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日消息 大學生創業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更要走入社會真刀真槍地實幹。近日,清華大學「啟創」創業人才培養計劃的22位同學來到深圳,在兩天內上演了一場「生存挑戰」賽。
參與的同學被分為四人一組,每組十到三十元的初始基金,他們要設法在深圳生存兩天,並爭取賺得更多生存基金。為了使挑戰賽更加公平,整個比賽過程中,隊員們被要求不得藉助之前的人際關係,同樣也不能藉助手機等外部工具。對於涉世未深的同學們來講,這兩天的生存挑戰可謂是五味雜陳。
酸:求職屢屢被拒,差點跌入騙局
有的隊員天生性格靦腆,以往從未和陌生人打過太多交道,然而為了生存,也鼓足勇氣四處尋求工作機會。然而,天不遂人願,一天下來,有的小組屢屢碰壁,收入仍然毫無著落。柯豪同學的小組先後去找了六家教育機構、四家飯店、3家酒店,均被告知只招收臨時工作人員。四處吃了閉門羹的他們決定在網上試試運氣,最後找到一份網上打字的兼職工作。然而,在溝通了三個多小時之後,對方提出轉帳要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差點跌入騙局。所幸的是,隊員及時識破了騙局,最終並無財產損失。
甜:日銷售額四千,提成數達兩百
相比之下,有的小組就幸運多了。第一天臨近中午的時候,劉洋同學的小組在一家玩具店發現了商機。通過溝通和協商,他們與店主達成協議。小組隊員在店內幫助銷售,最終獲得總銷售額的5%作為提成。截止到當日晚上七點,小組銷售額達到四千,其中組長劉洋一人銷售額就破兩千,最終獲得200元的收入。被問起這段經歷時,劉洋表示:「做銷售很累,一開始一件都賣不出去,後來學會了看人,能夠鎖定目標群體重點突破,效率就很不錯。」
圖為同學們銷售模型
苦:寒夜裡發傳單,端盤子五小時
葉樂欣小組和常昊男小組在第一天的挑戰中都選擇了去酒店當服務員。從晚上五點一直工作到十一點,小組隊員整整工作了六個小時。不能玩手機,不能開小差,同時還要時時刻刻注意滿足客人的各種需求。一場晚宴下來,隊員紛紛表示服務生的工作比自己原來設想的辛苦多了。黃寧青一組也是一直到晚上才找到一份發傳單的工作。深圳夜晚的溫度很低,再加上一天的奔波,隊員們都疲憊不堪,叫苦不迭。
辣:天橋上賣過唱,馬路邊擺過攤
在第二天的生存挑戰中,葉樂欣和黃寧青小組決定聯合,一邊賣唱一邊賣充電寶。一撥人馬在華強北市場租到了音響設備,在一處人流密集的過街天橋上開始賣唱。最初,隊員們都有些羞澀和緊張,但越來越多的人投來好奇的目光,隊員們也越放越開,大方展示才藝。同時,另一撥人馬也從市場上批發來了太陽能充電寶,在路邊進行售賣。雖然最終並沒有盈利,但隊員們都表示擁有參加這樣的活動是人生少有的體驗,都覺得是對自我的挑戰。「我從來沒有在這麼多人面前唱過歌,這次在深圳賣唱經歷突破了自我。」小組隊員陳政宇說道。
生存挑戰結束之時,獲利最多的一組總資金額度從初始的20元增至680元。短短兩天時間,不管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隊員們都表示收穫頗豐。生存挑戰組織者、清華大學團委創業指導中心老師在談起此次活動時表示:」清華大學正在努力構建六類課堂下全過程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同學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舉辦生存挑戰並不是鼓勵同學們兼職、做買賣,更重要的是收穫創業體驗,通過深入思考,用創新創業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社會進步。」
在網際網路浪潮和政府號召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然而,怎麼教和教什麼仍然是值得探索的重要問題。常規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講授形式進行,實踐性不足。學生無法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此次生存挑戰,是一次創業實踐融入傳統創業教育的嘗試,讓大學生能夠在課堂與創業間無縫切換。除了生存挑戰,同學們還自主聯繫了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和大疆科技等創業公司、孵化器,開展交流參訪。
此次活動主辦方為清華大學團委創業指導中心,參與人員均為清華大學啟創班學員。啟創計劃面向有創業熱情和意願的本科生與研究生,提供與創業創新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激發學員的創業熱情,培養學員的首創精神、團隊精神和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