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運河】之二:吃貨大國的崛起!

2021-02-17 北山浮生

前文見:【舌尖上的運河】之一:源遠流長的「大吃貨帝國」

上一篇說道,吳王夫差開鑿邗溝,是為了與齊國爭霸。如果要深入了解吳國北上爭霸的動機,就要先說說齊國的故事。

齊國是周朝開國元勳呂尚的封國,呂尚也就是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齊國是一個吃貨文化極為發達的國家,堪稱當時東亞吃貨界的翹楚。

不信?聽我一一道來。

呂尚的祖先,相傳是炎帝的第十四代孫——姜伯夷,這跟與姜子牙同時代,不食周粟採薇首陽山並餓死的伯夷不是一個人。所謂「採薇」,其實採得是野豌豆苗,其實這玩意拿蒜蓉炒炒挺好吃的,但是光吃這個不吃別的……餓死也不奇怪。

姜伯夷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在山東日照沂水附近的呂地,因此後代都稱呂氏。呂尚,姜姓,呂氏,字子牙,道號飛熊,這就是他又被稱為姜子牙的來歷。

一般人的印象中,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是左手杏黃旗,右手打神鞭的神仙。但在歷史上,呂尚在輔佐周文王之前,其實是一個不太成功的小商人。他這一支呂氏族人早就沒落了,呂尚最崇拜的偶像就是廚聖伊尹,立志一定要做伊尹那樣的廚師,咳咳錯了,是帝師。

王者榮耀中的姜子牙

呂尚的字「子牙」,很有可能來自於他的高超烹飪技術。春秋時代名字裡帶「牙」字的山東名人,還有魯菜的最初奠基人——著名廚師易牙,以及與易牙同時代,管仲的好基友鮑叔牙。

「管鮑之交」,這張繪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小人書封面,體現出一種濃濃的基情……

鮑叔牙的烹飪技術不見於史書,但是書裡記載了他是個十足的吃貨,鮑叔牙說人生有兩大快事:「一為食盾魚,二為飲玲瓏。」就是因為鮑叔牙愛吃盾魚太有名了,後人將這種海鮮稱為鮑魚,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吃的鮑魚。

至於鮑叔牙的姓氏「鮑」,來源於「庖廚」的「庖」,古通「包」,來自於華夏始祖第一個廚師伏羲——庖犧氏,本就是烹飪大師兼吃貨的專用姓氏。因為鮑叔牙愛吃海鮮,他乾脆把包再加上魚字旁,成為「鮑」字。鮑叔牙這個名字,散發出一種「我是吃貨中的王中王」的濃濃霸氣。所以後世所有姓「鮑」的同學,一定要記得自己是純正的吃貨後代。

呂尚年輕的時候,幹得基本都是與餐飲有關的行業,早年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年紀大了殺不動牛了,改行開酒店釀酒賣酒,後來連酒都賣不動了,乾脆支個攤,用常年練就的嘴皮子和豐富的生活閱歷,給人算卦謀生。

呂尚最有名的事跡當然是在渭水邊釣魚。秦末淮安出了一個著名的喜愛釣魚的吃貨韓信。韓信釣魚主要還是為了填飽肚子,呂尚所要釣的目標則是周文王這條大魚。呂尚的著作——《太公兵法》,則被一個自號黃石公的神秘老人交給了當時躲在淮泗一帶的張良。

韓信張良,都是締造大吃貨帝國,哦不是,是大漢帝國的傑出功臣。

在建立周朝之後,呂尚這個頭號功臣,本來可以選擇帝國腹地土地豐腴之處建立封國,但是他發揮人棄我取的獨到眼光,選了靠海的山東齊地作為封地。畢竟離老家近,他在當地應該還有一定的人脈。然而在當時多數人眼中,齊地是鳥不拉屎的貧瘠之地。《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滷,少五穀,而人民寡。」

 

姜太公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饑寒交迫。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這時部下抓來幾隻野雞,姜太公此時已經貴為公侯,但仍然隨身帶著年輕時當廚師的家當,從中取出秘制調味料和雞一起燜制後,香飄十裡,將士們垂涎欲滴,吃後精神振奮,姜太公見狀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

你以為姜子牙打仗是這樣子的:

其實是醬紫滴:

