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中文片名被譯為《生命的漣漪》、
《漣漪效應》或《因果循環》,無論取哪個名字,傳遞的都是相同的含義,即命運的交織與輻射。就像片中那個悲劇,即便過了很多年,仍在影響著很多人,有如漣漪或是圓環,循環反覆,無休無止。
來自塞爾維亞的
斯爾登·葛魯伯維奇是當代重要的中生代導演,他的作品立足塞爾維亞本土,尤其喜歡關注社會問題。而對昔日的南斯拉夫人民來說,最大的社會問題莫過於那場改變了很多人一生的戰爭。
早在2001年,他就曾執導《Absolute Hundred》,講述戰爭對一個天才射擊運動員的摧殘。十多年後,新片《漣漪效應》同樣是一部關於那場戰爭的電影。相比前作,本片的態度溫和了很多,也傳遞了導演很多新的感悟,對戰爭,以及那場經歷過戰爭的人。
從時間上,影片大體分為兩部分:90年代戰爭期間與當代和平時期。其中,戰爭期間發生的故事僅是個引子,它是一切事件的緣起,而故事的重心則更多放在現在。那是戰爭期間的一場意外,它讓多個家庭的命運軌跡匯到一起,並隨之改變。
許多年後,這命運又讓當事人及其家人再次相遇,引出一段段新的故事,關於救贖或是諒解,如生命的漣漪,蕩出新的波紋。
時間以過去和現在為界,敘事則是多線散開。這好像一張輻射圖,過去的那場悲劇是一個原點,由之發散開來,輻射出多條故事線,對應著這個多線敘事結構。
當年,年輕人為搭救被幾名士兵欺凌的穆斯林店主,被意外打死,變成受害者。如今,受害者的父親遇到施暴者的兒子;受害者的好友成為另一名施暴者的主治醫師;而被救的穆斯林則成為受害者愛人的保護者。三組因果交結的人物,三個人性糾纏的故事,這其中有報恩,有救贖,更有最終的諒解。
影片的高明之處在於,導演並沒有想去控訴或是譴責某個人。當你站在更高的角度才會發現,其實所有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只不過有些人被戰爭放大了本身的惡。與此同時,當年的那個受害者則成為惡的反面,他是善的化身,更代表著希望。他的死,改變了很多人,更拯救了很多人。所以,影片的重心並不是復仇,而是救贖與諒解。
這樣的故事能讓你在那絕望的悲劇中看到希望,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尤其是那個穆斯林的段落,多年之後,他仍以生命保護著恩人的愛人,這是他表達謝意的方式,更是影片傳遞希望的方式。
波赫戰爭是所有曾經的南斯拉夫人心中的痛。《漣漪效應》中的悲劇,也僅是當年萬千悲劇中的一個。在那段時間,曾有太多這樣痛苦的故事每日上演。
從大導演
丹尼斯·塔諾維奇到亞斯米拉·茲巴尼克等等,很多導演都曾以影像的方式講述過那個時代,以及那場戰爭。在這些故事裡,有些是苦澀的,有些是戲謔的,有些則是荒誕不經的。唯獨《漣漪效應》是充滿希望的,它試圖讓人們學會諒解,去告別那段痛苦的日子,嘗試開始新的生活。
文/桃桃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