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

2021-02-08 源眾家園

文:宣化上人

萬佛城是聖人修道之處,所以魔王要來擾亂修道人的清淨心。魔王想戰勝聖人,獨霸一方,所以處處找麻煩,令聖人投降,俯首稱臣。各位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絕不能豎白旗,一定要奮鬥到底,最後的勝利終是屬於我們的。所謂「要成佛必受魔,要學好冤孽找。」人不夠德行,隨風飄蕩,就墮落了;有足夠德行,則不會被魔王所搖動。為什麼?因為生生世世所修的根基深厚,什麼魔來也不怕。

我們所犯的毛病,是歡喜人家讚嘆,愛戴高帽子。如果有人讚嘆一句,就感覺飄飄忽忽,迷迷糊糊,怎樣成佛?自己也不知道,也搞不清楚。若能持戒修定,有了智慧,便能毀譽不動心。誰毀謗你,心中也沒有一個不高興;有人讚嘆你,心中也沒有一個歡喜。

其實讚嘆或毀謗是世間一種風,所謂「八風吹不動」,何謂八風?就是稱、譏、苦、樂、利、衰、毀、譽。如果被八種風一吹,心就動搖了,那是你的地基沒有打好。什麼叫地基?就是德行。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

學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這就是修行的真諦。想要消除業障,必須要供養。供養可以培福培慧,要修道修德,不然的話,六度都沒有用處。六度是專為修道德而設的,修行若是不注重道德,就是造業!

不但在外邊沒有脾氣,就是在內邊也要沒有脾氣。

所謂「煩惱即菩提。」有人問:「不種煩惱,是不是沒有菩提?」不是的,煩惱的本身就是菩提。怎樣是菩提?就是不生煩惱,所以煩惱即菩提。若是只生煩惱,煩惱的本身仍舊是煩惱,菩提仍舊是菩提,大家不要會錯意。

對任何人不可以發脾氣,不但在外邊沒有脾氣,就是在內邊也要沒有脾氣,到了這種境界,才算是真正沒有脾氣的人,敢怒不敢言,那也是發脾氣。偶爾發點小脾氣,無傷大雅,還可以的,但你如果假借名堂,故意發脾氣,那就不對了。如果自己真正沒有煩惱了,沒有無明了,沒有妄想了,沒有慾念了,到這種境界,雖然有點小脾氣,情有可原,但最好當然是沒有脾氣,與人和睦相處,一團和氣,令人有親切感。

修道人要用德行來感化人,不要用勢力來壓迫人,對任何人要講道理,令人心服口服,真正佩服你有才幹、有道德、有學問、有慈悲,否則落在名利上,那就離佛道十萬八千裡了,這一點要特別謹慎。

出家修道修什麼道?就是修忍辱的道。誰若發脾氣,那就與道相違背,永遠不會與道相感應。發脾氣是一件醜事,是障道的因緣,希望大家謹慎,千萬不要犯這種毛病。出家修道,沒有把根本的問題抓住,就如同用沙蒸飯,蒸多久的時間,也不會成飯。若是沒有無明火,慾念就會停止,為什麼?你有慾念,就因為有火氣,覺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多「不行」的問題跟著來了。所以修道人要把煩惱斷了,才能沒有一切的麻煩。