姜子牙一行至黎明時到達濟水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

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佔營丘。兩軍在濟水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剛吃飽了飯,士氣很高,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

這就是齊國的立國之戰——營丘之戰。

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就在紅燜雞的香味中誕生了。

建國之後,將士們給這道色澤紅亮,汁寬味濃,鮮香濃鬱,口味醇厚的燜雞起了一個名字「太公紅燜雞",從此這道「紅燜雞"在齊國的大地上流傳開來,成為魯菜的開端。這道紅燜雞還有一個改良版,那就是紅燜雞米飯,現在滿大街的「黃燜雞米飯」則是其後世旁支。

齊國初建時,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確保自身糧食安全的基礎之上,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齊國的銅礦尤其豐富,在那個年代,有銅礦就相當於擁有鑄幣權;齊國還利用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進行進出口貿易的外貿政策,成為東方大國。

隨著經濟的發達,齊魯大地的餐飲文化不斷豐富,山東靠海,從食材的選擇上顯然要比地處內陸的鎬京豐富得多,魯菜這一地方菜系開始逐漸挑戰周朝宮廷菜的權威。周朝禮樂文化的中心,也逐漸從周王室所在的鎬京轉移到山東半島。

相傳姜太公是道家祖師之一,道家講究五行調和,勾兌陰陽,其實在姜子牙看來,這跟調和五味,勾兌濃淡是一回事,因此,後世那些道家傳人比如諸葛亮、劉伯溫等等,基本都是烹飪高手,都有菜餚流傳於世。

現代的廚師服都是來自於西方,如果要創設中式廚師服,下面就是現成的原型,把扇子換成廚刀OK了。

《管子》一書中體現了當時齊地的飲食禮節,如《弟子職》中說:

凡置彼食,鳥獸魚鱉,必先菜羹。羹胾中別,胾在醬前,其設要方。飯是為卒,左酒右醬。

本行就是搞飲食禮儀的儒家,其所強調的餐飲規矩自然要更加繁複。《論語》的《鄉黨》篇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在飲食文化上,儒家和道家的區別,體現在道家注重菜品的「色香味」,而儒家則主要關注用什麼碗什麼碟吃菜,先吃什麼後吃什麼,什麼身份的人吃什麼菜等等飲食禮儀。

如果要開一家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高端餐館,那麼廚師就要穿得像諸葛亮那樣,擺盤的服務員則要穿成這樣:

孔子的這段話對中國的正統飲食文化影響深遠,更是奠定了齊魯飲食乃至日後所形成魯菜的基本格調。直至今日,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魯菜宴席的禮儀繁複程度,也要遠勝於其他菜系。

淮揚、川、粵的高檔宴席的上菜順序通常為:一看盤(做工精細的造型冷拼)、六圍碟(涼菜)、四熱炒、六大菜(名貴食材所制,也可與四熱炒合併一起稱為十大菜)、六麵點、一甜菜。

魯菜則在此之前另加四乾果、四鮮果、四蜜餞、冷菜則為四三冷拼(即十二道菜),規格略低則如其他菜系的一看盤六圍碟,但稱為一帶六。面點之後則又上四飯菜(即配飯的四樣炒菜),一盆湯,兩樣主食。至於宮廷與高規格的官筵,其排場之盛於此難以盡述。

上圖中體現出來的現代中餐的合餐制,是唐代才出現,在宋代定型,孔子那個年代則是跟西餐類似的分餐制,也就是中國著名飯局之一——鴻門宴的那種擺位。坐不同的位置,吃不同的菜,才能體現出先秦儒家所強調的尊卑貴賤、上下等級之分麼不是?

中國這種大圓桌濟濟一堂,體現出了「亞瑟王以及圓桌武士」那種不分高低貴賤的政治理想。從分餐制到合餐制,不僅僅是吃飯方式的變化,背後更是政治理念的深刻變革。英國這種從來沒有出現過合餐制的國家,居然在中世紀出現了圓桌武士的神話,其來源實在是非常可疑——你說會不會是道聽途說中國的餐飲文化後,抄襲剽竊的呢?

