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三為丘念臺先生
六、丘念臺(1894-1967)
在1931年918事變發生後,丘念臺先生因為支援山海關外的將士抗日,曾經有段期間,因積極從事抗日工作,以廣州、上海、天津、北平為其活動基地,以致引起日本使館注意,將其列為「抗日激烈份子」,追蹤監視,時加威脅,但念臺不為己甚,並向廣州駐軍總司令陳濟棠、公安局長何犖提出清除廣東各地日諜計畫,以及反間工作。1934年8月念臺暫離諜報工作,離穗赴滬,不意受人栽誣,乃遭中央通緝,為避免受到特務的追捕,渠遂隱居蕉嶺故鄉,直至1935年3月,時任廣州中山大學校長鄒魯聘任丘念臺為中山大學教授和秘書,甫逃過一劫。
民國1936年12月,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促成了第二次的國共合作,也激化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焦慮,1937年7月之蘆溝橋事變發生,中國方面展開全面抗戰,九、十月間,中山大學開始疏遷,念臺以教授身份,訪問駐防潮汕軍部各級將領,鼓勵抗日。1938年底南京陷落後,丘念臺透過宗兄丘哲先生的安排,於1938年2月間,不辭險阻,跋涉大後方,先後赴西北,西南等地考察訪問組訓工作,後經海防、香港返抵廣州,歷時九月餘,所獲資料心得皆隨手錄存。其間艱苦備嘗,沿途告貸,但對西北、西南為後方抗戰基地,有持久必勝之信心及準備,並以此信念轉告所接觸之民眾,鼓勵協助政府抗戰到底。
1938年10月,廣州棄守,時任第四路軍(後改稱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餘漢謀,以塗思宗將軍舊部之名義,預定成立一預備師以因應東江抗戰敵事宜,爭取軍政部提供相關經費以丘念臺與延安一同回來的幹部,來負責組訓惠、潮、梅二十五縣民眾,並成立「東區服務隊」,號召海外華僑與青年參加訓練和提供服務,作為協助抗戰基幹。在當時國共合作的氛圍下,東區服務隊獲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聘為司令部少將參議,並擴大工作計畫,於1939年秋,率隊駐紮廣州外圍羅浮山南麓,從事禦日、防共、安政、教民等工作,先後達六年之久,此外並推動每保辦一戰時小學計畫,以惠州以東的橫壢為中,推展至惠陽、博羅、紫金、河源等縣區,先後成立45間小學。
東區服務隊隊員深入各鄉村,宣講抗日救亡、保家衛國的道理;召集各種座談會,號召民眾組織起來抵抗日寇的侵略,通過多種形式組織發動民眾進行抗日活動。圖為東區服務隊成員合影。
後來,「東區服務隊」的成員來臺灣的有:鍾浩東、蔣碧玉(蔣渭水之女)、蕭道應、黃素貞(汐止人,蕭妻)、李南鋒(屏東人,鍾浩東表弟)、黎明華、丘繼英(後任苗慄區長)、徐森源(後至基隆中學任教)等人,成為臺灣戰後復原和重建工作的要角,但也因這樣背景之下的合作,使得他們這些人在日後遭受白色恐怖。
1943年(民國32年),開羅會議要求臺灣歸還中國,國民政府中央作接收準備,在福建漳州成立中國國民黨臺灣直屬黨部,以及臺灣調查委員會,念臺奉派為執行委員和調查委員,奔走閩粵,策進復臺工作。次年二月,結束東區服務隊事務,專任臺灣黨務,將原有隊員加入黨部工作,仍以惠陽、博羅為根據地,訂定工作計畫,成立粵東工作團,自任團長,指派人員深入港、穗、汕聯繫當地臺人,滲入臺灣及沿海戰區工作。
1945年(民國34年)二月,閩贛粵邊區駐防總司令香翰屏以念臺在廣州、香港等地主持滲透聯繫工作,極為成功,乃介紹其與美國十四航空隊合作,進行招募登陸臺灣之嚮導人員,念臺特挑選幹練臺籍青年16人在梅縣集訓待命,拒受美軍酬金。是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念臺時在福建永安,聞訊急返廣州並寓居塗思宗將軍於法政路6號之宅邸中,從事安撫臺胞及處理黨務等相關工作,特別是當時的臺灣人民,在軍國主義體制的動員下,因而被視為日本侵略者的幫兇;於是,戰後的臺灣同胞,在各地分別受到不同形式的侮辱和報復,以及流落在外,生活艱苦。丘念臺於是和林獻堂、楊肇嘉等,共商解決當前人民之苦。