相關焦點

  •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宣化上人)
    人不夠德行,隨風飄蕩,就墮落了;有足夠德行,則不會被魔王所搖動。為什麼?因為生生世世所修的根基深厚,什麼魔來也不怕。我們所犯的毛病,是歡喜人家讚嘆,愛戴高帽子。如果有人讚嘆一句,就感覺飄飄忽忽,迷迷糊糊,怎樣成佛?自己也不知道,也搞不清楚。若能持戒修定,有了智慧,便能毀譽不動心。誰毀謗你,心中也沒有一個不高興;有人讚嘆你,心中也沒有一個歡喜。
  • 《穀梁傳》:詳禮制,重德行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砌,今天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穀梁傳》:詳禮制與重德行。相對《左傳》《公羊傳》而言,《穀梁傳》的思想略顯蕪雜。可以說,《春秋》及《左》《公》二傳的思想,《穀梁傳》都有涉及,但均流於皮相。如桓公十四年:宋人以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以者,不以者也。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非正也。
  • 無明有兩個幫兇(宣化上人)
    可是我們人都放不下假的,所以找不到真的,所謂:「舍不了死,換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 你不把狂心野性降伏,那麼真正的智慧就不能現前,因為你總用無明覆蓋著自性。無明有兩個幫兇,兩個夥計,究竟是什麼呢?就是食與色。一個食慾,一個色慾,這兩個幫著無明做種種壞事。所以儒教中說:「食色性也。」好吃、好色是天然的生性。要知道,我們這個無明為何總也不能破?煩惱總也不斷?
  • 《了凡四訓》:控制脾氣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則謗毀之來,皆磨鍊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李叔同為何能夠在文化界和宗教界得到盛讚,估計這和李叔同凡事向內求而不向外苛責的作風有很大的關係。那麼自我反省之後又得到了什麼樣子的結果呢? 第一,「天下無自是之豪傑」,意思是說這個世界上沒有自以為是的英雄豪傑。
  • 脾氣大、疑心重、妒忌心重的人│前生是造了什麼業障?
    所以我們人若在今生的脾氣大,這前生做什麼來的呢?前生──殺業很重。你前生造了、種了殺業、殺因、殺緣──這個殺的因緣,或者教人殺的方法,造成殺的業。因為你殺生殺得多,所以今生冤孽很重,就很大脾氣,又很剛強,還有殺性。
  • 越有本事的人越沒脾氣,越沒本事的人脾氣越大
    我身邊就有有脾氣的人,也有沒脾氣的人,脾氣越大的人越沒有本事,脾氣越小的人越有本事,這些我是看在眼裡,明在心裡。我大叔和我小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大叔在家務農,偶爾去外面打打雜工,沒賺錢還靠老婆養,但是脾氣很大,動不動就吹自己以前的往事,說自己有多厲害。其實他以前和現在也就是一個樣,只不過是以前比現在辛苦點而已,還跟小瞧別人,把自己抬得很高!和別人吵架的時候他的聲音是最大的,動不動就是來那句: 你敢打我嗎?你敢跟我動手嗎?
  • 有一個特別的咒,能教人不起瞋恨心(宣化上人)
    所以人若能沒有脾氣,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快樂的,都是平安的。可是,人都不注意這一點,以為隨隨便便發脾氣,就對事情有幫助。實際上,什麼好事,你一發脾氣,也會壞了。所以我們最要緊的是沒有脾氣,沒有煩惱。」宣化上人慈悲開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氣,很大的無明;這種無明,就是前生造罪業的根,所以才說:「無明火,老虎神,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麼叫老虎神?
  • 《心經》中的「無無明」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但是,在短短260字的《心經》中,用了很大比例說了這麼一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甚至後面還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也就是說,後面所有的無,都與「無無明」有關。那麼,這裡的「無無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 任劍濤 | 古今之變與公私德行的現代理解
    在這一方面,陳來教授對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描述與分析,以及對西方學者關於兩類道德的論述上,重視是明顯不夠的。似乎在他作為論述中國公私德行問題的西方理論背景上,古今之變不是一個所論問題的前提條件,而僅僅是一個虛化的背景而已。這正好印證了陳來教授的相關論述確實有一種靜態解與局部解的特點。從傳統與現代關聯的角度看問題,應當是陳來教授論評公德私德問題預設的解釋框架。
  • 小富即安的安逸生活,讓林衝對高俅沒脾氣,卻對王倫脾氣很大
    在《水滸傳》中,林衝武藝高強,其本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雖然官不是很大,好歹是一個政府人員,所以雖非大貴,卻也是小富。同時他家中還有一位賢惠美麗的妻子。再則林衝也是一個小富即安之人,所以他的生活還算安逸幸福的。然而就是因為林衝的妻子美麗,結果就招來了高衙內的挑事。高衙內仗著高俅的權勢胡作非為,對林衝百般欺凌。
  • 《道德經》:德行貴重,積累才見分量
