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
你的學術研究
是否也「更新」了呢?
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CSSCI學術集刊
《中國新聞傳播研究》
2021年第3期開始徵稿啦!
帶你與學術大咖展開思想交鋒!
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CSSCI學術集刊《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刊載有理論深度、現實價值、前沿意識和國際視野的創新性學術成果。本集刊發表內容已被中國知網(CNKI)全文收錄。
《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現就2021年第3期謹向海內外學人誠意約稿,2021年第3期的主題為「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提高主流媒體人才吸引力和競爭力。」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進程中,改革為重,人才為寶,無論技術語境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推動全媒體建設進而服務國家建設大局,始終要以人才為根本保障,要積極探索人才培養、引進、轉型的體制機制、路徑和方法。
為此,本期刊物以「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為主題。主要聚焦:教育界對全媒體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模式創新、理念提升與理論突破;業界全媒體人才隊伍的團隊建設、業務提升、職業規劃等等。來稿可在此背景下自選有價值的理論與實踐視角,圍繞「全媒體」及「人才隊伍」展開探討。
本期擬針對以下欄目徵稿:
▲ 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
▲ 理論與歷史
▲ 媒介與社會
▲ 視聽傳播
▲ 青年視點
▲ 品鑑
除本期主題相關研究外,歡迎其它新聞傳播相關領域研究成果投稿。
4.1遵守學術規範
來稿請務必遵守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按本刊規定體例格式,並請一稿專投,否則本刊不予接收。
4.2字數要求
凡投稿《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的學術文章,一般以0.8萬字至1.2萬字為宜(不包括注釋),特別研究主題和具有特殊學術價值的文章可達1.5萬字。
4.3稿件投遞
4.4投稿注意事項
截稿日期:2021年1月31日。投稿後2個月內如未收到反饋,稿件可自行處理。
稿件發表後,版權即屬本刊編輯部所有(包括電子版權)。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費。投稿內容及文中所使用的人物稱謂須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中文標題:副標題□□□□(左對齊,黑體小3號字,不宜超過20字)
如有課題信息,請在題目後標「*」;
課題信息採用腳註形式添加在標題頁下方,課題信息前加「*」,每篇文章限最多標註兩個課題,請標註課題來源、課題名稱、課題編號、研究階段(階段性成果、研究成果)等信息。
作者一 作者二(左對齊,仿宋小4號字,多位作者之間空格間隔,按順序標明準確的作者姓名即可,不必出現單位、職稱、研究方向等具體信息)
摘要(左對齊,黑體5號字)
□□□□□□□□□□□□□□□□□□□□□□□□□□□□□□□□□□□□□□□□□□□□□□□□□□□□□□□□□□□□□□□□□□□□□□□□□□□□□□。(宋體5號字,篇幅200-300字,簡明、確切地陳述研究目的、問題、方法和結論)
關鍵詞(左對齊,黑體5號字)
□□□□,□□□□□,□□,□□□(宋體5號字3-5個,以逗號分隔)
注意:關鍵詞避免使用非學術詞彙、無特定指向的詞彙、動詞和形容詞等。
English Title(Times New Roman小3號加粗。)
AUTHOR One, AUTHOR Two (Arial Narrow小4號字,中文姓置前大寫;英式順序不變;多位作者之間用逗號間隔。)
Abstract(5號加粗)
□□□□□□□□□□□□□□□□□□□□□□□□□□□□□□□□□□□□□□□□□□□□□□□□□□
(5號字,作者以外的字體均為Times New Roman。)
Keywords(5號加粗)
□□□□□,□□,□□□□□□(5號字,首字母大寫,逗號分隔。)
一、標題與字體
(一)標題
標題一般為三級以內,一級小標題表示為「一、……」,二級小標題為 「(一)……」,三級小標題為「1.……」(阿拉伯數字序號後標點為「.」,而非「、」)。
(二)字體
一級小標題用黑體小4號字;注釋和引用文獻為宋體小5號字;其他均為宋體5號字,每段首行左縮進2字符。英文字號類同,字體為Times New Roman。
二、注釋和參考文獻
(一)注釋和參考文獻
1.我刊會對每篇文章進行嚴格系統聯網查重,注釋請務必精確與嚴謹;
2.注釋出處建議避免採用「百度百科」等非正式、非學術的來源;
3.論文中注釋和參考文獻均採用腳註的形式,在文中需要說明的文字處對應上標阿拉伯數字序號① ② ③ ④,並在相應頁的下方添加腳註,文章末尾無須再添加參考文獻。WORD在兩位數注釋編號上存在無法加圈的問題,請忽視,採用系統默認形式即可;
4.除中文文獻名中的標點外,注釋其餘部分請一律使用半角標點。
(二)注釋和參考文獻著錄格式
1.專著
序號 主要責任者. 題名: 其他題名信息 [文獻類型標誌]. 其他責任者(任選).版本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 [引用日期 (聯機文獻必備,其他電子文獻任選) ]. 獲取和訪問路徑(聯機文獻必備).
