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讓漢人如此痛恨,以至三百年間一直有人「反清復明」?

2020-12-17 騰訊網

在眾多的清朝影視劇中,「反清復明」都被演繹成了正義感十足的大事。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下面的這一場景:

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幾個面容嚴肅的人在一個角落碰頭,然後,背景音樂突然響起,氣氛不由地嚴肅起來。這時,一個人高聲說道:「地鎮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另外一個人聽了之後欣然回答道:「門朝大海,三河峽水萬年流!」

還沒等觀眾弄明白,這幾個人就如釋重負地笑了起來。然後,一個人朗聲說道:「既然是同道中人,那麼,大家就一起反清復明。今年的中秋之夜是一個好機會,我們一起闖入宮中,然後,手刃韃子皇帝。」這一幕,就是金庸先生名作《鹿鼎記》中的經典橋段。

而其中的幾個暗號,就是用來避開清廷耳目,聯絡同道中人的。

作為武俠小說的大家,金庸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極力渲染「反清復明」這一運動。有人說,這是因為金庸偏愛漢族,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在《天龍八部》中,金庸著力描寫的主角就是契丹人喬峰。而且,同樣是異族統治,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也沒有關於反元復宋的描寫。

這其中,有在臺灣的延平王和清初朝鮮王朝的「反清復明」行動,還有三藩之亂時吳三桂打出的反清復明旗號。可以說,「反清復明」這一口號,幾乎貫穿整個清王朝統治時期,為整個中國歷史上所之少見。所以,要弄清「反清復明」,還要從元、清兩朝的具體狀況來分析。

首先,清朝統治者強迫民眾改變生活習慣,而元朝統治者則沒有這麼做。

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不久,滿清入主京城,然後,開始了對南明朝廷的打壓。之後,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餘部、降而復叛的吳三桂、天地會成員等都曾反抗過清朝的統治。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喊出的口號都是「反清復明」。

吳三桂和天地會也就罷了,可是,李自成是逼死崇禎皇帝的罪魁禍首,他的部下怎麼也這樣做?其實,究其原因,還是清朝統治者太過壓迫民眾了。清朝統治者佔領北京之後以為大局已定,於是,肆無忌憚地推行剃髮易服政策。當時的漢人認為剃髮實在是無法接受,於是,向清廷表示了反對。

不料,他們很快便遭到了清廷的殘酷鎮壓。

並且,在清朝軍隊攻下南京、蘇州、杭州後,清政府認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髮令,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由於,這項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原因之一是為了消弱反抗意識,鞏固清朝統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導致清政府的血腥鎮壓。

漢人受儒家影響已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清廷的強行剃髮,使他們不由地思念起明朝。於是,他們果斷地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堅決地反對清政府的統治。而元朝統治者就不同了,蒙元時期,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眾多的漢族百姓仍然可以保持原來的生活習慣。

這樣一來,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生活和宋朝時候差別不大,也就不再思念宋朝了。

其次,元朝和清朝對於前朝皇帝的處理方式不同。

忽必烈問鼎中原後,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對主動投降的宋恭帝很是尊重。當時的漢人見元朝皇帝如此行事,心中對元朝的恨意也就減少了許多。

而清朝則不同,滿清對明朝朱氏皇族可謂是趕盡殺絕。福王被俘後被滿清統治者押往北京,已經沒有任何抵抗能力了。但是,滿清統治者還是殘忍地將他殺害。之後的桂王逃到了緬甸,但清廷還是窮追不捨,最終,將他活活絞死。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民眾的主心骨。在廣大的漢族人民心中,殘殺漢族皇帝就是侮辱整個漢族。他們在悲痛皇帝之死的同時,也更加憎恨滿清的統治者。

最後,元朝和清朝對待文人的態度不同。

元朝建立之後,蒙元統治者對於漢族文人沒有那麼多的限制。例如,著名的元朝雜劇家關漢卿曾在作品《竇娥冤》中塑造了一個名叫張驢兒的惡人。張驢兒這個名字,就是典型的蒙古人取名風格。

這種取名方式,放在清朝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有人敢在清朝創作一個與八旗子弟有關的惡人形象,那麼,滿清統治者將會毫不猶豫地將他打入大牢。「文字獄」一起,漢族文人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抓住把柄。文人在擔驚受怕的同時,不由地更加思念當初在明朝的時光。

除此之外,滿清統治者還肆意篡改歷代史書。凡是對清廷不利的史料,他們紛紛刪去。例如,滿清政府對家喻戶曉的抗金名將嶽飛不斷打壓,甚至,刻意抹黑嶽飛的功績。他們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金國與滿清同出一脈。但是,滿清越是壓制,漢族文人的反抗就愈加激烈。