當時周王室宮廷菜的代表是「周八珍」,製作方法完整地記載在《禮記·內則》中,是古代典籍中所見的最古老的一份菜譜。八珍的具體用料和製法是這樣的:

一珍——淳熬。煎好肉汁,澆在稻米飯上,再淋上熟油。其實相當於臺灣的滷肉蓋澆飯。

  二珍—-淳母。煎肉汁澆於黍米飯上,再淋上油。

還是滷肉蓋澆飯,只不過換成黃米飯。這就算兩道菜,廚師有點敬業精神行不?也太敷衍了吧……

   三珍、四珍――炮豚、炮羊。

整隻小豬小羊宰殺後,在腹內塞上棗果,用葦子包裹妥當,再塗上草拌泥,然後放在猛火中燒烤,這在古代謂之「炮」。待草泥烤乾,除去泥殼葦草,淨手揭掉豬羊表面烤皺的膜皮。接著用調好的稻米粉糊遍塗豬羊外表,放入油鍋內煎煮,油麵須沒過豬羊。末了,將豬羊及香脂等調料合盛小鼎內,將小鼎置大湯鍋中,連續燒煮三日三夜,中途不能停火。食用時,再另調五味。

全豬全羊的烹製經過了炮、煎、蒸三個程序,一定是入口即化、香美無比了。這道菜倒是不難,就是太費功夫,現代人很少能吃到如此費工夫的菜餚了。

另外,這還是硬把一道菜掰成兩道,所謂「八珍」明顯有湊數的嫌疑……

五珍——搗珍。用牛、羊、鹿、獐等動物的夾脊肉,反覆捶搗,剔淨筋腱,烹熟後調味食用。主要功夫表現在肉料的預加工上.這是以加工方法而不是以烹法命名。菜餚最終的狀態,估計很類似潮州牛肉丸。

六珍——漬。用新宰的鮮牛肉,薄切為片,絕其纖理。浸在美酒內,漬一晝夜。食時以肉汁和梅漿調和。這很類似於現在的牛肉刺身。你以為生魚片生肉片都是來自日本的吃法,其實是中國老祖宗的正宗吃法。

七珍——熬。將牛、羊、麋、鹿、獐等肉捶打去皮膜,晾於葦席上,灑上姜、桂等調料細末,待風乾後食用。這就相當於如今的肉脯。這種做法主要流傳於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

八珍——肝膋。取狗肝用腸間脂包好,放火上炙烤.待腸脂幹焦即成。

此種烹調方式現今在魯菜中有所保留,有一道「烤網油籤」的菜,將豬裡脊肉切為肉籤狀,以網油包裹,用澱粉蛋清封口入烤箱旺火烤成。基本保持了「肝膋」的風貌。只是隨著風俗的變遷,在周代為六畜之一的犬,在後世因「狗肉上不得席」從大眾菜單中移除了。 

禮樂等級制度良好運行的前提,一定要什麼層次就裝什麼層次的X,下層看上層都是羨慕仰望的態度,哇塞,老牛X了!各個層級才能各就其位,這套制度才能有序運轉。

周八珍在當時,肯定是很多吃貨前赴後繼研發的心血,但是用現在的眼光看,周八珍充其量就如同「新疆菜」,全是肉,烹調方法也很單調,一頓兩頓還行,老吃就膩死了。吃慣了花樣更多、更加精緻的魯菜的山東諸侯,顯然就越來越看不上周朝那套禮樂了。

宴席的排場本就是經濟實力的比拼。只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才能吃得起奢華的宴席。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浪費糧食是極為嚴重的罪行。夏桀和商紂王的罪名都有一條——酒池肉林,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有在肉林裡散步,酒池裡洗澡,反正天下人都相信,如此浪費糧食簡直罪大惡極。周武王起兵時,還宣稱商朝一條很重要的罪行是,商朝人從上到下都愛好喝酒,實在太腐敗了。

當時的生產力不高,讓土裡刨食的老百姓理解什麼叫罪大惡極,沒有比浪費糧食更嚴重的。今天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中國人看來,不就是浪費點糧食麼,有什麼啊,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夠養活非洲好幾億人了。在非洲窮人的想像中,中國人是不是都生活在酒池肉林裡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想像」。

後來中國物質豐富了,原版的酒池肉林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於暴君的想像了,人們想像的酒池肉林一般是這樣的——紂王有十個腎也扛不住啊!

