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四川|一趟車一輩子,綠皮「小火車」上的「阿呷車長」

2021-01-19 新華網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光於、李力可

  成昆鐵路沿線上,有許多鐵道兵墓園。50年來,他們注視著鐵路和列車,阿西阿呷也在列車上注視著他們。「我常常在想,只有把列車值乘好,才對得起他們拼過的命」

  ▲在「小慢車」上,阿西阿呷給孩子們輔導作業,鼓勵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踏上成才的希望之路。龔萱攝

  傍晚的普雄火車站,從南駛來的5634次列車進站後,站臺迎來一陣喧囂。

  當蹬著高跟鞋的女孩挽著男友胳膊踩著輕快的步子離去,當盤著粗黑髮辮的彝族大娘坐在行李上燃盡菸斗中最後一撮菸絲,當站臺邊的小餐館後廚飄出蒜苗炒回鍋肉的香氣,小小的車站漸漸歸於寂靜。

  50年前,在30萬築路大軍的卓絕努力下,連接川滇兩省的鋼鐵大動脈——成昆鐵路通車。在四川境內,它穿越茫茫大涼山,將曾經閉塞的土地與外界連通,沿線誕生了許多「火車拉來的城鎮」。

  普雄便是其中之一。因為鐵路,它比所在的越西縣更有名氣。

  45歲的列車長阿西阿呷有著彝家女子的清秀臉龐,聲音中氣十足,身材微微發福。過去24年,她每周都要在這個小站與攀枝花間往返兩次,她值乘的5633/5634次列車,幾乎是她的整個世界。 成昆線邊的彝家女

  普雄站每天會通過30多對列車,阿西阿呷能通過不同的鳴笛聲,分辨出進站的是貨車還是客車,是特快還是普快……這樣的本領,在她很小的時候便有了。

  1971年,阿呷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成昆線上的白石巖站,車站便成了他們的家。

  小鎮地處偏遠山區,火車是當時唯一的公共運輸工具。父母無論是走親戚,還是買米、買油,都要坐火車。

  阿呷記得,生活在車站邊的人們,每當聽到汽笛聲,無論乘車與否,都會停下手中的事,去月臺上看一眼。那時候的她,並不知道,無盡延伸的黑色鐵軌,將帶給她與同齡的大涼山女孩截然不同的命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涼山很少有女童上學。但因為鐵路,阿呷一家的觀念走到了前面。

  小時候,阿呷每天清晨都要坐上綠皮火車,到10公裡外的乃託鄉上學。

  「記得讀一年級時,班裡還有5個女生,二年級時就只剩兩個了。爸爸身邊基本都是漢族兄弟,對我家的影響很深。如果沒有爸爸的這份工作,我應該十六七歲就會嫁人,現在過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她說。

  在父親的極力支持下,阿呷一直念完了初中。她的生活軌跡,也一直也未曾離開過鐵路。她常常在路上偷偷觀察車廂裡的面孔,努力從他們的身上尋找「外面的世界」的痕跡。

  她也羨慕那些穿著制服的列車員,覺得舉手投足間都有一種神氣。1996年,她終於脫下了便裝,換上制服,理正帽簷,戴上工牌,成為越西車站的一名客運員。第二年,她踏上了熟悉的綠皮車,成了一名列車員。

  普雄與攀枝花之間距離353公裡,沿途停靠26個站,時速40公裡,全程要行駛9小時零8分鐘。全程票價25.5元,最低票價2元,價格已經30多年沒有變過。

  這樣慢速的長線運行列車,在如今的中國鐵路網中已十分罕見。在崇尚速度的高鐵時代,它依然帶著獨特的節奏,充滿活力地運行著。曾經隱匿在地圖中的一個個大涼山拗口的音譯地名,也因列車的停靠變得讓人熟悉。

  人們管這趟慢悠悠的列車叫「小慢車」,小和慢,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崇山峻岭間的「和諧號」

  綠皮的車廂,簡單的座椅,席地而坐的彝族老鄉,背簍裡不時探出的小雞仔腦袋……登上「小慢車」,如同坐上時光穿梭機,許多定格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畫面開始在眼前一幀幀閃回。

