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間堂位於東山七條區域,其實離京都車站很近,周圍是京都國立博物館,積智院,豐國神社等景點。國人到京都大多是往金閣寺,清水寺去湊熱鬧很少有人來這裡。
其實三十三間堂的正式名稱是「蓮華王院」建於1164年,後白河上皇命平清盛建造該寺。平清盛是日本武家文化開創者之一,著名的平氏集團的首腦。可見級別之高,自然這是代表武家文化的寺院。建成不久遭到源平戰亂的焚毀,然後再次復原,一直能保留到今天。
三十三間堂的名稱來自於建築本身 。古代木結構建築,四根柱子之間的空間為一間計算,因此平面看兩根柱子之間為「一間」。數一下這個大殿的開間,正好是三十三間。為何是三十三間?因為觀音的三十三個化身。因此長期以往人們稱其為「三十三間堂」反而將其本名「蓮華王院」忽略。
這座建築本身就是日本的一個著名的國寶。在日本木結構的建築只要能夠達到鎌倉時代,體積夠大一般都可評為國寶。畢竟歷經了800年以上保存至今的建築。而且三十三間堂為最長的一個木結構建築,在日本這樣地震頻繁的國度,能夠完整的保存至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單憑其出色的防震設計,就足以評為國寶。(以後再細說該建築的防震設計)
這座建築和日本的觀音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日本的觀音信仰起源於中國的普陀山,盛行於奈良,平安時代。至今西日本還有觀音三十三道場巡禮等傳統的信徒參拜,東京的淺草寺也是一座主尊為觀音的寺廟。406年鳩摩羅什譯出了《妙法蓮華經》屬於流傳較早和比較普遍的觀音信仰經典,三十三間堂正式名稱—蓮華王院,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座建築的裡面供奉著世界上最震撼的觀音像一共1001尊。裡面國寶佛像的數量共計31尊是京都第二多的寺廟。
這1001尊觀音像均為千手觀音的造型。1000尊均是等身大小造像。差別在面部,表情各異。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平安時代的佛像,大部分均為鎌倉時代佛師製作的。當時為了修復戰火破壞的三十三間堂,動用了全日本的佛師隊伍,慶派,院派等不同流派的佛師放棄爭端,一致投入千手觀音的建造,為後世留下了這一屋傑出的作品。一進入其中首先感到的是「震撼」。
這1001尊千手觀音像中只有正中的主尊是國寶造像。
它的作者是湛慶—他的父親是日本美術史上最偉大的佛師運慶。湛慶本人也是傑出的慶派代表人物。日本佛造像只要是「慶派」的作品,基本上都能夠得上「重文」級別,如果是代表作品,那肯定就是國寶。這件就是湛慶晚年的代表作品。他帶領他的團隊投入了佛像的建造。據說兩邊1000尊中還有9尊是湛慶的作品。在源平戰亂後能夠安定並團結日本民眾的也只有觀音的力量了。
這座大殿中除了這1001尊千手觀音佛像之外,還有30尊塑像,這30尊塑像竟然全部是日本的國寶。觀音反倒成了陪襯。
這三十尊國寶是28部眾像和風神雷神。與千手觀音像相比這一組塑像明顯的生動許多。從脈絡上看與奈良興福寺的雕像一脈相承。明顯的慶派的代表作品。表情生動,雕工精細,人物全部鑲有玉眼,充滿了力量。這組塑像與東大寺的金剛力士,興福寺的仁王像一樣,代表了一種時代風尚。在平安時代末期,天下大亂,這個時候武士的勢力崛起,那是一股新的充滿了力量的群體,體現在文化上就是以慶派為代表的,東大寺的金剛力士,興福寺的仁王像,三十三間堂的這三十尊塑像。日本在平安時代國風文化之後迎來了武家文化的新的發展。因此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是那個時期文化的教科書式的典型代表。
受上圖的風神雷神的影響,後世的繪畫大師俵屋宗達創作了著名的《風神雷神圖》現在已經成為著名的京都符號。
出了三十三間堂這裡還有庭院,與日本遠射節,能樂等相關的文化很多很多。三十三間堂這座建築內涵豐富,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
有誰能猜出這是什麼果實嗎?(不是蘋果)
三十三間堂的庭院
來京都花一個小時看一下三十三間堂,絕對不虛此行。
精彩繼續。
(佛像圖像來源於網絡,三十三間堂建築內嚴禁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