在周朝,如何吃飯,吃什麼飯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其中的關鍵是不能「逾制」。《禮記·王制》中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意思是說,天子平時可以吃牛肉,諸侯平時也就吃吃羊肉,等到重大節日才能吃牛肉,大夫、士等級依次降低,普通老百姓平時就別吃肉了,菜湯配小米飯就得了。曹劌論戰中所說的「肉食者鄙」,體現了吃肉是貴族身份的象徵。

孟子給齊宣王描繪的「王道樂土」的理想圖景中是這樣說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按照孟子的設想,平頭百姓辛苦奮鬥一輩子,到七十歲的時候差不多可以吃肉了,這就是他腦海中的理想生活。

咣當,原來孟子腦海中的幸福生活,比剛從戰亂中恢復的蘇聯的淳樸夢想——「土豆燉牛肉就是共產主義」,至少還差了一百張煎餅果子那麼遠啊……

在周朝,由於物質條件還不太豐富,人們可以用來裝X的手段極為有限,主要就集中在吃上。作為周天子,他的那套飲食禮樂必須是逼格中的戰鬥機,讓諸侯們情不自禁地升起仰視之心。款待諸侯擺的宴席居然還不如諸侯在家吃的好,久而久之,諸侯們自然產生輕慢之心。

另一方面,如果諸侯國經濟搞得好,讓老百姓提前吃上肉,是不是就更受民眾擁戴啊?

因此,飲食文化的中心從陝西鎬京轉移到山東半島,除了以姜子牙為代表的道家一派對於烹飪之道更加擅長之外,更是政治經濟實力的深刻變遷。

拘泥於禮樂文化的周王室和魯國單純強調仁義道德,但是沒有經濟基礎,飯都吃不飽,大談特談吃飯用什麼碗什麼碟有意義呢?

呂尚說了:「不富無以為仁」,也就是說首先要讓大家吃飽吃好,然後其他事情就好談了。在這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齊國不僅成為吃貨大國,也成為天下霸主。

下一篇我們就講一講,齊國歷史上的著名吃貨——齊桓公姜小白,和他手下的那群吃貨們。

正是吃貨姜小白開了爭霸先例,才有其他吃貨們的群起效仿,吃貨吳王夫差的北上爭霸,以及——淮揚菜的發端。

一場吃貨們的聚會——葵丘會盟

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北山浮生談古論今(BSFS_View),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熱帖推薦:

內鬼」與金融大鱷內外勾結,居然會導致亡國?——知春路風雲錄之七

川普減稅,中美命運對決時刻加速到來?

以金融視角看世界:從萬曆十五年到2017年,大國衰落的輪迴又將重演?

馬雲和劉強東不約而同開始談論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一帶一路與《戰狼》:中華覺醒的兩個符號

《建軍大業》沒有告訴你:為何當初的革命同志會反目成仇?

從2017回望1927:中共軍隊的戰鬥力從何而來?

宋江為何造反?我們都被《水滸傳》騙了!

從萬曆十五年到2017年,歷史的輪迴?

東方「羅斯柴爾德」是如何滅亡一個帝國的?

寒門能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得感謝一個山西女人

華夏文明能夠延續至今,居然跟一個山西商人有關?

荷蘭的「東林黨」如何以人民的名義把強大帝國玩殘的?

被難民摧毀的文明帝國

讚賞請掃這裡:

