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作者關宏巖,趙星,等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關注中國兒童保健雜誌,即時獲取雜誌最新動態,提供雜誌相關問題諮詢服務。
新冠肺炎防疫特殊時期,為做好兒童防護工作、倡導兒童健康生活方式,中國生物物理學會體育醫學分會專家參與編寫了《新冠肺炎期間的0~6歲居家兒童運動指導建議(第一版)》。
《建議》探討了疫情防控時期兒童運動的重要性;並針對不同年齡段,給出了兒童運動、防護及生活建議;供兒童保健人員、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參考使用。
新冠肺炎期間的0~6歲居家兒童
運動指導建議(第一版)
作者:關宏巖1,2,3,趙星4,杜青5,古桂雄6,王健7,羅冬梅4,郭建軍8,徐海青9,王惠珊10,吳建新1,2,張霆1,2,3,童梅玲11,朱宗涵3
作者單位:1 首都兒科研究所,北京 100020;
2 兒童發育營養組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20;
3 婦幼健康研究會兒童早期發展專業委員會,北京 100020;
4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5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 200092;
6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3;
7 浙江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
8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
9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湖北 武漢 430070;
10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北京 100081;
11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婦產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4
2020年初,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很快傳播。2020年1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20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感染的肺炎納入乙類法定傳染病,按照甲類傳染病採取預防和控制措施[1]。WHO於2020年1月30日宣布將2019-nCoV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於2020年2月11日將該疾病命名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為了有效切斷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途徑、隔離傳染源,國務院《關於做好兒童和孕產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疫情流行期間,兒童儘量避免外出,不到人員密集和空間密閉的場所。在這個特殊的疫情時期,為指導廣大家庭0~6歲兒童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居家兒童運動保健,全國婦幼健康研究會兒童早期發展專業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結合國家發布的新冠肺炎防控指南、《孕產婦和兒童新冠肺炎防控手冊》和2019-nCoV病毒感染流行期間兒童分級防控建議[1-3],參考國內外0~6歲兒童運動指南及循證文獻[4-7],並遵循0~6歲兒童生長發育規律與特點,重點就疫情期間0~6歲兒童運動保健的重要性、0~6歲居家兒童的運動原則、運動方法、屏幕時間以及兒童運動的防護措施等提出指導意見,供各級兒童保健人員、幼兒園教師和廣大0~6歲兒童家長參考使用。
1 疫情防控期間
運動對0~6歲兒童的重要性
廣義來講,運動也稱為身體活動或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WHO將身體活動定義為:由骨骼肌收縮引起的,產生並伴有能量消耗的任何身體運動[8]。0~6歲兒童的運動形式主要包括日常活動、玩耍遊戲、學習活動、體育鍛鍊等,此階段既是兒童體格生長和認知發育的快速時期,也是生活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研究顯示,0~6歲兒童的運動與其骨骼、心肺健康、動作和認知能力發展、以及社會心理等健康指標均密切相關,並且也持續影響著成年後乃至一生的健康[9]。