1945年10月25日於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受任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陳儀長官,正式上任視事,從此,中國國民黨臺灣直屬黨部改為臺灣省黨部,丘念臺仍任執行委員。然而,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管理體制和人事安排上,幾乎是一切承襲日本時代的總督集權制度,以及行政要員幾乎皆是和臺灣淵源不深的陳儀班底。早在成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之初,粵籍黨國大老鄒魯與陳濟棠就曾對於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的人事布署,上書蔣總統,懇切地提供他們的想法,並推薦由丘念臺擔任行政工作,蔣公將這封信的處理方式,竟然解讀為丘念臺透過這兩位大老求官,所以權謀地將這個信函交給陳儀自行處理。或許,這成為日後二二八事變發生時,陳儀和他的親信因治臺無能而引發的民怨上,只好欺上瞞下地將此事說成是臺灣人民的叛國事件,然後以詐騙的方式,採取誅殺異己(政敵)和殺人滅口(新聞界)的策略,並上演國軍增援武力平亂戲碼,以轉移民意訴求的焦點和製造恐怖的氣氛。
蕉嶺,山上很多芭蕉樹。
丘念臺先生對此,恐怕完全不知情。甚至,當事變發生後,白崇禧部長赴臺宣慰時,請丘念臺先生一起返臺宣慰臺胞,陳儀竟請丘念臺上書中央,讓陳儀能繼續主持臺政,幸好丘念臺以監察委員身分不適合為由婉拒了此一詭計,同時,丘念臺仍然一秉初衷,繼續為臺灣人民的權益奔走,包括組成光復致敬團,請中央落實將以漢奸罪名逮捕的臺灣同胞釋放,如音樂家江文也等,以及為諸多臺灣仕紳作保,包括蔣渭川等臺籍仕紳,以及替企業家林挺生解除其經營危機等,不僅如此,他為了化解臺灣人民與中央政府的誤會,願意做為兩者的溝通管道,懇辭受邀擔任政務委員的入閣機會,以成就國家民族的團結與和諧。這樣的無私無我的犧牲精神,永遠令我們每個後人感佩。
七、曾璧中(弘慈)—
曾壁中先生1912年生,本縣新鋪鎮人,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任廈門大學學生會會長,素孚眾望。畢業後,初任教於廣東省東山中學、興寧第一中學等校,1939年,廣州淪陷後,以吳其偉及塗思宗為首者之粵籍將領,為紀念鄉賢丘逢甲先生,故於白馬鄉成立倉海職業學校,聘為該校教導主任,蕉嶺中學訓育主任、蕉嶺中學校長、興寧第二中學校長,嗣後,曾隨塗思宗將軍擔任軍政部桂林辦事處之副官室主任,襄贊戎機,負責調度長江以南各戰區之國軍物資,運籌帷幄支援前線將士之補給任務。
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處長,同時兼任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夏濤聲,邀請其學生曾璧中來臺擔任宣傳委員會之政令宣導組組長,又由省行政幹部訓練團聘任為教官,所以每日皆勤勤懇懇工作和絕少參加社交活動。
塗思宗將軍(左四)在延安
曾璧中與丘念臺等皆為塗思宗將軍的部屬,所以在1947年2月27日晚間,與廣東之舊識友人,包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中等教育科科長曾德培、臺灣省立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臺灣省立成功中學校長梁惠溥(之後擔任建中校長)在臺北市太平町用餐,路過天馬茶房,見路人圍攏與警員爭執。次日,上午上班,始日前日發生臺灣省專賣局查緝員執法不當,在執法過程中與民眾發生衝突,民眾騷動。下午,民眾前赴長官公署請願,遭衛兵槍擊,秩序大亂,於是因此警民衝突的導火線,引爆當時臺灣同胞對於國府統治和陳儀施政舉措的不滿,透過廣播電臺的報導,星火燎原地引起全臺各地出現騷亂的「二二八事變」。
民初,時髦的客家青年都喜歡揸碌棍。
在這次事變中,甫來臺灣不久且任職於陳儀親信夏濤聲所屬之宣傳委員會的官員,竟然捲入這場事變中。民37年3月9日,國民革命軍整編第21師劉雨卿部自基隆登陸,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儀宣布全省戒嚴並展開清鄉,曾璧中竟莫名其妙地名列領導暴動之奸偽首要名單,駐臺憲兵第四團駐臺特別高等刑事組奉命逮捕。當月11日下午,憲兵團特高組7人銜命至東門町曾璧中家,偽稱宣傳委員會傳曾前往,曾璧中不識來人,感覺有異,託稱曾璧中本人不在,自家後門出逃,隨即躲入基隆要塞司令部,甫逃過一劫。