  如今,這趟車已極少被外地的旅客選擇,乘客幾乎都是沿途的百姓。

  跟著阿呷穿過一節節車廂,不時有人跟她打招呼。「阿姐」「阿呷車長」人們如此稱呼她。在她口中,乘客們是「默粟」「阿媽默粟」「粟呂」「細來」(彝語:大爺、大娘、小夥子、姑娘),每個詞都帶著獨特的韻律。

  15節車廂,15幅彝鄉風情。

  纏著頭巾、懷抱小雞仔的老大娘,留著「天菩薩」、拿著菸斗的老大爺,嘰嘰喳喳一路說笑、背著書包上學去的女娃,剛進完貨、算著帳的小賣部老闆娘,刷著抖音、穿著時髦去串門的年輕人……慢悠悠的火車,如同一座流動的村莊。

  阿呷操著地道的彝語,深諳民族習慣和禁忌,儼然這座「村莊」裡的「村長」。

  列車上23年,她已記不清調解過多少次乘客之間的糾紛,當過多少次翻譯,幫過多少忙……

  彝族老鄉好酒,特別是火把節、彝族年,往往高高興興地上車,二兩酒下肚後打得頭破血流。

  列車員要不停廣播,一節一節車廂反覆叮囑提醒、勸架、調解。車廂裡噪音大,用上擴音器也得提高嗓門,長久下來,十個列車員裡九個有咽炎。

  人們也會乘著這趟火車迎親、送親。每逢這類喜事,阿呷總會來上一嗓子,老鄉們也會跟著唱和,歌聲一路飄揚。

  參加工作的第三年,阿呷在火車上親手接生過一位嬰兒。

  那天,她注意到一對年輕的夫婦在廁所裡很久沒有出來,敲開門後,發現女人即將臨盆。

  阿呷立刻將他們轉移到行李車上,用被單、紙箱搭起一間臨時「產房」,靠著回憶自己生孩子時醫生的指導,一邊指揮、鼓勵產婦。

  不多會兒,一個男嬰呱呱墜地,母子平安。

  當她剪斷臍帶的那一刻,忽然熱淚盈眶。「現在那個孩子應該21歲了,不知道長成什麼樣子。」阿呷至今常常會想起他。

  過去23年,出生在阿呷值乘列車上的嬰兒已經有16個,並非每次都順利。

  一次阿呷遇上產婦大出血,好不容易將她送上救護車後,有熱心人告訴她,產婦的丈夫有愛滋病,產婦有很大可能也被感染。

  阿呷看著自己有傷口的手,心裡陣陣發緊,幸而後來去防疫站做了篩查,確認無事。之後,她又在列車上當過好幾回接生婆。「心裡會有擔心,但是乘客有危險,我不可能不管。」她說。

  2008年6月,暴雨肆虐成昆線鐵路。

  一天清晨8點,列車到達沙馬拉達站時,阿呷沒有見到以往早早等待在站臺上的孩子們,只看到山坡上一群背著書包拼命奔跑的小身影。

  阿呷說,這些孩子總讓她想起兒時的自己。那時如果遇到慢車調度趕不上火車,她只能徒步10公裡去學校,途中一條800米的漆黑隧道讓她至今心有餘悸。

  那天,她果斷對接車站值班員聯繫客調,列車臨停,直到孩子們安全上車後,才緩緩啟動。

  2011年12月,冬天的普雄氣溫已至零下5攝氏度。

  發車時,阿呷看到一位身著單薄衣衫,蹲在連接處瑟瑟發抖的彝族小男孩。無論怎麼詢問,男孩都緊抿著嘴角一言不發。阿呷立即將他帶入宿營車,打來熱水,蓋上棉被。此時男孩大哭起來。在阿呷的輕聲寬慰下,他道出緣由,原來是和家裡人鬧矛盾後離家出走。阿呷立即聯繫普雄站,並發動大家一起尋找男孩家人。經過兩個小時的各方努力終於找到了。到達西昌站後,阿呷將男孩交到了守候在站臺上的爺爺手中。

  為彝族老哥找回丟失的物品、悉心照料喪夫的懷孕婦女、資助路費總是拮据的年輕人……日復一日,一件件暖心的小事,讓阿呷成為大家最信任的人。

  她的手機號18年沒有變過,裡面存著100多個彝族鄉親的號碼,病人需要特殊照顧、產婦要去醫院生產、學生獨自上學……遇到困難,她的手機就是老鄉們的求助熱線。

  慢悠悠的火車,成了大涼山崇山峻岭間的「和諧號」。 一趟車,一輩子

  5633/5634次列車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在過去千百年裡,受制於交通的閉塞,這裡曾被認為是「中國最窮的地方」。

