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多大年齡出嫁?歷朝對女子出嫁年齡有規定嗎?

2020-12-18 牆外樹囈

古代女子一般多少歲出嫁?

秦朝以前的成婚年齡,在《禮記》中有敘述。據《禮記曲禮上》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看出,在秦朝及以前,男子到了20歲就是稱為到了「弱冠之年」,父母在兒子二十歲時,就在自家中廟裡為兒子舉行成人禮,把垂直頭髮盤成髮髻,帶上帽子,這就叫行冠禮,。另據《禮記內則》所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可以看出,古代女子「而笄」成年是在十五歲,而成婚年齡也應在二十歲結婚。

漢武帝劇照

據《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記載,漢代著名皇帝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從出嫁過程,到成為皇后,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古代皇親貴戚們都投皇帝所好,收養近親的一些漂亮女童,教授她們琴棋書畫,使她們能歌善舞,然後伺機獻給皇帝,討好皇帝。如果這些近親女子在宮中得寵,奉獻者就多了一份政治依靠,「恃寵而驕」。漢武帝時期的平陽公主就是這樣人物,她訓練了無數美少女。公元前139年春三月,漢武帝劉徹離京祭祀,順道看望了平陽公主,並在平陽侯家中歇息,平陽公主找準了機會,向漢武帝奉獻美女。宴會前平陽公主信心十足地讓一群美女與漢武帝相見,估摸著漢武帝能挑選一兩位,自己也就博得皇帝嘉獎,但漢武帝看後沒有一個中意,平陽公主氣得連聲呵斥眾美女退下。

衛子夫劇照

晚宴開始後,平陽公主按例叫來自己家的歌女為晚宴助興,漢武帝看著歌舞,突然心花怒放,拼命的誇獎著其中一位,平陽公主一看,原來皇帝看到了衛子夫。衛子夫出身低微,是在公元前150年才出生的,很小的時候就在山西臨汾平陽侯府上練習歌舞,並非是平陽公主計劃要奉獻給皇帝的少女,但陰差陽錯被皇帝看上了,於是十八歲的漢武帝與只有十一周歲的衛子夫有了夫妻之實,後被漢武帝納入宮中。帝王貴族率性而為,特別是女子,被迫早婚比比皆是。

漢代有一個官宦家庭,有三位歷史學家,父親班彪是歷史學家,哥哥班固與妹妹班昭是二十四史之一《漢書》的編者。作為女子的班昭,到底多少歲出嫁?據《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記載,「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如果古代都是虛歲表示,那麼班昭成為人妻時也就十三周歲。在這樣的世家裡,被逼著早婚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樣的家庭,也應該遵守當時的世俗,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受朝野上下的指責。

以上例子說明,漢代女子的出嫁年齡大約就是在十三歲左右。

到唐朝,婚嫁年齡越來越早。據歷史記載,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下詔規定,男子年齡二十、女子年齡十五以上必須婚嫁。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發布詔書,規定男年齡十五、女年齡十三歲以上,就須婚嫁。

金城公主劇照

據《新唐書》記載,公元707年,唐朝與吐蕃之間關係微妙,吐蕃統治者為邊境安全起見,想重續文成公主時期建立起來的「孫舅關係」,又請求和親,迎娶唐朝一位公主。當朝皇帝是唐中宗,公元707年急忙封宗親李守禮之女李奴奴為金城公主,準備答應吐蕃的和親請求。金城公主出生於公元698年,所以當時金城公主只有十歲,這個年齡恐怕還不知出嫁為何意吧,幸虧沒有立即和親。到公元710年,也就是金城公主十三歲時,吐蕃再次派遣和親使者來唐,請求正式和親。從小長在皇宮裡金城公主,此時已經懂得國家大義,自己也樂意為國效力遠嫁吐蕃。但在別人看來也還是年紀太小,就連唐中宗也感悲憫,金城公主出嫁時,唐中宗不僅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半途,還派左衛大將軍楊矩送到吐蕃。《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帳飲,引群臣及虜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噓欷,為赦始平縣,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改縣為金城,鄉曰鳳池,裡曰愴別。」

到宋朝,結婚的年齡依然很小。由於古代生活環境的原因,當時女子心智成熟應該比較早。中國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環境惡劣,加上戰爭頻繁,平均壽命很短,人口缺乏,朝廷財政軍費和兵員就嚴重短缺。宋朝就是這樣一個朝代,財政入不敷出、邊境戰事不斷,尤其需要考慮增加人口和人丁稅,但唐朝的婚嫁年齡規定小得不能再小了,宋朝只好沿用唐朝以來的規定了。所以宋代規定「凡男十五,女十三,並聽婚嫁」

雖然如此,但卻有晚婚者,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的李清照,生於公元1084年,當時李清照父親是禮部員外郎,趙明誠的父親是吏部侍郎,兩家都是朝廷高級官員,可謂門當戶對,自然不缺彩禮,也沒必要急著要結婚,所以成婚時間基本是成年之後。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配畫