因此,運動與營養、睡眠、情緒和親子關係等要素一起構成了兒童生長發育的最基本條件,運動保健也成為兒童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2017年,國務院頒布《國民營養計劃(2030)》,在《吃動平衡行動》中尤其強調指出:生命早期,兒童積極的運動對形成良好的終生運動習慣,預防超重肥胖、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生至關重要:運動更能增強體質,促進機體免疫力,提高兒童抵禦傳染病的能力。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對0~6歲兒童日常生活的最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居家生活方式的改變,久居家中的兒童,由於活動受限,很容易在身體活動量下降的同時,帶來食慾欠佳、睡眠差和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等健康問題。因此,在疫情防控時期,科學指導兒童家長,合理進行居家兒童運動保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證兒童充足的身體活動,對保障兒童健康,抵禦傳染病的侵襲,加強疫情防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疫情防控期間
兒童運動的基本原則
2.1安全第一
0~6歲兒童由於好奇心強、天性好動的特點,通常是兒童傷害的高發年齡段。運動導致的常見傷害類型包括跌落、碰撞等,安排兒童居家運動時,必須將安全第一作為首要原則,創建安全環境和防範措施,運動時需成人看護,避免傷害。
2.2 興趣優先
兒童對活動的興趣,是獲得良好依從性、達到運動的健康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居家期間的身體活動安排,應遵循興趣優先的原則,培養兒童對運動的興趣,吸引兒童主動參與。主要表現為積極的遊戲形式,以親子互動遊戲為主。
2.3方法得當
應在遵循兒童早期動作發育規律的基礎上,以遊戲為基本形式,以發展基本動作技能、鍛鍊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強健骨骼為主要目標,兼顧兒童大動作與精細動作能力的發育。強調結構化活動(根據兒童發展水平而制定的有教學目的,且有成人指導和組織的活動方式)和非結構化活動(兒童自主選擇和主導的、沒有特定目的、形式的自由活動)相結合。活動的內容必須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避免拔苗助長。
2.4 適度適量
考慮運動的頻率、持續時間與強度,運動要循序漸進、適度適量,並考慮個體差異。保證充足的身體活動,低中強度活動為主,以兒童心跳呼吸加快、微微出汗為中等強度活動的簡易判斷標準[10]。如發現小兒有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或緋紅等情況,應及時減少活動量,過度疲勞反而會使食慾減退、睡眠不安、情緒不愉快等。
2.5 居家為主,因地制宜
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應儘量避免戶外活動,以居家運動為主。在發生疫情傳播的社區,宜避免外出。在未發生疫情傳播的社區,選擇空曠、通風、人少的地方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11],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3 疫情防控期間
兒童室內運動推薦
3.1 0~3歲嬰幼兒
0~3歲作為兒童大腦快速發展期,運動發育裡程碑表現為眼睛追視、抬頭、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跑跳、抓握等構成基本活動要素的動作,嬰幼兒通過反覆嘗試得以熟練掌握[12]。2~3歲兒童喜歡不停地奔跑、跳躍、踢蹬,已具備較好協調能力,可同時完成兩個動作。
0~1歲嬰兒
1)建議每天以多種形式進行身體活動,尤其是互動式的地板遊戲;不限制嬰兒的每天活動總時間,多則為好[13]。
2)對於尚不能自主行動的嬰兒,可以在清醒時每天累計至少30 min俯趴時間(tummy time)[5-6]。對於會爬行的嬰兒,鼓勵多爬。
3)每次10~20 min,宜在上、下午的清醒時間進行,避免睡前1 h內劇烈活動。推薦活動,如俯臥夠玩具、嬰兒按摩操、親子瑜伽、騎大馬、追爬遊戲、鑽洞遊戲等。
1~3歲幼兒
1)以親子互動遊戲為主,每天間歇進行遊戲活動,總時間達到180 min[4-6],其中大運動鍛鍊為主的身體活動時間至少60 min[13]。
2)充滿活力的身體活動應貫穿全天,多則為好[4-6]。低中強度的身體活動為主,動、靜遊戲交替。推薦活動,如雙人雙腳、繞障礙跑圈圈、追泡泡、小兔蹦蹦跳、接球遊戲、韻律操、串珠子、搭積木等。
3)此年齡段兒童缺乏危險意識,家長應注重遊戲環境和遊戲過程中的安全,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兒童進行跑、蹦跳、攀爬、投擲等運動。
3.2 3~6歲學齡前兒童
3~6 歲學齡前階段是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結合兒童年齡的特點和活動興趣,有針對性地調整運動內容與形式,促進兒童的協調能力、平衡能力、靈敏性、身體各部位的力量等均衡發展。充分利用居家生活空間和環境條件,包括開展以徒手練習為主的、親子共同參與的和增加運動能量消耗的各種運動遊戲和親子活動。