  直到今天,鐵路沿線的一些小站都還沒有通公路,「小慢車」是當地百姓與外界溝通唯一的橋梁。

  51歲的阿依來自普雄鎮,是5633/5634次列車的常客。她每隔兩三天就要坐火車到西昌批發蔬菜。車廂的一頭,放著她剛進回的番茄、青椒、折耳根。賣菜利潤微薄,卻是一家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小慢車」是家人的希望。

  如今的車廂,為了方便群眾專門做了改造——每節車廂的兩頭拆除了兩排座位,用於堆放行李和貨物。

  列車上還有一節專門運牲畜和大件行李的車廂。每逢彝族新年,這裡豬、牛、羊的聲音此起彼伏,如同一個小型動物園。最稀奇的一次是在紅峰站,一位老鄉竟拉上來了一匹馬。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彝族老鄉開始建新房。由於部分地區還不通公路,慢火車也成了他們運送建材的唯一途徑。

  列車到達喜德站時,兩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上了車,她們打從記事起就坐著火車結伴出行。15jia歲的吉克果果說,這趟列車就是她和夥伴的校車,風雨無阻,絕不晚點。阿呷車長則如同一位老師,總是在路上問寒問暖。

  「小慢車」上23年,歲月緩緩流淌。

  越來越多的變化降臨在車裡車外:女童們背上書包,踏上火車去上學;孩子們越來越習慣用普通話交流;年輕人走出大山,開創新的生活;人們的衣著更加整潔,攜帶的乾糧更加豐富;成昆線沿途的治安好了,過去扒火車的現象已經絕跡。

  只有鄉音依舊,重山依舊。

  如今,阿西阿呷的班組有30多人,他們中有的已和阿呷共事20多年,也有新招聘的大學生,其中包括5名彝族年輕人,在阿呷的言傳身教下,他們也成了「和諧號」上的幸福使者。

  阿呷的家在西昌市,愛人工作在會理縣,而她一直「在路上」。20多年來,她極少能在節假日相伴家人。「春節有春運,暑假有暑運,這就是鐵路人的職責。」

  她說,兩個兒子都是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夫妻倆連去開家長會的時間都很少。「我這個人,當妻子、當媽媽都不稱職,虧欠父母也很多。」講到這裡,她的聲音變得低沉起來。

  因為小而慢,坐在列車上,能清楚地看到成昆鐵路沿線的風景。

  一路上,有許多鐵道兵墓園。

  50年來,他們注視著鐵路和列車,阿西阿呷也在列車上注視著他們。「我常常在想,只有把列車值乘好,才對得起他們拼過的命。」

  在這裡,無論時代進程多快,高鐵速度多快,「小慢車」依然是彝族百姓的生命線,阿西阿呷的生命已經與它融為一體。「『以慢為快』『服務鄉親』一直是我的初心,火車只要繼續開,這顆心就不會變。」她說。