相關焦點

  • 謝可寅吃貨之魂覺醒,大口吃羊肉串,演繹舌尖上的敦煌
    敦煌》熱播,謝可寅吃貨之魂覺醒,大口吃羊肉串,演繹舌尖上的敦煌。網友:開個吃播號,我馬上關注。這是一場盛宴,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敦煌,一顆璀璨的絲路明珠。我們跟隨《登場了!敦煌》來一次舌尖上的雲敦煌。敦煌探索團在汪涵帶團下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等一起出發,並和有緣人馬伊琍一道尋味舌尖上的敦煌美味。謝可寅在《登場了!
  • 王老虎:冬筍和冬菇在舌尖的相逢,叫燒二冬 | 山東味兒52
    就下廚,在灶臺上起一隻紅鍋,把油燒的溫熱的,把冬筍兒和冬菇兒,在油中一汆而過,去去冬筍和冬菇的水氣,再起一隻鍋,把青翠的蔥花兒和黃嫩的薑末兒爆的香香的,把冬筍和冬菇這「二冬」下鍋,兜炒,兜炒,然後淋些許的雞清湯,用鹹鹽砂糖醬油調好味道
  • 領導力與大國崛起
    閻學通對此持相反意見,他在目睹美國秩序如日中天的時候就開始為中國在新世紀崛起做純學術探討,並由此撰寫一系列研究著作,而本書便是其所倡導的「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國崛起在中國主流話語體系中是隱匿和缺位的,甚至被刻意迴避。
  • 舌尖上的長沙美食
    舌尖上的長沙美食先介紹長沙吧!「長沙」之名最早見於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
  • 美國的後院:大國博弈下,尼加拉瓜運河只能是活在夢裡
    尼加拉瓜運河的背後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尼加拉瓜這個國家並沒有巴拿馬那樣狹窄,但是尼加拉瓜境內的兩湖盆地和聖胡安河谷十分適合開鑿大運河,有了尼加拉瓜運河,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可省距離1000公裡,尼加拉瓜運河可通行船舶最大噸位40萬噸。對航運公司來說,無論從載重還是距離上,都是比較划算的。
  • 日本歷史上的兩次大國崛起,是怎樣被美國「玩」殘的?
    在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先後擊敗中俄兩個「龐然大物」後,這個面積不到中國東北三分之一、人口只有6000多萬的島國自信心極度膨脹,憧憬著「大國崛起」,打著「大東亞共榮」的幌子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隨著日本「大國崛起」損害到了美國在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的利益,1941年,美國在能源等戰略物資上對日本實施了禁運。美國的突然禁運讓日本這架戰爭機器近乎停滯。不願放棄崛起美夢的日本軍部選擇賭國運:突襲美國太平洋艦隊,以獲得對東南亞戰略資源的穩定控制。但日本賭輸了,珍珠港事件並沒有讓美國傷筋動骨,反而激起了美國人參戰的熱情。
  • 舌尖上的成都美味—火鍋
    我國是一個美食大國,而今人們在吃上面十分的講究餐飲行業也猶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崛起,給市場注入了源源活力。而說到美食,成都火鍋火鍋就不得不提及這是很多吃貨們火鍋卻成為了渴望而不可及的願望火鍋的名氣響應五湖四海,除了色香味俱全以外麻辣往往是火鍋的代名詞雖然火鍋包括鴛鴦鍋,即一半麻辣,一半清香的味道綜合但火鍋最精髓最傳統的味道還是麻辣每一口香辣的味道刺激著你早已挑剔的味蕾當紅油湯底慢慢變熱,越來越香
  • 有大國崛起觀後感嗎?
    看過《大國崛起》使我對世界歷史有了一個真正的了解。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條件。而面積只有兩個北京大的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證券交易所,建立銀行信用體系的國家。正是這種經濟體制的創新,深刻地影響了現代經濟,也使面積這麼小的國家脫穎成為當時世界性強國。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使其成為當年的「日不落帝國」。這無疑告訴了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強佔先機,才能立於強國之列。
  • 《舌尖上的阜陽》吃貨團行動了:老闆,來碗麻糊
    喜歡潁州晚報《舌尖上的阜陽》欄目的小夥伴們,這一周似乎覺得少了些什麼,連推薦麻糊的熱心讀者的中獎名單都出來了
  • 崛起之路上的大國困境
    之前寫過一篇《投資者需要的是眼界和心胸》提到過一種可能性:大國崛起時有些坑避無可避。今天這篇文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先閒聊幾句廢話,本來今天想寫孩子教育話題,就是一直備受關注的「遠上寒山石徑斜」最後一個字怎麼讀。
  • 舌尖上的大宋:吃貨蘇軾的美食之旅
    而每個時代,都有幾個吃貨,上下五千年,要說把吃跟文學緊密連接起來的人,必須要提一下蘇軾!歷史上有位姓曹的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美食!某峽谷裡一位姓安的燒火丫頭也總把「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掛在嘴上。要說我們蘇軾蘇大家,不光文學造詣高,那也是為實打實的老饕,可謂吃貨集大成者,還是不記得《赤壁賦》裡就說「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