1)應鼓勵兒童積極遊戲,包括自主遊戲和親子互動遊戲,全天處於活躍狀態。
2)運動類型包括日常活動(如家務活動、整理玩具等)、玩耍遊戲(包括移動類遊戲、姿勢控制、物體控制和肢體精細動作控制類遊戲)[7]。推薦活動,如障礙跑、抓人遊戲、徒手操、金雞獨立、過獨木橋、前滾翻、滾南瓜、小動物爬行、摺紙、搭積木等。
3)每天身體累計的活動總時間達到180 min,其中,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時間達到60 min[6-7]。
4 疫情防控期間
兒童屏幕時間推薦
久坐行為是指一系列以坐姿或臥姿為主要動作形式、能量消耗較低的個體行為(睡眠除外)。常見的兒童久坐行為包括坐、斜倚或躺著,看書、繪畫以及坐童車、汽車等出行工具時的坐姿等。
0~6歲兒童的久坐行為,暴露屏幕之前是主要的一種表現。屏幕時間是指使用電子媒體設備(如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的時間,且大多數是處於坐位與臥位的情況下[14]。幼兒期過長的屏幕時間與一系列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增加肥胖風險和降低認知能力發展。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每天屏幕時間不僅與日後兒童超重、肥胖之間存在正相關[15],每天屏幕時間超過1 h的4~6歲兒童,其發生超重肥胖的風險是每天屏幕時間少於1 h 的同齡人的3.67倍[16]。一項最新縱向研究進一步發現,每天3 h以上屏幕時間的2~3歲兒童,在其5.5歲時身體活動更少[17]。
久坐行為作為獨立於身體活動量的一項高危因素,換言之,即使兒童身體活動量達標,但一旦每天有較長時間的久坐行為,依然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18]。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居家為主這一生活方式導致兒童身體活動量減少的同時,更為可能的負面影響即表現為兒童每天屏幕時間等久坐行為的增加。因此,應在新冠肺炎防控隔離期間,建議儘可能減少每天屏幕時間,並採取積極預防措施,減少居家期間屏幕時間等久坐行為對兒童健康的不利影響。
4.1 0~2歲幼兒
1)2歲以下兒童,避免電子屏幕時間[4-6,13]。
2)每天儘可能減少久坐行為,每次受限性活動(如,手推嬰兒車/童車、看護者背上等)的持續時間不超過1 h。
3)每次坐姿不超過30 min為宜。嬰兒坐著時,鼓勵與看護者一起閱讀和講故事。
4.2 2~6歲兒童
1)2~6歲兒童,每天電子屏幕時間累計不應超過60 min,越少越好[4-7]。每次屏幕時間不超過30 min,年齡越小,時間應越短。
2)每天儘可能減少久坐行為,受限性活動(如手推嬰兒車/童車、看護者背上等)的持續時間每次不超過1 h。
3)幼兒坐著時,鼓勵與看護者一起閱讀和講故事。2~3歲兒童每次坐姿時間不超過30min,3~6歲兒童每次坐姿時間不宜超過1 h,一旦超時,應及時打斷。
4)避免在兒童臥室放置電視。夜間使用電子設備會減少幼兒的夜間睡眠時間[19],避免在睡前使用任何電子設備。
5 疫情防控期間
兒童運動的防護
疫情期間,兒童運動的防護建議包括:
1)疫情防控期間,避免群體性活動,兒童儘量避免外出[1-3,11]。有條件的家庭,可利用露天陽臺或小院進行日光浴,為兒童提供皮膚接觸陽光的機會。
2)在未發生疫情傳播的社區,可在小區內,選擇通風良好、人少、空曠的場地進行戶外活動。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宜超過30 min,儘量縮短在外停留時間。並做好防護,包括正確佩戴兒童專用一次性口罩、戴手套接觸公共設施表面等。最好隨身攜帶含酒精的一次性消毒液。與他人保持距離,回家後做好清潔消毒。推薦的活動,如:走、跑、跳等自由活動,追影子遊戲、跳格子、拍球、跳繩、往返跑、騎自行車等。
3)室內鍛鍊必須保持通風良好,建議每天通風至少2次,每次20~30 min。
4)運動中,注意個人清潔衛生,家長和兒童均應做到運動前後洗手。儘量不接觸口、鼻、眼。
5)遊戲中用到的兒童玩具需要定期消毒,如56℃加熱30 min、75%酒精或含氯消毒劑和紫外線等。
6)今後隨著疫情緩解,國家重新調整新冠肺炎防控策略時,每天的兒童戶外活動時間應逐步增加到2 h。同時,仍需嚴格注意兒童的清潔衛生和個人防護。
6 其他運動相關實施建議
6.1 合理均衡營養,達到吃動平衡
適度適量的運動可使兒童胃腸蠕動增加,胃腸消化能力增強,食慾增加,因此,厭食、挑食的兒童更需要運動。由於運動時能量消耗增多,應給予兒童充足的營養,滿足各種營養素及熱能的需要。同時,營養不均衡甚至營養不良,除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導致成年後某些慢性病的潛在風險外,還可影響兒童運動能力,包括運動速度、身體協調性和柔韌性、運動耐力等。因此,應注重吃動平衡,對於活動量大的兒童,應適當增加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的供給。
6.2 規律作息,保證睡眠充足