    《道德經》五十九章有云: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這是老子對積累的重要性的明確闡釋,意思是:治理百姓、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力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力,乃是能夠做到早做準備,早做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戰勝的。
  • 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一個人真正的氣質,不是在外貌,而是在內心;人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財富,而是德行! 有德之人,走哪都會受到別人尊敬;無德之人,走哪都會受到別人的厭惡。 俗話說:「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德,不僅藏著一個人的修養,更藏著一個人的福氣。 01 守信用的人,自得人心。
  • 【每日一習話】路不險則無以知馬之良,任不重則無以知人之德
    他引用「路不險則無以知馬之良,任不重則無以知人之德」指出,要強化實踐磨鍊,把火熱的實踐作為最好的課堂,讓幹部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對有潛力的優秀年輕幹部,還要讓他們經受吃勁崗位、重要崗位的磨鍊,把重擔壓到他們身上,在難事急事乃至「熱鍋上螞蟻」一樣的經歷中經受摔打。
  • 脾氣很大,實則重情重義的三大星座,值得深交,遇到了要珍惜
    脾氣很大的人,相處久了,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直來直往,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不會記仇,不會放在心裡。比起那些表面迎合討好,後背卻要插刀的人,前者靠譜多了。獅子座:護短,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獅子的人,是在朋友面前才會放肆,瘋狂,愛鬧愛跳,像個小孩,露出開心的心,誠摯,善良。只有在不熟悉的人那裡,他們才會端起來,維持著威嚴,看起來有點高冷,有點距離感,不太容易接近。他們的脾氣有時候很大,炸裂起來威力驚人。
  • 不怕無情,就怕無明,無明的人你身邊都有嗎?
    無明之人的定義,是什麼產生了無明?就筆者認為,無明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對已然存在的事物失去了感官上的認識。打兩個很簡單的比方:天空中有無數顆星星,無明的人偏偏會說只有一顆星星;夜間燈籠明明可以為人指路,無明的人偏偏會把燈籠的火焰給滅掉。那麼,是什麼產生了無明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堆積了很多壞的東西,這些壞的東西都無法釋放出去。
  • 學佛的人,你也說無明,我也說無明,可是無明到底是什麼?
    學佛的人,你也說無明,我也說無明,天天說無明,可是無明到底是什麼?什麼是無明從字面意思來看,無明就是暗、昏暗、黑暗。用來形容心性迷失、愚昧無知、缺乏智慧的狀態。廣義來講,一切不如理如法的知見行全都是無明。貪也是無明,嗔也是無明,愛戀是無明,憎恨是無明。貪嗔痴慢疑,喜怒哀樂怖,七情與六欲,執有與斷滅,一切一切煩惱,全都是無明。或者說,全都是無明所生。這個世界上,誰都有無明。只有深淺之分,不存在有無之分。真正能夠永斷無明的人,那他就是佛如來。
  • 有德行的人自然會感召來志同道合的人
    有德此有人,就是一個領導者,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自然會感召志同道和的,有德行的人,來到他的身邊來幫助他,這就叫有德此有人,所以在《中論》上,也這樣提出,《群書治要·中論》上有這樣一句話,「故人君苟修其道義,昭其德音。慎其威儀,審其教令。刑無頗僻,惠澤播流。百官樂職,萬民得所。則賢者仰之如天地,愛之如親戚,樂之如壎箎,歆之如蘭芳。故其歸我也,猶決壅導滯,注之大壑,何不至之有乎?」
  • 厚德載物書法含義 大地擁有好的德行 才能滋養萬物
    厚德載物書法含義 大地擁有好的德行 才能滋養萬物 2020年05月18日 17:4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大地就是因為寬廣渾厚的胸懷和德行,才能容納百川,滋養萬物,化糞土為春泥,化腐朽為神奇,容糟粕而生萬物,利萬物而不爭。
  • 福克納成長小說《掠奪者》:未經惡考驗的德行也並非真正的德行
    當時會買它,這段話對我吸引力很大:威廉·福克納一生都在寫美國南方生他養他的那塊「郵票般大小」的地方,用文字搭建起一個龐大的「約克納帕特法世系」,在反映人性的廣度和深度上堪比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福克納是二十世紀也是所有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是西方廣義的現代主義文學也是超越一切流派而卓然獨立的大師之一。他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作家中的作家。
  • 射手座人不錯,但脾氣……
    射手座人不錯,但脾氣 射手座最毒的地方就是那張一天到晚呼個沒完沒了的嘴,話多起來停都停不下來,沉默起來誰都不理。 脾氣有點大,表面溫和到別人誤以為很好欺負,其實內心脾氣大的可怕 。性格矛盾分裂,自尊超強 。太現實了,認真,看問題太透 。孤獨,缺乏安全感,自閉,憂鬱 。愛太深,比較容易受傷,受傷就選擇逃避 。喜歡亂想,想太多,愛糾結,超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