相關焦點

  • 點讚鐵路車長阿西阿呷,幹好本職工作就是「不平凡」
    近期,中國鐵路官方微信發布了一期「新時代•鐵路榜樣」,事跡報導的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她在成都客運段5633/4次列車長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23年。 在「阿呷車長」服務於大涼山旅客列車的23年中,她從小事做起,用點點滴滴的關愛凝聚溫情,溫暖著旅客們的心。
  • 重慶一趟綠皮火車,沿途風光盡收眼底,工作人員比乘客多仍運行
    但是由於現在的交通工具如此發達,乘坐最初綠皮火車的人就少了不少。然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趟綠皮火車。這趟綠皮火車的起點和終點是重慶和遵義,車次分別是5629和5630次列車。綠皮火車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就是慢悠悠,票價還超級便宜,這樣的列車一般會停靠很多站,幾乎很多鄉鎮都會設立站,所以導致跑一趟下來的時候花費不少。
  • 慢行的綠皮火車:承載著情懷和回憶 開往溫暖的新生活
    據當地人介紹,大到蔬菜米麵,小到一針一線,大雪封山、公路封路時,這趟車就成了百姓進出大山唯一的交通工具。火車沿線停靠38個站,走滿全程350公裡需要12個多小時。這輛最高時速僅70公裡的「小慢車」,一直是連結大山深處和城市的紐帶。這趟列車始發陝西寶雞,終到四川廣元,途經陝西、甘肅、四川三省,全程僅售21.5元,最便宜的票只要1塊錢。
  • 董靜:有一種情懷叫「綠皮火車」
    這是一趟綠皮火車,乘車的旅客比我想像的要多得多,雖然並不是節假日。曾看到過一則報導:綠皮火車速度慢,設施差,越來越不適應人們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和品味,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將是快捷的動車、高鐵和輕軌。我是一個戀舊的人,綠皮火車曾見證了我們的青春歲月,承載著許多美好的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因為工作調動,我們背井離鄉舉家遷到省城合肥,所以每到逢年過節,都要帶著孩子回老家。
  • 中國一趟綠皮火車,票價25年不漲,最低只要2元,風景絕美
    可中國就有這樣一趟列車,23.5元就能坐完全程,最低票價只要2元,且25年來從未漲價。 5629次綠皮火車 如今說起綠皮火車,總感覺是上個世紀的產物,離我們很是遙遠。
  • 泰山站始發的「網紅」綠皮小火車升級為空調列車!
    在泰山腳下,有一輛號稱是「全國最慢」的綠皮火車,始發站為泰山站的7053次/7054次列車,往返於泰安和淄博之間,因為這趟綠皮小火車運行緩慢,所經之地都是山間村落,風景優美,慢慢的成為了「網紅」綠皮車,不少群眾慕名而來,只為乘坐一趟綠皮小火車,慢悠悠的車速下,可以更好的放鬆心情,更能安靜的欣賞這沿途的美景
  • 綠皮火車
    (2014年後鐵路總公司將動車、高鐵以外的空調車逐步重新刷上綠色,和本文所指的綠皮火車是有區別的,本文所指的是無空調的綠皮火車)        如今高鐵時代,一提到綠皮火車自然就會想到扛著塑料編織袋的農民工兄弟和衣著普通的低收入者。一張上海到南京高鐵一等座的票價,足夠坐綠皮火車橫穿整個中國。
  • 彝族姑娘堅守大涼山「小慢車」20多年:火車是鄉親們的致富車,我會...
    阿西阿呷,是成昆鐵路5633/4次慢火車上的一名彝族列車長。從1996年至今,她20多年堅守在「小慢車」上,她的手機號碼18年未變,只為第一時間為求助的老鄉提供幫助。11月18日,阿西阿呷被邀請進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作為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參加中外記者見面會。
  • 【關注「慢火車」 ·守護】綠皮火車的守護者們
    北湖客整所一角 攝影 陳惠      此時的北湖客整所內,20條鐵軌一一排列在地面上,開往不同地方的綠皮火車就停靠在這裡。   5511車次列車共14節車廂,近400米長,檢查完這趟火車,饒寧要陸續保持著弓步半蹲的姿勢近70分鐘。與饒寧一起檢查的還有15個人,他們都是與饒寧一同在列車下部整修的工作人員,分別負責檢查和修理。   「檢查一趟火車,工作分為上部和下部,大約要有34個人共同完成。
  • 中國到底哪裡的綠皮火車小站最好吃?
    已出版作品《老火車的時光慢遊》、《綠皮車站》、《我乘火車穿過俄羅斯》等。齊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大叔。我一般叫他老齊。在6月初的拉薩,我認識了老齊:我們一起反著走了趟滇藏線。在這12天裡,我幾乎每天都和老齊泡在一起,聽他講他走遍世界,坐著各種小火車咣咣咣的故事。
