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團隊;執筆人:陳先樂】
加納位於非洲西部,是中非合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7月7日,非洲聯盟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特別峰會在尼日首都尼亞美開幕,會議正式宣布非洲大陸自貿區成立;憑藉較強的經濟發展潛力,加納首都阿克拉成為非洲自貿區秘書處所在地,有望成為非洲自由貿易未來的中心。本文將從地理、歷史、外交等方面對加納進行介紹,旨在幫助讀者認識加納,進而了解加納。
加納共和國,簡稱「加納」,地處赤道以北750千米的非洲西海岸(北緯4°0"到10°5",東經1°11" 到西經3°11")。加納幅員遼闊,領土總面積達238533平方千米。地形南北長而東西窄。南北長672千米,東西寬357千米。從地圖上看,加納位於西非大陸的中部:它北接布吉納法索共和國;南毗幾內亞灣 (大西洋);西連象牙海岸共和國;東鄰多哥共和國。加納海岸線的總長度達556千米,其中包括了平原海岸、堆積海岸、生物海岸等多種海岸地貌類型。
加納的地理環境複雜且多樣。沃爾特盆地為該國中部地區的主要地形,總面積約106,000平方千米,由誇湖高原、孔科裡陡崖、沃爾特南部高原、甘巴加陡崖環繞而成。沃爾特盆地的東南面為加納低地平原。低地平原囊括了四個地理區域,即沃爾特三角洲、阿克拉平原、稀樹海濱和阿寒低地。加納低地平原西起塔科拉迪,東至加納-多哥國境線,總長度達80公裡。沃爾特盆地的西南面為阿散蒂高地。該高地由誇湖高原和阿散蒂南部高地組成,是一座分割加納南北地域的巍巍壁壘。誇湖高原由東向西,總長約193公裡,平均海拔450米,最高海拔可達762米。阿散蒂南部高地北連誇湖高原,南接加納低地平原,地勢北高南低,是加納可可的主要產地。沃爾特盆地的東面為阿誇平姆-多哥山脈。阿誇平姆-多哥山脈是由眾多山脈相互交疊而形成的,皺構造是其主要巖層。該山脈從西向東延伸,是加納與多哥共和國的天然界山。而加納海拔最高的阿發伽託山正是阿誇平姆-多哥山脈的主峰之一。沃爾特盆地的正北面為加納高地平原。切割高原是高地平原的主要地貌特徵。切割高原的平均海拔為150米到300米,年平均降雨量達115cm。相較於沃爾特盆地,高地平原的土質更為肥沃。農業和養殖業是該地區主要的經濟來源。而事實上,加納高地平原也是該國最大的肉牛養殖生產地。沃爾特河是加納最大的河流,在該國境內全長1100公裡。沃爾特河有三條支流,分別為紅沃爾特河、白沃爾特河與黑沃爾特河。沃爾特湖位於沃爾特河的下遊,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該湖是在阿科松博峽谷築壩以後形成的,總面積達8502平方千米。沃爾特湖是白沃爾特河與黑沃爾特河的匯流處。兩條支流在此交匯後,經下遊的沃爾特河,最終流入加納南面的大西洋。
加納位於幾內亞灣的北岸,因此該國屬熱帶氣候。加納的一年可以分為兩季:3月至10月的雨季和11月至2月的旱季。與幾內亞灣地區的其他國家一樣,加納季節氣候主要受兩個大空氣團的影響,即來自撒哈拉沙漠方向的熱帶大陸氣團以及來自海洋方向的熱帶海洋氣團。在兩個氣團的影響下,加納被劃分成了四個氣候區:赤道西南帶、赤道旱帶、赤道半溼帶、內陸草原帶。赤道西南帶是加納最潮溼的氣候區,雨林是其最主要的植被群落,而阿克西姆是這一氣候區的典型城市。該氣候區的降雨量是雙極值型:5月-6月是第一個雨季,而9月-10月則是第二個雨季,其中又以6月降水量為最多。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在190cm 以上,月平均降雨量均不少於2.5cm。兩個雨季月平均相對溼度為75%-80%。赤道旱帶氣候區的降雨量極少,兩個極值分別是74cm和89cm,因而該氣候區是加納最乾燥的區域,每月最高相對溼度不超過75%,最低相對溼度則約為60%。海岸灌木叢與草地為該氣候區的主要植被。阿克拉是該氣候區的主要城市之一。赤道半溼帶氣候區降雨量有兩個最大值,年均降水量在125cm-200cm之間。潮溼半落葉林是該氣候區的主要植被林系。阿誇平姆-多哥山脈是赤道半溼氣候帶內的典型地區。內陸草原帶是真正的熱帶大陸氣候。氣溫高、旱季長是該氣候區的顯著特徵。加納北部的薩拉加是最具代表性的內陸草原氣候帶地區。在薩拉加,5月-10月是唯一的降雨季節。在這幾個月中,該地區的相對溼度可達70%-90%。平均每月氣溫在27℃到36℃之間。樹猴、金合歡、牛油樹為該氣候區的主要植被。
