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推送來自於【風味星球】的好朋友【一時半刻】(戳),可能是東莞最走心,最真誠的媒體公眾號。
在【一時半刻】,你可以讀到莞人的各種故事。比如東莞居住的臺商二代他們的生活,在東莞打工的人們他們如何在本地打拼,還有各種老莞人對於自己家鄉過去的回憶。
今天這篇就來自於一個老莞城人李嘉敏,她關於老莞城味道的回憶。希望你們喜歡,也希望你們可以關注【一時半刻】這個走心而溫暖的帳號。
初中之前,我的生活是從洲麵坊到市橋路。沉睡的老莞城,便是那時唯一能目觸的世界。
東莞石橋路
*玖陸文化
舊屋在城外的洲麵坊,門前有一條河。臨近細村,過了山楂橋進入大西路,入夜後能見到振華路麻茶。
現在,有不少人會特地驅車前來,而在兒時,它是我爸爸下班回家順路買回的一杯青麻茶。那個時候沒有火麻仁飲料,也沒有黃振龍火麻仁,唯一可以喝麻茶的地方就是這輛綠車小車。
車上橫放著一板子,有著漂亮的仿大理石的黑白底紋,上面擺放著兩個大鍋,一鍋裝著麻茶,一鍋裝著串好的牛雜。板子上還豎著一面鐵質的牌子,有著三個紅色的大字【青麻茶】,字體格外蒼勁有力。
牌子頂部裝著白光燈管,小車旁伶仃放著的桌椅兩三桌。有時候,晚上跟著父親一起回家,路過時會買上一杯,坐在摩託車後面喝完,喝到底時會有小小的麻仁顆粒,那時候小孩子心性貪玩,咬著杯沿仰頭90度,希望小顆粒快點到嘴裡。
搬家後,再也沒去光顧,有次朋友說特地前往不覺得哪裡好吃,價格倒是不便宜。有時候,美味這種東西,不在舌尖上,在情懷裡。
穿過巷子,繞過水果街和批發街,便是光明路。現在被打造成了莞城的一個美食街。
高佬粥、肥仔腸粉、街頭煲仔飯,都是經常出現在老莞城美食排行榜上。我最喜歡的兩家粥店也在這條街上:一是埋在高佬粥對面巷子,巷子裡面的粥店,好像是沒有名字的,得上三四個臺階。
老闆拿著一個銀白色小鍋,煮著白粥,問你要選什麼料。通常是可以選三個,爸爸給我選兩個,他自己選一個。
年少的我不懂得內臟的魅力,鐵打不動地要肉丸和皮蛋,爸爸也鐵打不動地要粉腸。
另外一家喜歡的是街頭的道滘肉丸粥,乍一看環境不太好,印象中一直是黑黑的環境中晃著白光。這家的粥肉丸多,夠彈牙,最重要夠鹹,喝完之後每次媽媽都得喝杯水解渴,一邊喝一邊說味精真多。
*東莞美食
可我就特別喜歡,尤其在小時候家中要求飲食清淡的情況下,這碗粥是難得的破例。
過了運河橋進入城內市橋路。莞城曾經最繁華的商業街。
文化廣場還未建起來的時候,那裡是一家遊樂場,我和我弟在那裡隨著爸媽看了人生中第一場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忘記了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那時候華商商場還在,後來拆了開過鞋城和電腦城。二樓有幾家買DVD的,門口堆著兩個大紙皮箱,裡面放著一大堆盜版日本動畫DVD。
1986年,位於西正路的莞城華商商場開業
*攝 | 郭錫勳
沿著市橋路走,小巷子裡總有幾家快餐店,小學中午放學變換著店鋪解決午飯問題,5元的快餐三個菜,每次都點出個新花樣,最大的心願是把快餐的種類全吃遍了。
過了斑馬線,就能看到最有名的恆香雲吞麵,對面是雲香。這兩家的名字我也是等到五年級時才分得清楚。常去的是恆香,不因為味道,而是因為離家裡店鋪近。
三元錢的雲吞麵,兩條綠油油的通菜。雲吞餡沒有鮮蝦,沒有冬菇,最簡單的皮包肉。麵條也不是竹升面,鹼水味重,根據喜好可配上一勺蒜蓉辣椒醬。
不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雲吞麵,也不是用料最好的雲吞麵店,但那獨屬於這店的味道,是我經常想念的氣味,它深深地刻在嗅覺的記憶裡,一經過看見浮在半空的蒸汽,便能辨別出這裡的香氣。
恆香雲吞麵
*東莞大喇叭
小時候恨不得一天三餐吃恆香雲吞麵,但是把3元的雲吞麵和1元5角的燙粉一對比,精明的爸爸在早餐問題上還輪不到我開口就做了決定,摩託車蹬蹬蹬地朝著萬壽路開去,停在路邊朝著瑞寶的阿姨喊:「一個燙粉不要蔥。」
「燙粉」大概是莞城的說法,其他地方好像不這麼叫,其實就是腸粉,但我又覺得它和腸粉不一樣。在我心裡,燙粉只能加肉和蛋,什麼冬菇肉絲啊,冬菇牛肉啊,都是異端,更別提完全不搭邊的兩片生菜。
有次我跟瑞寶老闆說起這個,老闆立馬贊同說:「加了菜的就不是燙粉。」燙粉最好吃的是那些肉沫和那勺豉油。
燙粉
*東莞美食
小學時候,加蛋是偶然的,加肉是驚喜的,加肉加蛋是土豪級別的。我要一個例牌就很滿足,只要裡面沒有蔥。
我爸對我不吃蔥這事情怨恨得發紫,在平日,用不吃蔥就不會聰明的謊言騙我,但隨著我智商的增長識破此謊言後,他又試圖在早餐買燙粉時假裝忘了提醒老闆娘說不要蔥。
直到今天,蔥or不要蔥的戰爭依舊在我家中上演,樂此不倦。
我回想起這一切,緣起昨天在志亮牛雜吃東西。
志亮有著萬年不變的湯底,不需要醬料進行調味,鵝腸洗得格外乾淨,薯餅堪比M記,白腸依舊是小學一年級吃的那個味道,還有一個很有個性的老闆娘。
志亮牛雜的菜單
*莞城通
讀高中時放學常來,有次我跟志亮老闆娘開玩笑說你的計算能力完勝我一條街,老闆娘不好意思說不是不是,之後請了我吃一碗紅豆慄子西米露糖水。
後來去了廣州讀大學再回來後,發現志亮越開越大,種類也越來越豐富,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老闆娘貴人事忙,好像也沒記起我了。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傳播的多樣性,不少隱藏在老莞城小巷中的老店被人發掘和宣傳。
志亮牛雜店門口
*莞城通
一小的豬腸粉、振華路麻茶、光明路煲仔飯... 但事實上,不要因為溢美之詞而在第一次前去時拔高對其期待。因為它們沒有華麗的裝修,沒有變化不斷的餐單,它們只是融入了老莞城的一家家不起眼的店鋪,以自己的味道支撐起了老莞城的一代一代的延續。
它的美味存在我們老莞城人的情懷裡,文字過於笨拙,美味難以分享,一切不可言傳,只能獨自領悟。
作者:李嘉敏 @ 一時半刻
排版:梅姍姍
頭圖:《尋味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