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穿越真的存在,今天的人到了古代,有什麼東西是今天的中國人熟知的,但是外國人陌生的東西呢?毫無疑問:酒旗就是其中一個小物件。
一、酒旗的材料
酒旗一般是以布、絲綢縫製而成,色彩多種多樣。酒旗的顏色一般是與環境和諧統一,比如紅旗,白居易有云:「醉客請君開眼望,綠楊風下有紅旗。」很明顯,白居易看見的是紅旗,紅旗綠楊形成鮮明的色彩差,讓路人矚目。有翠旗,《汾酒麴》有雲「處處街頭皆翠旗」,汾酒和普通酒最大的區別在於品牌旗下有一類叫做「竹葉青」的汾酒,翡翠碧綠,既好喝又養人,翠色也稱為汾酒的一種知名顏色。也有青色白色,是顏色最多的酒旗,楊萬裡有云:「飢望炊煙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簾。」楊萬裡行走的時候日落西頭,飢腸轆轆,當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酒旗,因為酒家到了。補充一點,飢餓人不宜暴飲,不宜暴食,唯宜輕飲濁酒。所以青色的酒旗對於楊萬裡有莫大的吸引了。當然了,除了上述顏色,現代人能看到的最多樣式的酒旗,是黃底紅邊,俗稱杏黃旗的酒旗。
除了這種正規酒旗,也有不正規的,比如以稻草杆製作的「草稕」。康進之「曲律桿頭懸草稕,……不比尋常買酒家。」在古代,插草一般都是賣東西的意思。比如《水滸傳》楊志賣刀就有這個情節:楊志一上午站在那裡,別人不知道他幹什麼,有人就告訴楊志,賣刀就在刀上插根草,要不然人們以為楊志在等保鏢生意。同樣的,插著草的地方就是賣酒的。
二、酒旗的名字
酒旗的名字很多,讀詩的時候很有用:酒帘、杏簾、酒幔、幌子;也有用顏色稱呼的,如青旗、素簾、翠簾、彩幟;也有用途來稱呼,如酒標、酒招、簾招、望子等等。
三、酒旗懸掛的時間
一般來說,懸旗代表酒家營業,落旗意味酒家暫停營業。在中國古代,一般來說是白天營業,比如「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但也有夜裡營業的,比如劉禹錫「日晚出簾招客飲。」在古代特別是在商業發達的大城市,買酒時間可能不定,比如《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世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中秋節前一直從中午12點喝到下午3點,這酒店生意也是好得不得了。
四、酒旗的作用
酒旗的作用其實只有一個:廣告。
最早的酒旗記載是在春秋戰國時代,《韓非子》記載:「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緊,為酒甚美,懸幟甚高。」這基本上就把古代酒店的特徵說明,雖然最後一句是酒旗廣告,但是前面是自家品質:價格合理,服務周到,質量保證,酒旗就是品質代言人。
因此知道酒旗上的內容,第一是圖,以酒壺、酒罈為酒旗標誌;第二是字,「酒」字最為突出,也有幾個字,比如「玉露春」,這就是酒名。當然還有更複雜的,大旗上面還掛著幾個燈籠,頗有架勢,今天的酒店招牌就是據此發展出來的。
酒旗作為廣告,到後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上面的文化痕跡越來越明顯。比如有記載,金代的酒旗上面寫著「野火攢地出,村酒透瓶香。」據說同時代宋朝的酒旗就比較簡單了,「三碗不過崗」,出自《水滸傳》的景陽岡。到了清朝則有記載「開壇香十裡,就是神仙也要醉」。吹得是越來越玄乎,寫得卻是越來越白話,也越來越接地氣。
寒言冰語
作為世界知名的酒發源地和消費大國,中國的酒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承還是有一些文化遺存的,最典型的就是酒旗。酒旗是中國最原始也是維持時間最長久的廣告形式之一,一直到今天,體現了中國酒文化在商品經濟時代發展非常發達。
酒家的個人品牌從戰國一開始就體現在酒旗上,它不僅是酒家營業的標誌、酒家的廣告,也展示著社會歷史的風情。隨著時代發展,到了明清,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將文化感情寄托在酒旗上,最著名的題詞莫過於「醉裡乾坤大,壺裡日月長」。在清朝,會有酒家專門請文人在酒旗上寫一些誇酒的文字,叫做「布牌」。然後有人將布牌舉著,前面有鼓樂、雜技、歌姬領路,布牌後面跟著很多壇美酒,以示誠信。後面則跟著八仙道人、諸行社隊,各種俊男美女跟著送糕點水果,也有送酒品嘗。一路浩浩蕩蕩沿途穿街過市,車水馬龍,異常壯觀。用今天的眼光看,這是一場集廣告、名模、樂曲、表演於一體的大型現場秀,比起今天的「101選秀」絕不承讓。
到今天,酒旗的最大變化變成了牌匾,特別是以香港的花燈牌匾在世界上影響力最深,那種縱向的五彩花燈牌匾是酒旗在世界展現的形態。那些酒旗已經是五彩斑斕,霓虹豔影,炫人耳目,在世界影響很大。比如大名鼎鼎的「賽博朋克」類型的電影、遊戲中,這種酒旗牌匾雨夜下最典型的因素。
當回到家鄉,看著一條條仿古街原本冷清的牌面因為一面面迎風招展的翠綠酒旗而重新變得人往如織,走到近前看著鬥大一個字「酒」,心中暢然!要什麼穿越,就在此地痛飲三百杯,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古代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