加納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長期以來,該國的礦物儲量一直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在殖民時代,加納因盛產黃金而被殖民者命名為「黃金海岸」。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直至今日,加納的黃金儲量約為17.5億盎司。另外,該國的鑽石、鋁礬土、錳、石灰石、鐵礦、紅柱石、石英砂和高嶺土等礦物資源的儲量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年6月,加納政府在西三角首次進行了商業性的石油探測。依照科斯莫斯公司的勘探結果,西三角的石油儲量為30億桶。該公司在2010年年底實現了石油的商業化生產。據統計,西三角油田2012年的原油產量為2635萬桶。加納的森林覆蓋率曾佔總國土面積的34%。木材出口是該國的固有經濟支柱。由於環境保護意識的缺失,加納的森林覆蓋面積逐年減少。目前,該國已經喪失了大約79%的森林面積。為了恢復銳減的森林資源,加納政府於2001年啟動了「國家森林種植髮展計劃」。該計劃將約19萬公頃的土地納入了國家森林保護名單,在客觀上積極扭轉了加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
加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傳統觀點認為,現代加納人的祖先是從別處遷徙而來的,因為有證據表明,包括阿肯語及埃維語在內的十數種加納現代方言均起源於黃金海岸之外的地區。甚至,還有學者指出,阿肯語以及「加納」一詞都源自於古加納帝國。這是一個位於尼日河中上遊地區、曾在中世紀盛極一時的古老國家。但是有些歷史學家,比如安坎達和哈多克,就認為:「加納擁有一段相當悠久的史前歷史。這段歷史或許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0000年甚至更早。生活在這個時代(石器時代)的祖先們給加納留下了一筆人口遺產,使加納擁有了建設未來的可能性。」持類似觀點的還有阿杜·博阿亨教授。在古典主義時期的後半葉,西非大陸先後出現了以國王為元首的政治實體,其中就包括了地處今加納北部的古加納帝國。古加納帝國於公元十世紀開始衰落。而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由北向南擴張的阿肯人出現在了黃金海岸的中部地區。公元十一世紀,他們在今天的布朗-阿哈福省建立了第一個阿肯語國家(即博諾古國)。公元十三世紀,阿肯族主要民系之一的芳蒂人在加納中部建立了庫蘭蒂斯、阿部拉、安亞恩等小型邦國。之後,地處加納南部的阿散蒂人於公元十六世紀突然崛起。在酋長奧提·阿肯特的領導下,阿散蒂人對周邊的阿肯語國家發動了武力徵服。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爭之後,阿散蒂王國最終在費伊阿斯擊敗了強大的鄧克拉王國,將王國的疆域從阿散蒂擴展到了今天加納的中部省、東部省、西部省、大阿克拉省和布朗-阿哈福省,從而為日後加納全境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十七世紀末,奧賽·圖圖在帝國首都庫馬西加冕成為加納史上的首位阿散蒂王國國王,使原本政治鬆散的阿散蒂王國在制度上轉化為了一個擁有健全官僚體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蓋亞那歷史學家沃爾特·羅德尼認為:「歐洲人對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方面的掠奪和壓迫直接導致了非洲在20世紀的緩慢發展。」誠然,從1471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登陸黃金海岸開始,再到十九世紀英國人的武力入侵,歐洲列強對加納的破壞是空前的。1844年,英國迫使阿散蒂王國籤訂了「保護條約」,要求承認英國女王的權力和權限。1893年,阿散蒂國王普倫佩一世因拒絕接受英國的殖民要求而進行了正義的阿英戰爭。然而在殖民者堅船利炮的強大攻勢下,1896年庫瑪西淪陷為英國的保護領地,此次戰爭以阿散蒂王國的悲劇性失敗而收場。1900年爆發了金凳子之戰(the war of Golden Stool),在這場戰爭中領導加納人民英勇作戰的雅阿·阿散蒂娃也成為了彰顯民族獨立精神的文化形象。然而,不幸的是,金凳子之戰還是以雅阿·阿散蒂娃的戰敗而告終。戰爭結束後,雅阿·阿散蒂娃被流放至塞席爾群島。不過,英國殖民統治者始終低估了加納人民對民族解放的渴望程度。長期以來的剝削和壓迫使得加納人民前赴後繼地投入到了獨立自由運動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加納人民的獨立熱情空前高漲。最終,在1957年3月6日,加納在克瓦米·恩克魯瑪領導下爭取到了完全獨立,成為黑非洲第一個獲得獨立的國家。
