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初中,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初一的時候成績還好,初二的時候卻下降得飛快。
這讓不少學生家長感到著急——不少教育專家們將此稱呼為「初二現象」,與此類似的概念,還有孩子小學時候的「三年級效應」。在這樣的兩個階段裡,孩子的學習表現常常出現一種兩極分化的情況,好的優秀的學生,與成績落後的學生,差距越來越大……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一個現象?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很多人覺得——孩子的成績是在初二「被拉開」的,實際上,這樣的現象早會在孩子初一的時候,就有所表現!
01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是在低年級
許多家長看到這裡可能會迷惑不解,為什麼這麼說呢?很多孩子在初一、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差距明明不大呀!
其實!正是這樣不大的差距,讓很多人忽略了:初一、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相比較而言,對孩子更重要的,是讓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並且不斷鞏固紮實自己的學習知識基礎,這就像建房子之前打地基的過程。
地基一開始就打歪了,前期的時候當然看起來不明顯;但是樓越建越高之後,問題就馬上會暴露出來了。這就是為什麼家長,不能一味地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原因。
02 那家長如何做,才能幫孩子避免初二現象
一、比起數學英語,要更多重視語文
初一的時候,孩子就開始面臨地理、歷史、政治,這樣多門新科目;其實這幾項科目有一個特點,就是以文字性內容為主——尤其是描述性文字,也就是說明文為主。
這暗示了我們的同學,其實想要保持學習成績優秀,在初中的時候,首先要把語文學好,理解閱讀能力要強,也是就要多讀書。但是,很多初中低年級,往往更重視的是數學、英語的成績,更是很少進行課外的閱讀,這就首先埋下了第一層隱患。
所以,其實在低年級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多閱讀、多學好語文。語文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初二現象」中的潛在被淘汰者。
二、良好的習慣態度,青春期之前要多管
另外,則還是學習習慣上的問題。在小學的時候,學習科目少,整體來說孩子學習的任務也不重;而進入初中之後,孩子需要學習的科目陡然增多,也自然容易出現對「不感興趣的學科」敷衍學習的情況。
因為大多數的時候,初中副科老師不會像主科老師那樣,追著你學習。
然後還有的情況就是,孩子初中可能離家更遠了,上學的時間更長,脫離父母管教、監督的時間也就更長了,孩子會不會利用這樣的碎片時間,避免疲勞學習,也是一個問題。
這些,如果家長在孩子初一的時候沒用注意,或許,正是影響到孩子成績的關鍵因素。按要求預習、定期複習,認真完成作業、訂正作業錯題,上課認真筆記……這樣的習慣養成了,孩子的初中成績多半不會太差。
而這樣的學習習慣差距,最後經過一個暑假被放大,初二現象也就應運而生了。
有家長常問: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家長都知道語文很重要,但語文如何複習和提分呢?試試這個方法
方法得當,孩子背單詞都能背出幸福感,快讓孩子試試這樣背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