  • 通州運河旁、地鐵上 富力中心打造運河商務區「封面」
    原標題:通州運河旁、地鐵上 富力中心打造運河商務區「封面」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崛起於京杭大運河北首,長安街東端。如果說現在北京看通州,通州則當看運河商務區。隨著越來越多的產業項目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產業布局將得以實現。
  • 專家:只要中國航運活躍在巴拿馬運河,中國經濟就會處在先鋒位置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北京7月12日電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研究員、前國開行研究院副處長田志在巴拿馬運河開通106周年之際接受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巴拿馬運河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只要中國的航運物流還活躍在巴拿馬運河上,中國的經濟就始終還處在國際先鋒位置;只要中國商業還活躍在巴拿馬的市場,
  • 2017總裁創新峰會上鑫根資本曾強談顛覆性技術與大國崛起
    鑫根資本創始合伙人曾強在2017全球總裁創新峰會主旨演講:顛覆性技術與大國崛起。中國大國崛起成就的不僅是一個灣區,除了粵港澳灣區外,還可能包括雄安新區、杭州灣去等。要真正形成大國崛起,需要國家的戰略。」對創新創業者的建言:「每個創業總裁在創業時,要做到順勢而起,才能比較成功。」 以下是鑫根資本創始合伙人曾強主旨演講:顛覆性技術與大國崛起的現場實錄內容: 曾強:各位嘉賓,早上好!我今天的演講主題是「顛覆性技術與大國崛起」。在此之前,我想播放一個視頻。
  • 中國崛起呼籲大國智庫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這是一個世界公認的事實,但當今中國的崛起,主要還是體現在GDP、製造業、軍事和科技等「硬實力」方面,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層面的「軟實力」則明顯不足。大國崛起必有大國智庫。所謂大國智庫,主要指與大國實力地位相匹配、能為大國政策外交提供智力支持的一大批優秀智庫組成的強大智庫體系。然而,堪稱世界大國的中國,偏偏還沒有一個大國智庫體系。
  • 運河新城全面崛起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秦璞)運河新城建設指揮部以實施大項目為抓手,建立高效推進機制,合力攻堅、提速提效,推動運河新城全面崛起。江蘇環盛建設集團濟寧分公司項目經理王慧東告訴記者:「我們目前這個位置是安順路,目前安順路正在加班加點地來栽植苗木,一個是我們現在正在修剪一些苗木和一些補植的工作,我們每天施工人員大概在220人左右,機械設備在15臺左右,工作的時間一般我們是從早晨七點到晚上六點。」
  • 大國崛起終須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修昔底德陷阱」
    大國崛起,修昔底德的幽靈開始在兩國間遊蕩。「修昔底德陷阱」出自史學家修昔底德描寫雅典與斯巴達間戰爭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的一段話:「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無可避免肇因於斯巴達對雅典崛起的恐懼。」這段話後後被引申為新崛起的強權必然要挑戰現存強權,而現存強權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雙方戰爭不可避免。
  • 媒體的自律,從大國崛起規律談中國崛起
    二、從世界強國的崛起規律看,中國必將崛起。軍事上對我國加大威懾,地緣博弈中頻頻接近我國紅線。從二百年來世界發展史看,有多個國家崛起與衰落,有一定規律,而我國目前處於崛起的一個什麼階段?需要從歷史來看看。從15世紀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始, 500年來,一些國家相繼崛起,荷蘭、英國和美國先後稱雄世界,法國、德國、日本、蘇聯也曾經有稱雄的實力,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對這個現象我們通過認真研究得出一定規律,讓我國避免走彎路。
  • 韓和元:大國崛起招致的危險及應對——德國崛起初期的應對和啟示
    中國崛起是一種必然,但中國崛起的道路卻並不是一片坦途,事實上中國的崛起比任何國家都更為艱難和坎坷。中國近年來在經濟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國莫大的興趣。對此,一些愛國民眾為之沾沾自喜。但我卻認為,這是禍而不是福。」需要予以說明的是,太陽底下從來沒有新鮮事。其實今天中國遇到的種種,當年德國也遇到過。
  • 舌尖上的陽原
    ---吃貨的分割線---近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風靡全國,讓廣大吃貨們領略了不同地區的特色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