如今的加納共和國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擁有完備的海陸空軍事建制的獨立主權國家。該國共有10個省。它們分別是:大阿克拉省、阿散蒂省、布朗-阿哈福省、中部省、西部省、東部省、沃爾特省、上東部省、上西部省、北部省。加納共有50多個部族,其中阿肯族、莫萊-達戈巴尼族、埃維族、加-阿丹格貝族為4個主要部族。該國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另有阿肯語,莫勒-達戈巴尼語,埃維語,加-阿丹格貝語等數種民族語言。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泛非主義一直是加納的核心外交政策。克瓦米·恩克魯瑪強調:「反殖民鬥爭和民族自決是維護非洲人民利益的根本手段,不管加納社會如何發展,在理論上批判對黑人的污衊和種族歧視,推翻白人至上的壓迫思想,應是加納外交政策的最強音。」因此,加納從建國的那一刻開始,一直是泛非主義思潮的領導者,加納為非洲的繁榮與平權做出了巨大努力。喬治·帕德莫爾將恩克魯瑪領導的加納獨立運動稱為「泛非主義的絕對勝利」。他認為,在加納發生的一切是一盞為非洲照亮未來道路的明燈。事實上,恩克魯瑪於建國之後的第二年,即1958年4月,便在加納首都阿克拉舉行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非洲獨立國家會議的舉行讓阿克拉變成了非洲反殖民主義的中心,為所有的非洲自由戰士提供了庇護所。它的存在,在非洲大陸掀起了一股探求自由獨立的歷史浪潮。同年12月,恩克魯瑪又召開了全非人民大會。現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全非人民大會是恩克魯瑪政治生涯的頂點,並且也使得加納成為了世界泛非主義的聖地。它明確了加納以消除殖民主義、構建非洲世界新秩序為目的的外交理念。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恩克魯瑪領導下展開的加納式泛非主義運動,其作用範圍並不僅限於非洲大陸。實際上,恩克魯瑪得到了全世界非裔人民的支持和聲援。流落於世界各地的黑奴後裔紛紛舉家遷回黃金海岸。此外,還有大批美國知識界的精英分子(包括著名歷史學家威廉·愛德華·伯格哈特·杜波依斯)因讚賞恩克魯瑪的外交政策而移民加納。所以,我們要明白,種族問題在非洲人民的心目中,不但有政治的義涵,還有民族尊嚴的情感。就像前文提到的雅阿·阿散蒂娃,她對於加納人民而言,是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阿散蒂娃在現代加納文化中的地位就是把種族歧視的歷史問題上升到了民族認同的層面。
(作者為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團隊、執筆人:陳先樂;2020年第四期,總第五期)
中心簡介:
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4月,是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加納大學、加納海岸角大學、加納行政管理學院、加納溫尼巴教育大學、加納發展大學共同籌建的特色研究中心。中心依託公共管理學院,由趙蜀蓉教授擔任中心主任。
西非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電子科技大學踐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電子科技大學構建國際化跨學科研究體系、打造新型高端「智庫」的有益探索。中心將立足於電子科技大學學科與國際交流優勢,著眼於西非國家發展的現實問題和需求,以留學生人才培養為基礎,搭建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發布研究課題,開展聯合研究,為我國及西非國家提供高水平智庫服務。
中心的目標和任務:
西非研究中心將聯合加納5所高校成員單位、電子科技大學西非校友會和加納中華工商總會,著力於打造集留學生人才培養基地、學術交流平臺、西非研究智庫為一體的「1+1+1」中非合作新模式,即:
1. 構建一個人才培養基地。中心將協助拓展來華留學生的西非生源,豐富電子科技大學本科、博士、碩士多層次留學生培養體系;開展西非海外幹部培訓、師資培訓、定製化ICT與工程培訓、學生暑期實踐項目等,致力於構建集學歷教育、在職培訓、實訓實踐為一體的多元化、特色化的海外人才培訓基地。
2. 搭建一個學術、文化交流平臺。通過定期舉辦「西非論壇」等國際性學術會議、中非友誼·學術文化交流月,推廣文化資源3D平臺海外落地展項目、中國-西非國際產學研合作項目,中心將致力於搭建集學術、人文、科技等多領域的中非交流和合作平臺,提高我國高校、企業在非影響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3. 建立一個西非研究智庫。中心將結合成員單位的學科優勢、研究特色,加強與加納「伊曼尼政策教育中心」(全球智庫排名113)、「統計、社會和經濟研究院」(全球智庫排名164)等西非智庫組織合作,加強聯合研究,發布、承接研究課題,為我國政府及西非國家提供政策諮詢,並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西非智庫研究中心。