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說「餘建中辛巳年,始歸趙氏」。也就是在宋微宗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李清早17周歲時,與已經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都城開封城成婚。男女雙方都達到《禮記》所說的男「弱冠」或女「及笄」的年齡。

元明清等朝代,朝廷雖然也是規定婚嫁年齡,但已經無法控制。由於一些家庭的極度貧困,付不起彩禮,沒辦法通過正常的明媒正娶、三禮六聘,只好收養女娃作童養媳,那婚嫁時間是無法確定的。

總之,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營養不足,生理成熟晚,小小年紀便要承擔重要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女性地位低,朝廷、家庭都把婦女當作純粹的生育工具,因此古代女子很小就被迫出嫁。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接受三個月的突擊訓練,她們要學什麼?
    1.古代女子早嫁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出嫁非常早,甚至有時律制規定女子多少歲之前必須嫁出去,否則懲罰家人,或者加重稅賦等等,尤其是在戰爭年代,國家急缺人手的時候,年齡一度突破下線。再看很多古裝電視劇和小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女子十二三歲的時候,家人就開始為她張羅著找夫家,如果過了十六七歲的年紀出嫁,甚至會被人說是嫁不出去,是古代的「大齡剩女」。2.男女教育不同古代男女之間接受的教育自然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循序漸進的。
  •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時間:2018-11-02 19:58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想讓自己的新婚祝福顯得獨特?不如試試用古詩詞!文章為大家準備了形容女子出嫁和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 古代女子各年齡稱謂,花信、豆蔻、桃李好美啊
    15歲稱作「及笄之年」,漢語成語,拼音是jí jī zhī nián,意思是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得,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古代漢族女子滿15歲結髮,行笄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禮記·內則》「女子版……十有五年而笄」。
  • 古代女子出嫁,需要準備哪些嫁妝?都有哪些寓意和用途?
    引言現代社會,女子出嫁有很多講究,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其實在古代社會,女子出嫁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今天筆者就結合女子出嫁的嫁妝來說一下。拔步床作為出嫁必備品,這算是豐厚嫁妝之中的代表。拔步床誕生於明代後期,有兩種類型的。從外觀來講,這個東西像一個移動的小房間,很多女子把他當成最愛的嫁妝。在明代,有很多大家族會找一些匠人在拔步床上刻一些特殊花紋,以彰顯自己家族的實力。
  • 古人的結婚年齡一般是多少歲?歷朝歷代對適婚年齡有什麼規定?
    ,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上限沒有規定在古代的適婚年齡是多大呢?所以周朝的結婚年齡女性較早,男性適婚年齡和現代催婚年齡差不多,當然這只是周朝官方倡導的結婚年齡,也就是一個參考值,不是強制規定在適婚年齡方面,也有強制規定的時期,比如越王勾踐曾規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 古代女孩結婚時的「十裡紅妝」是什麼,出嫁都有哪些婚俗?
    古代女孩結婚時的「十裡紅妝」是什麼,出嫁都有哪些婚俗?十裡紅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古老的傳統民俗,通常指的是女兒出嫁時的場面。通常會用「良田千畝,十裡紅妝」來形容富貴人家女子出嫁時嫁妝的豐厚。古代女孩出嫁的婚俗:時間「婚姻」二字在古代也被寫成「昏因」,意思是說:男子在黃昏時迎接新娘,女子因男子而來,所以男家去女家迎親時,通常都是在夜間。
  • 古代不同年齡的女子,是怎麼稱呼的呢?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看到各種大女主劇情的電視劇在熒幕上出沒,其中古代居多,然後大多有著各種古代的稱呼,讓我很是好奇,都說中國古代是重女輕男的,這是真實的。那麼在古代我國對於女子的稱謂有哪些呢?從年齡段上來說?對此,我在網上進行了一番搜集,看看這古代的稱謂到底有啥特色可言。 接下來我一一列出。
  • 古代沒有出嫁的女子叫作「黃花閨女」,黃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個稱呼大家都很熟悉,便是我們常說的"黃花大閨女"。沒有結婚的女子才能得此"雅號"。很多朋友肯定會感到疑惑:為何女子要被稱為黃花呢?難道黃花不應該值得是遲暮之年的老婦人嗎?"黃花閨女"的起源。在古代,黃花代指菊花,形同品格高潔,也可以形容女子。但"黃花閨女"這一稱呼,據說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宋朝的宋武帝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兒,也就是壽陽公主。有天她在皇宮內獨自玩耍,身心略感疲憊,便躺在大殿的屋簷下閉目養神。
  • 古代女子出嫁,都需要準備些什麼東西?這一件難以啟齒