示例:
① 王世績.楊樹研究進展[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12-45.
② 劉盛全.長江灘地速生楊樹人工林木材性質與培育及利用的關係的研究[D]. 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1997.
③ 王夫子.宋論[M]. 刻本. 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④ 趙耀東.新時代的工業工程師 [M/OL]. 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1998-09-26].
http://www.ie.nthu.edu.tw/info/ie.newie.htm.
⑤ 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六分委員會. GB/T 7714—2005 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⑥ PEEBLES P Z, Jr. Probability, random variable, and random signal principles[M]. 4th ed. New York:McGraw Hill,2001.
2. 專著中的析出文獻
序號 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 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誌]∥專著主要責任者.專著題名:其他題名信息.版本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的頁碼[引用日期]. 獲取和訪問路徑.
示例:
① 白書農. 植物開花研究[M]∥李承森. 植物科學進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46-163.
② WEINSTEIN L, SWERTZ M N. 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M]//SODEMAN W A, Jr., SODEMAN W A. 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Philadephia: Saunders, 1974:745-772.
③ 鍾文發. 非線性規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C]∥趙瑋. 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第五屆大會論文集. 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468-471.
④ 韓吉人. 論職工教育的特點[G]∥中國職工教育研究會. 職工教育研究論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⑤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1970.
3. 連續出版物(期刊、報紙)中的析出文獻
序號 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 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誌]. 連續出版物題名,年, 卷(期):頁碼[引用日期]. 獲取和訪問路徑.
示例:
① 張德強,張志毅,楊凱. 分子標記技術在楊樹遺傳變異與系統分類中的應用[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23(1):76-80.
② HARVEY D E. Permeability of southern pine wood-A review[J]. Wood Science, 1970, 2(3): 149–158.
③ 傅剛. 大風沙過後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報,2000-04-12(14)[2002-03-06]. 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0412/GB/4216%5ED0412B1401.htm.
4. 電子文獻
電子文獻的著錄格式如下:
序號 主要責任者. 題名:其他題名信息[文獻類型標誌/文獻載體標誌].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示例:
① 蕭鈺. 出版業信息化邁入快車道[EB/OL] . (2001-12-19) [2002-04-15].
http:∥www.creader.com/news/ 200112190019.htm.
②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History of OCLC[EB/OL].[2000-01-08].
http:∥www.oclc.org/ about/history/default. htm.
附:文獻類型、電子文獻載體類型及其標誌代碼:
文獻類型和標誌代碼如下:
普通圖書 M,會議錄 C, 彙編 G, 報紙 N, 期刊 J, 學位論文 D,報告R,標準 S,專利 P,資料庫 DB,電腦程式 CP,電子公告 EB。
電子文獻載體類型和標誌代碼如下:
磁帶 MT,磁碟 DK,光碟 CD,聯機網絡 OL。
三、圖表
圖題置於圖片下方,表題置於表頭,圖表備註信息一律置於圖表右下。圖、表均需獨立編號(即使全文只有一份圖、表),5號黑體居中,如:
圖/表1 ××××
因我刊紙版內文為黑白印刷,只能表現黑、灰色,如圖表需三種及以上顏色表現(常見為柱狀圖、折線圖、餅圖等),須將相應要素以不同底紋、線型等形式作出區分。
作者簡介統一置於正文文末,格式如下:
作者簡介(左對齊,黑體5號字)
作者一,□□□□□□□□□□□□□□□。(宋體5號字,內容包括姓名、工作單位、職稱、主要研究領域等)
作者二,
□□□□□□□□□□□□□□□□□□□□□□□□□□□□□□□□□□□□□。
作者身份務必寫到高校、科研機構、媒體等的二級學院/部門,並註明職務、職稱,在讀生務必註明專業。作者信息為小四號仿宋體,前後加小括號,不同作者之間用分號隔開。
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
是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
全媒體人才應具備什麼特徵?
應該如何培養?
2021年1月31日之前
期待收到你的研究成果~
編輯/歐陽趙嵐 李夏菁
美編/徐遠在
主編/鄭 石 劉日亮 李怡瀅
監製/豐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