Center for West African Studies
The Center for West African Studies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platfor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resources of our partnership and alumni in West Africa.
The establishment of Center for West African Studies is in line with Chinese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Going Global」 Strategy with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UESTC in West African countries; to enhance China’s influence in West Africa; to strengthen China-Africa collaborations and to serve as a bridge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from China, West Africa and beyond to identify and meet the needs of West African development.
Our mission and goals:
1. Serve as a training ba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UESTC which will promot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West African universities and UESTC in aspects such as talents training, laboratory building and student internship, training and exchanges.
2. Build a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platform of academic & culture exchanges, promote research work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in African affairs and Chinese culture in West Africa by encouraging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West Africa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3. Foste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fforts to carry out high quality policy-relevant and development-oriented research and disseminate the results to help policy makers in West Africa, aiming to become a top rating Think Tank that will support West African development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作者簡介:
陳先樂,英國諾丁漢大學(2013-2017),藥學碩士。碩士期間曾擔任乳腺癌慈善大使、協力完成由不列顛藥學史學會資助的英國20世紀醫法醫規歷史研究項目,以核心研究員的身份被邀請出席2017年的歐洲醫藥史學術交流會。代表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參加中國非洲史研究會2019年年會暨「一帶一路與非洲歷史研究新起點」學術會議,就「論種族歷史觀下泛非主義的人文倫理內核」做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