因為,文人們雖然不能上陣廝殺,但他們可以將民眾號召起來反清復明。

綜上所述,反清復明運動的興起與屢禁不絕,實在是清朝統治者一手造成的。

參考資料:

【《元史》、《明史》、《江陰城守紀》】

相關焦點

  • 聊一下清朝年間漢人的反清復明
    反清復明的思想,有幾個方面。但是清朝則不一樣,滿清政權的統治給漢人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滿族統治實施「大滿族主義」、「滿族至上」的優先政策,整體滿族八旗子弟,「不農不商不工,坐食漢人膏血」,這種天生高貴優越的民族等級差距,讓習慣了民族平等的漢人無法接受,慢慢地就滋生出了反清復明的思想。二,從政體和政治優先權上來說。滿族優先於漢族。
  • 「反清復明」不僅僅在大清國,朝鮮王室也有「光復大明」計劃
    自從1644年滿清入關執掌江山之後,從南明小朝廷到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據守臺灣的鄭氏父子,在到平西王吳三桂和民間的天地會乃至於遠在朝鮮的李朝孝宗都有過明裡暗中進行著抗清活動,而且口號全都是「反清復明」。甚至在清末朝鮮民間文人的作品中,還出現過崇禎265年字樣。
  • 吳三桂殺死南明最後一位皇帝,為啥造反時還要高舉「反清復明」大旗?
    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都有反清復明的情節。要說金庸有著鮮明的「華夷之辨」,卻也是站不住腳的。《天龍八部》裡面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喬峰是契丹人,而且《天龍八部》的背景是宋朝,漢人文明的巔峰,金庸並沒有褒宋貶遼。在《倚天屠龍記》裡,也沒有特殊寫漢人反元復宋。
  • 洪門:神秘的幫派組織,從反清復明到抗日救國,是如何崛起的
    青幫源於清朝雍正年間,起初建立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與官方作鬥爭,保證漕運的利益。因為青幫最早的社員大都是漕運水手,因而其參加之人多是民間百姓,三教九流之人眾多,魚龍混雜。在抗日戰爭期間也是毀譽參半,難以評價。
  • 歷史上真實的天地會,反清復明重建漢人政權,堅持十一年最終失敗
    小說中的天地會由國姓爺鄭成功和陳近南創建,以反清復明的口號,組織反對清朝統治的破壞活動,例如陳近南派韋小寶入宮做臥底。——《鹿鼎記》中天地會入會誓詞(部分)陳近南、韋小寶雖然是小說杜撰的人物,但天地會這個組織確確實實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並且發動過數次反清復明大起義,建立了好幾個漢人政權,但令人遺憾的是,天地會的反清復明運動雖然轟轟烈烈,但都沒能修成正果,被滿清統治者殘酷鎮壓。
  • 金庸筆下的乾隆,為何會心甘情願和紅花會密謀反清復明的大計?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作品《書劍恩仇錄》中,清朝乾隆年間,反清復明的組織紅花會和朝廷鬥智鬥勇,最終歸隱西疆。一眾江湖英雄,為了復漢人大業,選擇以卵擊石,與正值盛世的大清王朝正面對抗。最終的結果雖未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卻也保全了紅花會的人馬得以回歸山田,不得不說是最好的結局。
  • 《鹿鼎記》裡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在正史裡是怎樣的
    當然,還有天地會,天地會本只是尋常的秘密結社,在古今中外結社史上算得上是「泯然眾人」,畢竟光是清朝一朝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團體就不僅它一家。 但歷史就是這麼奇妙,1969年,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在明報刊登。一句「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再加上一句天地會的接頭暗號「地震高岡,一脈溪水千古秀;門朝大海,三合河水萬年流」。
  • 從嘉定三屠的急先鋒,到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李成棟為何一生反水
    清軍入關後,很快就將統一全國為己任,就在入關前後也收穫了不少的明軍將領,其中有一位幫助自己徵服南方,發起嘉定三屠,除滅南明兩帝,可是後來又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給自己造成很大損失的人,這個人就是有著清軍急先鋒稱號的李成棟。
  • 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最後的研究結論是,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是假,反清復明動員是真!由於不願意破壞當時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的根祖文化旅遊建設氛圍(已經被列為山西省重點特色文化產業區),沒有大張旗鼓地匯報和宣傳!致使該研究成果一直躺在那裡睡覺!