其餘名列奸偽首要名單的人士,皆無一倖免。曾璧中只是一介外地文人,其交遊對象單純且未與人結怨,本地仕紳僅跟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相談甚歡,常有私人餐敘外,渠竟被扣上「領導暴動之奸偽份子」之罪名;且其老長官塗思宗曾任漳汀師管區司令兼龍巖團管部司令,當時係由陳儀主政福建省政;此外,夏濤聲夫妻與曾璧中交情甚篤,甚至還在事變後到處去找曾璧中,照理說陳儀沒有理由要將長官公署員工視為「領導暴動」之首惡,欲去之而後快;甚至連事平之後,所有在位的朋友們,都勸他息事寧人,能平安就好,這更令他疑惑,讓他越想越不安,之後遂不再返臺。
事後多年,他與故友阮朝日的女兒-阮美姝女士連絡上了,他和阮女士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和他之所以會列入此一死亡名單,討論了許久,仍無法找出確切的原因,這成為他與阮女士一生的遺憾。
八、張其中將軍(1908~ 1989)
蕉嶺縣三圳人,生於民前4年4月12日,梅縣樂育中學時期,受新思潮激盪,憤乎軍閥割據橫行,1925年中學畢業後,遂投身軍旅,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炮科、畢業後曾入陸大參謀班第六期,中央訓練團第二期,革命實踐研究院第七期,陸參大五期,三軍聯大第五期,戰地政務第五期等軍事素養進修課程,參加了北伐戰爭、對日抗戰及剿匪戡亂戰役等重大戰陣,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尤於北伐及抗日戰役中,負傷頭足兩部,卓著戰功,疊蒙勛奬,積功升至軍長。將軍所歷戰鬪,犯霜露冒鋒鏑,蹈於死地者,不知凡幾,對於國家社稷功不可沒。
在戡亂戰爭時,張將軍在華北及華中戰場,陳毅軍之各種凌厲攻勢,以達十餘萬兵力,日夜用人海戰術,洶湧衝殺,將軍則竭盡全力,力往狂瀾,以寡擊眾,挫敵銳勢。1949年神州板蕩,整編後的部隊歸薛嶽上將指揮,力阻共軍進犯,至奉命撤退來臺灣復興基地,重整革命力量,縮編為獨立第64師,隨又撥歸併陸軍第75軍,充實戰力。來臺後,將軍轉任臺南師管區司令,歷經四年,負責建立動員制度,督訓南區儲訓補充兵員,六個團基地教育訓練,經訓十萬眾後備精銳,充實國家戰力。1956年調三軍聯合大學深造,為陸軍總部作戰計劃委員,1967年限齡退役,。
八路軍前方情報處第四軍分區情報處長李新農(左)與國民黨師長陳孝強在平順合影留念。
九、陳孝強將軍(1902-1955)
陳將軍名義貴,學名孝強,民國紀元前七年九月三日出生於本邑金豐鄉福嶺村故居,早年就讀梅縣梅州中學,後考進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砲科,抗日勝利後,結業於南京中央警官學校警政高等研究班三期,臺灣陽明山革命實踐院七期,圓山軍官訓練團高級班二期。
自黃埔軍校畢業後,即服役軍中,自基層排長幹起,積功陞陸軍第一師砲兵營中校營長,以及陸軍預備第八師少將師長等職。抗日期間,陳將軍於民國28年奉命率部駐守太行山,曾數度與日軍作戰,有勇有謀,深獲長官嘉許。至30年11月夏季,日軍欲掃蕩太行山區國軍部隊,曾出動五個師團兵力,部隊在前有日軍之追擊,後有共軍之制肘,兩面夾擊下,將軍重傷被俘,曾秘密聯絡中央,奉指示參與地下工作,遂忍辱負重地出任偽軍官職,任務所在,中央政府了於心。
1945年抗戰勝利後,該師被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為廣東先遣軍第一師,仍任師長。民國1945年秋,日軍投降,抗戰勝利,陳將軍奉命飛往重慶,謁見總統,獲慰勉有加。中央還都南京,陳將軍奉派為「中央警官學校軍官轉警班」少將總隊長。民37年冬,奉命來臺成立「臺灣省保安警察總隊」,在建立保安警察體系時,不僅從家鄉招募廣東客家的隊員外,也安插了許多無職軍人擔任保警,以「愛國家、愛百姓、不怕死、不貪財」之口號勉勵部屬,嚴格訓練,在時局動盪的遷臺初期,保警總隊維護沿海港口、鐵路等交通設施之保衛任務,功在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