運動與睡眠關係密切,兩者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充分的運動可促進兒童快速入睡、提高睡眠質量,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而良好的睡眠和規律作息,是提高運動質量的生理基礎。睡眠和休息不足,會讓兒童感到疲憊、煩躁,不願意參與任何運動。因此,運動應在合適的時機進行,避免幹擾兒童的作息規律。
參考我國《0~5歲兒童睡眠衛生指南》[20],0~1歲嬰兒每天睡眠時間宜為:0~3月齡14~17 h,4~11月齡12~16 h。1~3歲嬰幼兒睡眠時間為11~14 h。3~6歲兒童睡眠時間為10~13 h。
6.3 積極的親子活動,保持良好的情緒
疫情防控期間,0~6歲兒童久居家中,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也會受到大人言語或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出現易激惹、煩躁、緊張、恐懼、害怕等情緒問題。此時父母和照護人的陪伴,積極的親子活動和遊戲可以給予兒童充足的安全感,幫助兒童修正負面的情緒,帶來身心的愉悅。積極愉悅的情緒有利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家長要保持微笑和樂觀的心態,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傳遞給兒童[11],關注兒童的情緒。結合日常養育活動、親子遊戲和適宜的運動鍛鍊,活動實施時,可藉助音樂、跳舞等形式,更好地調節兒童情緒、舒緩心理焦慮。同時,積極愉悅的情緒,還可以保證良好的身體活動狀態。
6.4 因地制宜,鼓勵家長共同參與
疫情防控期間,兒童以居家運動鍛鍊為主,需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家長的積極性和夥伴作用,鼓勵家長和兒童一起運動,以培養兒童居家運動的興趣。有研究顯示,家長體育鍛鍊對兒童運動具有積極影響,家長每天每增加20 min的中等強度及以上鍛鍊時間,兒童相應增加5 min[21]。因此,幫助居家兒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活躍的「動起來」,需要從家長做起,發揮其榜樣示範作用。
0~6歲是人體生長發育和運動技能發展最快速和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心理、認知和社會行為發展和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最佳階段,因此,適當運動,和吃飯、睡覺一樣,不但有利於調整身體的各種機能達到最佳狀態,降低心理壓力和緩解緊張情緒,增強免疫功能。同時,還是奠定未來成年人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的基礎。
因此,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家庭作為影響0~6歲兒童生長發育和運動能力發展的最重要場所,要根據兒童運動科學和兒童保健學的基本原理,充分發揮居家兒童運動保健的積極作用,遵循兒童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因地制宜、創造性的依託家庭開展兒童運動實施。同時注意吃動平衡、運動與睡眠和作息規律的緊密結合。通過融合日常養育活動、運動技能學習和運動習慣培養為一體的全要素、全過程的運動保健措施,保證疫情期間居家兒童的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其生長發育和運動能力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略。
來源:關宏巖,趙星,杜青,等.新冠肺炎期間的0~6歲居家兒童運動指導建議(第一版)[J].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20,28(4).
DOI:10.11852/zgetbjzz2020-0246
體育醫學分會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體育醫學分會成立於2018年,下設七個研究方向:運動藥理學、康復運動營養學、低氧健康學、健康運動免疫學、健康太極學、腦血管與運動健康學、運動與腸道微生物。
分會旨在配合國家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推動體育科學、醫學、生命科學交流整合;為國家醫療、體育、生命科學等健康資源的整合提供研究基礎和專家建議,為以健康服務為目的的多學科交流整合提供服務及高端學術交流平臺。
體育醫學分會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綜合創新能力的體醫融合優秀人才,促進最前沿體醫融合知識、技術和最有效實踐經驗在健康促進方法手段研發中的成果轉化應用。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國兒童保健雜誌」(erbaozazhi)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點
本文已在知網網絡首發
原標題:《【分會風採】體育醫學分會專家編寫《新冠肺炎期間的0~6歲居家兒童運動指導建議(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