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張勤介紹「動態不確定因果圖在全科臨床診斷中的應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供圖
中新網廣州12月12日電 (蔡敏婕 邰夢雲)人工智慧是醫療、科技等領域產學研的熱點。「人工智慧技術與醫學診療脈脈相通,而眼科是以影像診斷為中心的專科。」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12日在2020年度智慧醫療學術會議上稱,眼科在醫學影像方面有數量及質量的優勢,這些優勢即是醫學與人工智慧交叉融合的突破口。
上述會議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發起主辦,北京郵電大學、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等聯合承辦。本次會議邀請了來自人工智慧領域、醫療科研單位、高校醫療科技企業的專家學者,為促進智慧醫療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發展共商共議,以期促進海內外交流,加速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應用。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介紹「眼科人工智慧診療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供圖
全國政協常委、國際核能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張勤在大會上介紹「動態不確定因果圖在全科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張勤原創的動態不確定因果圖(DUCG),是基於領域專家因果知識的人工智慧理論。該理論最先應用於在線診斷核電站等工業系統故障,後來經過改造可用於全科臨床輔助診斷。
「全科臨床輔助診斷工具,結合上述動態不確定因果圖推理算法,輸入患者病情信息即可診斷其所患疾病,並可動態生成患者個體優化臨床診斷路徑,以準確獲取病情信息,減少漏檢誤檢和漏診誤診。」張勤介紹,上述動態不確定因果圖目前在山東膠州、重慶忠縣兩地進行實踐應用,診病正確率達到95%以上。
林浩添在大會中以「眼科人工智慧診療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題進行了介紹。他表示眼科在醫學影像方面具有數量及質量的優勢,是醫學與人工智慧交叉融合的突破口。目前,林浩添及其團隊提出「智能眼科專家」系統,可以實現近視發展預測、嬰幼兒視功能智能評估等功能。今年疫情期間,他牽頭推行人工智慧及網際網路醫院在疫情防控中的落地應用模式。以眼科人工智慧診療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突破口,助力推行醫學人工智慧技術服務社會。
此外,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機器人總體專家組成員孫富春在會議中介紹了「智能醫療機器人的研究與發展」,從多個層面分析醫療機器人發展面臨的困境,並提出基於深度強化學習主導的行為智能如何來解決醫療機器人應用過程中的面臨的倫理安全性與環境適應性的問題;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主任助理孟祥飛介紹了集成智慧醫療研發所需的軟體及數據資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