  • 又發現一趟適合旅行的綠皮慢火車,西安始發,最低票價僅4元!
    今天夏天,我曾專門去體驗了秦嶺網紅綠皮火車6063次,當時真的被翻越大山的這趟「小慢慢」美到了,要說美中不足的是,這趟火車始發站是寶雞,發車時間是清晨7點多,西安的遊客如果想體驗這趟火車,需要提前一天到寶雞住下。西安有沒有類似的慢火車呢?
  • 慢慢消失的綠皮火車:記憶裡的綠皮火車,你有多久沒坐過了?
    不過我們還是選擇坐兩小時火車到隔壁市再轉半小時班車回家,不為什麼,一來火車票便宜,二來鄉巴佬的我還沒坐過火車呢。01 人頭攢動,人聲鼎沸08年,高鐵和動車還沒像現在這樣普及,大部分跑在鐵軌上的火車都是綠皮車。我與二姐回家的那趟火車也是綠皮車,學生票只要7塊錢。
  • 綠皮小火車,懷舊拍攝點
    楚天都市報11月22日訊(記者 劉中燦)11月22日下午,在武漢市青山區戴家湖公園的火車頭廣場上,那輛綠皮車的車廂內,來了好幾波拍攝文藝片、懷舊片的年輕人,他們自帶燈具和道具,充分利用綠皮車廂內的場景,擺出神態各異的動作,有文靜的、搞怪的、打鬧的,車廂內快門聲不斷,燈光頻閃,一幅幅綠皮火車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在這裡定格
  • 阿西阿呷 以正向心態讓小慢車溫暖如春
    近日,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獲評「新時代鐵路榜樣」,她自參加鐵路工作以來,23年如一日,細心服務車上每位旅客,電話號碼17年不換,只因那串數字承載著鄉親們的希望,她是大涼山裡美麗的索瑪花,彝族旅客的貼心人。
  • 中國最後的綠皮火車,拖著時光跋涉在西南的崇山峻岭
    在重慶與遵義之間,數十年如一日,開行著一列綠皮火車。它的車次號標記為5629,全程票價僅需23.5元,不及一隻漢堡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已經保持了25年之久。且偽裝自己為一名普通的旅客,像多年前還是同學的自己一樣,滿懷興奮地踏上火車,去往希望。這列綠皮火車是最典型的普客列車,即所謂的慢車,一路停靠大大小小23站。而重慶到遵義的裡程約為278公裡,高鐵一個多小時跑完,坐綠皮火車則需耗時9個多小時。慢得合情合理,慢出來一種古老的情懷。
  • 這兩位老兄,你們買了綠皮火車的票,怎麼能上高鐵呢?
    說真的,你別笑他們,連記者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有一次在手機上買票時明明輸入了「杭州東」出發,到了車站閘口一看,手機裡面是張杭州南出發的票。但是,下面這位「神機妙算」的乘客就有點……(一人自己翻欄杆進站!)
  • 再見了,綠皮火車;你好,「復興號」綠巨人!
    浙江「綠皮火車時代」已落幕升級版 「綠巨人」最高時速160公裡過去,傳統意義上的綠皮火車大量行駛在停靠站點較多、運行速度較慢的普速線路上,早期的運行時速僅有30-40公裡,後期隨著鐵路的提速,普快列車時速通常在90-110
  • 綠皮火車時代的燒雞往事
    綠皮火車,在中國大地上逐漸消失的符號,其實一直藏在一代中國人的基因中,如同飢餓。在過去幾十年漫長的歲月中,緩慢、擁擠、陌生又熟絡、種種氣味雜糅、五湖四海的口音、啤酒與燒雞的綠皮車廂裡,呈現著一個真實中國的圖景。攝影家王福春有一本影像集《火車上的中國人》,記錄了1987年到2000年,20多年的綠皮火車裡的人生百態。
  • 《跟主持人大賽學主持》姚軼濱:小慢車,是生命線,更是希望線
    在四川大涼山的深處有一趟非常特殊的列車,今年44歲的彝族大姐阿西阿呷,她是這趟列車的車長,她管這趟車叫小慢車。小是因為這趟車全程只有353公裡,而慢是因為中國高鐵一個小時就能跑完的車程,這輛車卻要朝發夕至的跑上9個小時,但是可以保證小慢車是中國最熱鬧的一趟列車。
  • 四川「最貴」的小火車,坐19公裡花費100元,遊客卻還絡繹不絕
    、汽車,現在還有飛機、高鐵等等,當然,火車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在四川省,乘一趟19公裡的火車要100元,儘管一部分人覺得很貴,但他們還是一擁而上。前往一座城市,當地的交通很方便,看是否能成為一種終點站,讓自己放鬆一下,想要有自己的感覺,那就去一座城市吧,但本來外出旅行是為了接受整個旅行的過程,那裡的景色更美,吸引人的可能性也更大,火車作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一直被優化,以前是綠皮火車,現在很少見,今天說這輛火車太舊了,這也是中國最後的蒸汽火車,聽起來很有意思,當然這輛火車每年都會吸引很多遊客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