    古代女子出嫁,都需要準備些什麼東西?這一件難以啟齒文|涼梁夜色 嫁娶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事情,雖然有的人也會選擇不嫁不娶,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想要找到一個終身伴侶,想要婚姻那一紙契約。女人找到了對的人之後,便是出嫁,出嫁的場面舉辦的越是隆重,代表越被重視。那麼,古代女子出嫁一般需要準備什麼呢?有什麼物品是特殊的?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每個時期的史人記錄著他們那個時期所發生的事情。在歷史發展中,因為每個時期的皇帝、地理位置、生活環境等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也是不同的,因此也使得每個時期的婚嫁習慣有所不同。
  •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麼被稱為「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粉花?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麼被稱為「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粉花?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
  • 古代女子出嫁必備的物品,一件要在人前炫耀,另一件卻羞於啟齒
    不管在現代還是古代,女子出嫁都是頭等大事,在當今社會中如果想要結婚,男方必須要有車有房有存款,當然彩禮也是不能少的,一般女方在出嫁當天也會帶有陪嫁物品,當然在古代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在古代的時候結婚比較簡單,流程分別是,男方請媒人提親、雙方家長見面達成一致意見交換生辰、男方把聘禮給了女方
  • 《詩經》經典篇目:女子出嫁的美好祝願,這句最經典,你知道嗎?
    這位姑娘要出嫁了,希望你啊和和睦睦地嫁到夫家;希望你啊早生貴子;也希望你啊照顧好丈夫與公婆,一家人和和氣氣的。初為人妻,往後的日子永遠幸福。三句都沒有離開桃花,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桃花在古代除了是民間闢邪之物,除此之外還常常用來形容女子容顏的美麗。
  • 《詩經·鵲巢》沒想到,「鳩佔鵲巢」最開始是女子出嫁的意思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詩以鳩佔鵲巢起興,比喻女子出嫁住進夫家。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鳩佔鵲巢是這兩種鳥的天性,就像女子出嫁,住進夫家,也是人的天性一樣。而且古人認為鳩鳥性慈而多子,象徵女性繁育後代。「之子于歸」即女子出嫁的意思,《公羊傳》說「婦人謂嫁曰歸」,因為女人出生時以父母為家,出嫁後就以夫君為家,所以出嫁就等於是回家。
  • 早婚制度:中國不同朝代的結婚年齡
    周朝時期,不同的文獻對於結婚的年齡記載也各不相同,根據《周禮》中的記載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因此我國有許多的學者也都認為周朝的結婚年齡就是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這也就形成了一種「周代晚婚說」。
  • 知否:女子出嫁時為啥要拿團扇擋住臉?原來古人如此浪漫!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一部以古代大家庭為題材的宅鬥劇,這部劇很多地方雖然是架空的,歷史上並無此人,但劇中很多地方都有歷史文化的影子,劇中主要借鑑的是歷史上的北宋末年的一種社會環境,從皇帝到朝廷官員,再到普通百姓家,很多地方都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和當時的社會習俗來體現的。
  • 《摽有梅》女子求嫁心切,這是為何?
    《詩經》中《摽有梅》一詩,給我們介紹了逾齡未嫁女子盼望出嫁的心情。其實,古代女子在情感表達這一方面一般都是很含蓄的,可是這首詩卻是直喇蝲地表達求嫁心切的感受,讓人我們對西周的婚嫁禮俗大為好奇。摽有梅,其實七兮。
  • 耄耋之年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介紹
    年齡的叫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耄耋之年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耄耋之年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年齡的介紹都有哪些吧。
  • 為何古代女子在出嫁之日,都必須要坐大花轎呢,原因在這裡
    這段路程,婚嫁的時候是不允許用馬車來代替人的,我們一般都是用四人或者八人抬轎子,這個人數就要看你嫁的婆家有沒有錢了,有錢人家娶媳婦派去抬花轎的人一定是越多越好的,而一般家庭的則是有就行了。我們現代結婚,來迎接新娘的都是換成小轎車了,不像以前的是用人來抬的,很多人就會疑惑,明明古代的時候是有馬車的,為何不用馬車來拉呢,據小編理解的是,古代的路不是很平坦。
  •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你知道多少
    你知道古代的年齡稱謂都叫什麼嗎?今天,si妹收集了古人年齡稱謂大全,古人談個年齡,都有這麼多講究!幼年初度小兒初生之時。《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也代稱生日。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 白俄羅斯女子顏值高,女性卻為出嫁發愁,只因當地的這項規定!
    全球共計擁有195個主權國家,每個國家,均有其獨特風土人情及民俗文化,可以說說是各有千秋。然而,東歐國家向來以女性顏值高而著稱,由於地理位置較近,因此他們的風俗習慣十分相似。眾多東歐國家中,白俄羅斯堪稱另類,當地美女顏值十分高,每年均吸引大量外國遊客,前往此地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