與湖北利川建南接壤、滿眼都是山、滿眼都是石林的高山村。「地無三尺土,路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曾是石寨堂最真實的寫照。
「吃的是三大坨,住的是溝溝壑,睡的是包穀殼,烤的是轉轉火。」譚仕忠說起以前的生活,忍不住笑了起來。他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和老伴年邁多病,加上不識字,難尋好工作,就留在老家務農,有時莊稼還會被野豬糟蹋,生活過得十分艱難。萬州區脫貧攻堅戰打響後,譚仕忠一家被識別為建卡貧困戶。
4年前,當地幹部到家裡來動員他發展石斛。石斛苗每叢4.5元,重慶市中藥研究院補助1元,羅斛公司補助2.5元,而且有研究院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石斛採摘後由羅斛公司以市場價直接收購,貧困戶只要出1元錢就可以開始種植。
面對如此誘人的扶貧政策,譚仕忠決定試試看。2017年,譚仕忠種植石斛1900叢,一年後純收入1000多塊錢。「沒花多少本錢,活輕鬆,又不佔田地。」嘗到甜頭後,譚仕忠2019年定了2000株石斛苗,2020年初採摘後賣了將近4000元。
「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自來水流到了水缸裡,這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政府和幹部又真心實意幫助我們這些老百姓,我們自己也要加勁。」已經穩定脫貧的譚仕忠樂呵呵地說,他明年計劃將石斛種植規模再擴大一倍,爭取年收益在5000元以上。
羅田鎮組織委員魏國強介紹,梓桐村是萬州19個扶貧開發重點村之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梓桐村是當地有名的「三無村」,無產業、無集體經濟、無增收來源。全村643戶2568人,建卡貧困戶達80戶259人,其中100多人的石寨堂,貧困戶佔30%。
2015年,經過多次考察,結合梓桐村的實際,羅田鎮因地制宜,引進仿野生石斛種植產業。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包括29戶貧困戶在內的61戶村民種植石斛,每年石斛採收後,公司按照1200元/公斤向農戶回收鮮條,農戶每年每叢石斛有2元左右的收益。
「當地的氣候、環境都很適宜石斛的生長,第一年就成功了。」魏國強告訴記者,石斛在民間有仙草之稱,市場行情好,銷路不愁。僅2019年,梓桐村的石斛鮮條採摘量就達800公斤左右,產值將近400萬元,29戶貧困戶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2021年,梓桐村所有的建卡貧困戶都將參與到石斛種植項目中來,真正在「石旮旯」地裡「刨」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