  • 臺灣為何還在反清復明?
    編者按:「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這個答案可能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便是——我國的臺灣地區。
  • 古代有很多復國行動,為什麼反清復明那麼受人追捧?
    但是為什麼反清復明持續了很久呢?也有很多出名的組織,而且人數眾多。比如天地會,南明政權,以及臺灣鄭家。但是是什麼支撐著他們毫不放棄呢?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都是漢族人執政,中國最開始的發源地也就是長江黃河一代,後來拓展到以中原為主,這片土地上都是漢族人,少數民族都在偏遠的地區。
  • 《紅樓夢》裡面的多姑娘為什麼那麼淫蕩?暗諷一個歷史人物
    我們中國的偉大的古典名著《紅樓夢》這本書是一本有著反清復明的思想的奇書,裡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明清的隱喻。很多朋友還不信,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多姑娘諷刺多爾袞「多」這個姓在我們漢人當中是極為少見的,那麼為什麼作者會讓多姑娘姓這個極為罕見的姓氏呢?多姑娘的人品又為什麼會如此匪夷所思的低下呢?
  • 此人宣傳反清復明,為何雍正卻說他做了件好事,不準殺他
    曾經靜的反清復明思想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他還把它付諸實踐。曾靜不知從哪裡聽聞,川陝總督嶽鍾琪與雍正不和,於是寫了一封信,派門人張熙給嶽鍾琪,稱其為抗金名將嶽飛的子孫,鼓勵他起兵反叛。但是嶽鍾琪與雍正不和,根本就是聽風使舵,而且嶽鍾琪根本就不具備與清廷抗衡的實力。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
  • 陳漢古鎮反清復明的義軍
    清軍簇擁順治皇權落主中原,大清政權宣布主中原沉浮,滿虜統治了江山,漢人被奴,舉國上下,各地義軍風起雲湧,結教、結社、結派,伺機義舉反清復明大旗,妄想重建漢人統治政權。反清復明義軍地處長江,大別山南緣的宿松也不例外。陳漢古鎮 這三山五水,素有宿松大別山南來第一古鎮之稱。
  • 清朝前期為何感覺只有少部分漢族要反清復明,大部分百姓順從擁戴?
    那剩下漢民族的反清復明,不過是不入流的末端人罷了。或許是流氓地痞,或許是前朝遺老的那群人,也就是為了反清復明,撈一撈自己的好處罷了。如果成功了,還能成為個開國元勳,能夠光宗耀祖。要麼就是想要在清朝未穩之時,想要趁火打劫一番,撈一撈金錢與女人,那豈不是快哉。
  • 反清復明 至今國外還存在 「洪門」的由來
    始祖:洪英、傅清主、顧炎武、黃梨洲、王夫之,五宗:文宗史可法、武宗鄭成功、宣宗陳近南、達宗萬雲龍、威宗蘇洪光,「明未崇禎皇帝年間,有山西太平縣人殷洪盛,又名洪英,賢明練達,有義氣,有俠腸。四方豪傑,都慕名來歸。當時稱為集賢館。崇禎皇帝殉國後,滿清的軍隊入關,明朝忠臣史可法在揚州督率軍隊抵抗清軍南下,抵抗不住,史可法為國殉難,殷洪盛又投到明朝將官黃得功那裡。後來黃得功又被清兵打敗,黃自刎殉難。
  • 反清復明失敗後,天地會在海外建了二個國家,都比韓國還大
    但有一點不為之知的是,反清復明失敗後,天地會在海外建了二個國家,都比韓國還大。 天地會的神秘起源 據傳,天地會始於清朝初期的康熙年間,時逢西藏不太平,康熙帝便尋找高手遠徵西藏,徵調福建莆田南少林高手為軍官,然而卸磨殺驢
  • 這個擾亂清朝數十年,折磨了三朝滿清皇帝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文:票非人清朝定鼎中原後,漢人反清復明的起義活動此起彼伏。當時前明皇室尚有很大號召力,許多起義者都號稱奉朱明皇室為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朱三太子」。此時一直沒有消息、不知生死的三皇子朱慈炯,便成了崇禎帝後人中最為尊貴的人了。堅持反清復明的人,便利用朱慈炯的名號起而反清。「朱三太子」最早出現在順治八年,有人告發一個茶葉販子是崇禎帝的三皇 子。順治十二年,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向朝廷報告,江西南昌人朱周自稱「朱三太 子」暗通海賊,潛謀叛亂。
  • 歷史上向來有反清復明,但為何幾乎無反元復宋?實情令人唏噓感慨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反清復明」活動素來聲勢浩大,直到民國之時一直都有這樣的口號。那麼為什麼同樣被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元朝卻沒有聽過「反元復宋」呢?其實,歷史上還真有,只是當時並沒有人扛起「反元復宋」的大旗罷了,最著名的就要屬元末的「紅巾軍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