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的時候,洛杉磯湖人隊用奇才隊的選秀權在第二輪第16順位摘下克拉克森。身高1米93的大齡新秀後衛,沒有幾個人在當時就能記住他的名字,像所有二輪秀出身的球員們一樣,克拉克森的第一任務就是想辦法留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聯盟,儘早地擺脫無球可打的命運。
即便是在板凳席上,他看上去也不像是大器晚成的球員,在湖人,球隊處於重建期的低谷當中。克拉克森勇猛的打球風格和亂戰中取分的能力剛好符合湖人隊的要求,這給了他足夠多的機會來證明自己。
克拉克森一直相信,他是14屆最好的控球後衛,很多NBA後衛球員都擁有超乎尋常人的自信,如小託馬斯所說,如果不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球員,他就進不了NBA。
但現在,克拉克森可以更自信地重複一遍他當年的豪言壯語了。他們那一屆最高順位的控球後衛艾克薩姆和他互換了東家。克拉克森給爵士隊帶來的,遠不止於場均十多分的貢獻。他的到來,激活了爵士隊的第二陣容。
爵士隊和克拉克森,為何會是天作之合?
克拉克森在湖人隊和騎士隊的經歷,讓他快速地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替補席上的突擊火力手。
從板凳席上起身,快速熱身後上場幫助球隊。在主力們回歸前穩住局面,NBA中的亂戰高手大多是如此,也正因為是身處第二陣容,才會讓他的火力顯得來勢洶洶難以防範。
亂戰高手們又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防守不佳。大多能打好第六人的球員,往往不會在職業生涯中得到真正長久的首發機會,防守就是癥結。在防守端面對首發級別的進攻球員,很容易出現得多少分就送回去多少分的局面,數據好看但對贏球的作用不大。
但這個特點,爵士隊卻早已儲備了足夠的解決辦法。
目前來看,爵士隊內的天賦仍然不足。他們能夠長期處於西部季後賽行列,靠的是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死咬對手的防守。他們每年都能在常規賽上拿到足夠的勝場,到了季後賽,問題就顯出來了:巨星進攻是不會被真正限制的,而當對面的球星打開了,爵士又缺乏足夠的進攻火力來對轟。
在多諾萬米切爾之外,他們急切地需要引進一名能夠自主進攻的球員。爵士隊的首個選擇,是交易走以防守和傳球為主的盧比奧,換來灰熊隊的元老級球員麥克康利。在完成這筆交易之後,爵士隊一度覺得他們距離西部寶座觸手可及,康利就是那個激化化學反應的球員。
但爵士隊沒有料到的是,康利會在鹽湖城迷失。截至目前,康利場均上場27.9分鐘,只得到13.5分3.2籃板和4.2次助攻,還不計算他那些因傷缺陣的場次。
賽季快過半的時候,眼看著麥克康利要在爵士隊養老了。但爵士隊的目標卻是在季後賽取得突破,時不我待的情況之下,他們只好再次引援,引進另外一位進攻球員。好在,他們並沒有花太多的代價,只用了一個場均7.5分鐘得到2.2分的邊緣球員就獲得了克拉克森。
因為身材太瘦而在防守端有點力不從心,卻完美補強了爵士隊在進攻端的短板。而爵士隊的體系又能夠在防守端彌補克拉克森帶來的負面影響。克拉克森的拼圖形狀,恰好補到了爵士隊最缺的那一塊。
會突破有三分,克拉克森是後半賽季的X因素
克拉克森的突破,和出道時一樣生猛,而這正是爵士隊最喜歡的一點。
爵士隊習慣在首節進行到6分鐘的時候換上克拉克森,為米切爾爭取到寶貴的休息時間。米切爾已經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單打手,但主教練並不想針對性地一直使用一名球員,增加了傷病風險,且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出現體力問題。
有了克拉克森,他們在四節比賽中都有足夠的信心保持侵略性。通過突破來拉扯對面的防守陣型,結合外線的跑位,為博揚和英格爾斯這樣的射手提供了寶貴的出手空間。當爵士隊的射手們投開了,勝利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兒。
從類型上看,都是速度型的控衛,克拉克森相比首發陣容的優勢在於,他擁有更高的身高優勢。
克拉克森1米93的身高,在目前盛行大型後衛的趨勢下算不得特別出色,但也比首發陣容中的2位要強。米切爾和康利都是1米85的小個控衛,他們能依靠速度衝入禁區但會受到更大的幹擾。像米切爾這樣年輕有活力的,能借著運動能力製造犯規,而康利這樣上了年紀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克拉克森本賽季的內線命中率有54.9%,在外線球員當中已經屬於不錯的數據。在魔球思路的影響下,克拉克森的另外一項技能:三分球的命中率已經達到37.8%,相對於隊內的其他射手,這樣的效率並不能爭取到更多的出手權,克拉克森的三分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防守爵士的策略,無非就是鎖死他們的箭頭人物米切爾,或斬斷米切爾和其他球員的聯繫。無論是哪種策略,都要求防守壓力均衡,不要過分集中在特定的球員身上。
克拉克森的作用,在於吸引至少一名防守球員,只要不放掉他,其他射手和突破球員就有機會創造出更流暢的進攻。
提到最佳第六人,近年來無法忽視的就是在多支球隊都拿到過50+得分的克勞福德,球迷把他簡稱為克6。而如今,另外一個以克開頭的球員,喬丹克拉克森正向著他職業生涯的首個賽季第六人獎項發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