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妖怪為何總是吃不到唐僧肉?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我們先看看西遊記中出現過哪些妖怪?
黑風山的黑熊精,黃風嶺的黃風怪,白虎山的白骨精,寶象國的黃袍怪,平頂山的金角銀角,烏雞國的青毛獅子精,火雲洞的紅孩兒,黑水河的龍精,車遲國的鹿力大仙、虎力大仙、羊力大仙,通天河的靈感大王,金晴山的獨角兕大王(他不是犀牛,是雷獸),女兒國的蠍子精,過了女兒國後的六耳獼猴,火焰山的鐵扇公主、牛魔王、狐狸精玉面公主,金光寺的萬聖公主、萬聖駙馬,木仙庵的凌空子、十八公、拂雲叟、孤直公、赤身鬼、杏仙,小雷音寺的黃眉老怪,朱紫國的賽太歲,盤絲洞的蜘蛛精,黃花觀的多目怪,獅駝嶺的青毛獅子精(這是獅子精二次下界,不知道這太上老君是怎麼管教自己徒弟的,感覺這是明擺著老君有意為之,在給唐僧師徒一行人製造困難,湊妖怪,湊劫難)、黃象怪、大鵬雕(如來的舅舅也來了,這齣場隊伍的排場夠大的,看來這場獅駝嶺的劫數等級不小),比丘國的白鹿精、白面狐狸精,無底洞的白鼠精,滅法國的豹子精,天竺國的九靈元聖,青龍山的闢寒大王、闢暑大王,天竺國的玉兔精。
這前前後後,大致數了下,總共出現了42個妖怪。我也納悶了這些妖怪們到底是如何做到讓唐僧在歷經了如此之多的被自己擄走後,最終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唐僧他老人家死裡逃生的。別和我說,唐僧是小說的主角,他死了西天怎麼取經,確實這個道理不錯,但這只是一句兜底的話,人人都會說。但你可要知道小說《西遊記》乃四大名著之一,它裡面事情發展的內在邏輯還是需要的,否則,如果小說裡只是簡單地一句就救了唐僧,讓唐僧化險,沒有任何前後的鋪墊,前後的邏輯,就直接強硬上來拉人,套主角光環,那我想說小說《西遊記》還稱不上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同現在的那些胡編亂造的網絡小說一樣低俗。同時我也想看看,作者吳承恩在小說裡到底使了怎麼個法子,讓這些妖怪們做到對唐僧這塊肉,只看只聞其身,卻近吃不得其肉的。
第一位,黑風山的黑熊精,作者吳承恩是如何將黑熊精捲入其中的,其實小說在寫第十六回之《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時有一條內在的邏輯主線,那便是故事發生的起因是由孫悟空的鬥富,猴子的好勝心以及沒有社會閱歷而引起的,原文中這樣寫道:「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孫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說,急急的走了去,把個包袱解開,早有霞光迸迸」,猴子的這一舉動致使唐僧的錦襴袈裟外露,這一外露直接勾出了一向喜歡收集珍寶的觀音寺老和尚的奸心,正所謂奸心一起,便暗生了歹心,這歹心便有了謀害人的心機,這害人的心機又萌生出了害人的毒計,這便是觀音寺發生這場大火的來龍去脈。
作者吳承恩在鋪墊完所有這一切後,話鋒一轉,便順其自然的提到了黑風山的黑熊精,這場觀音寺的大火驚動並吸引了寺外二十裡遠的黑風山黑熊精。當他正要入寺後院,喊人取水救火時,此時此刻,原本以為作者這裡的書寫,是在告訴我們讀者們這個妖怪是個好妖,當大家都這麼認為的時候,作者話鋒一轉寫道,黑熊精在第一次看到這件寶貝錦襴袈裟後,他的眼睛也直了,袈裟也同樣引起了他內心的貪念,一個原本想著過來救火救人的好心,也因這件袈裟,使得黑熊精的好心變成了貪心。誰沒料想到在看到袈裟後,救人救火這事,黑熊精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真是一見袈裟誤終生。
另外,我們也沒想到,黑熊精他竟是個對袈裟感興趣而對唐僧肉不感興趣的那麼一個妖怪,看來他貪袈裟勝過了貪唐僧肉,也明白他最終的目標就是袈裟並非唐僧肉,也可以這樣理解錦襴袈裟成功吸引到了黑熊精,耽誤了黑熊精吃唐僧肉,從而也就忘記了吃唐僧肉這件事了。原文中這樣寫道:「他解開一看,見是一領錦襴袈裟,乃佛門之異寶。正是財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了,他也不叫水了,拿著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雲步,徑轉東山而去。」從這點看來,這個黑熊精倒是與佛法有緣,怪不得事後觀音菩薩收了他,讓他看了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