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球迷們都知道,「巫師」貝隆在加盟曼聯後高開低走,開始大家以為這位中場大師能在老特拉福德闖出一片天地,「高光」了幾場之後,他在弗格森體系中似乎找不到方向,未能延續自己的神勇表現。北京時間8月10日凌晨,在弗格森2020年上架的全新自傳中,老爺子承認曼聯戰術不適合技術型中前衛,無論是他執教的時期還是現在索爾斯克亞,這樣的「傳統」從來沒有變過,貝隆就是代表。後者頂著近3000萬英鎊的身價加盟紅魔,但是他的表現令人失望。在代表曼聯出場的82場比賽中,貝隆總共打進了11個進球,在老爵爺看來是這類技術型8號位球員,與曼聯體系格格不入造成的。
相信弗格森的戰術觀點,會引來不少老球迷的贊同或者是其他意見,紅魔的代表陣型是什麼?顯然就是4-4-2,這是弗格森在99年三冠王時期,為夢劇場奠定的戰術基礎,二十多年來變化不大。雖然在貝隆效力於老特拉福德期間,老爵爺還在使用菱形中場,貝克漢姆等人還在。然而當時歐陸踢法已經進步了,更接近短傳配合的足球理念,靠傳球節奏和跑位去創造狹小的進攻機會,這種傳球方式實際上在德國世界盃上最為常見。弗格森漸漸也捕捉到這種進步的方向,所以他引進了在傳導配合方面很有特點的貝隆,開始嘗試這種現代化踢法。
然而此類短傳配合,在兩翼齊飛或者是平行中場的狀況下,能合理運用嗎?筆者(老同事說事)一直認為很難結合,但這種踢法更多要求的是球隊整體腳下技術的進步,而不是一個貝隆或者此後加盟的香川能改變的東西。所以說老爺子當年引進貝隆是技術進步的想法,在實際行動中很難實現。尤其是紅魔是多線作戰的球隊,戰績上的壓力讓弗格森也不敢對球隊的技術慣性大動幹戈,這都是爵爺後來在自傳以及紀錄片中承認的無奈。最終這高價引進的中前衛,在老特拉福德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後,只能去了斯坦福橋。
然而在穆裡尼奧執教之前的切爾西,也沒有技術型中前衛的生存空間,所以在英超鬱郁不得志幾年後,貝隆轉會到更為注重中場靈活性的國際米蘭,才算有又一次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其實這其中涉及到的問題就是——貝隆的位置覆蓋面很大,他能踢前腰和後腰,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中場自由人。不過這位阿根廷球星最準確的定位,並不是這兩個位置,而是處於前腰與後腰中間的8號位,就是中前衛。只不過在貝隆踢球的時代,普遍對8號位的概念不明確,德國隊前隊長巴拉克也是這個位置的高手,卻總是被那個階段的拜仁主帥糾結「到底是前腰還是後腰」。
所以不少球迷「馬後炮」提出,如果當年弗格森能把眼光放遠一些,野心更大一點(高層敢投入更多鈔票),「砸下」菲戈來曼聯踢4-4-2中的影鋒實際上更加合適。尤其是當齊達內來到了皇馬後,實際上菲戈在銀河戰艦被迫踢自己不熟悉的邊前衛,反而限制了超級球星的發揮。在弗格森體系中,兩翼就是很傳統並且要保持中前衛平行的戰術要求,更多的是提供縱深和硬性的突破能力。顯然菲戈比貝隆更加適合當時的老爵爺陣型,而歐陸現代戰術的同位置球員有更多的機會從狹小空間中拿球組織進攻,或者是遊弋到中路,這樣能讓4-4-2快速變成4-2-3-1。
值得一提的是,弗格森在自傳中承認的,不是「貝隆這種技術型中前衛不適合自己的體系」,而是他不適合曼聯戰術!這就說明了在老爺子退休之後,紅魔的整體戰術規格,還是不適用於技術型8號位球員。香川也是一位技術型的前場自由人,當然他的身體可能存在劣勢,在多特可以踢邊路,然而在曼聯踢邊前衛就很吃力。個人認為4-2-3-1或者是4-4-2隻是個陣型概念,關鍵還是整體的戰術布局以及傳球路線。這是範加爾與穆裡尼奧兩大頑固教練,都無法改變的「弗格森烙印」。所以貝隆這位典型例子,可以折射出紅魔很多戰術提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