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見:【舌尖上的運河】之一:源遠流長的「大吃貨帝國」
上一篇說道,吳王夫差開鑿邗溝,是為了與齊國爭霸。如果要深入了解吳國北上爭霸的動機,就要先說說齊國的故事。
齊國是周朝開國元勳呂尚的封國,呂尚也就是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齊國是一個吃貨文化極為發達的國家,堪稱當時東亞吃貨界的翹楚。
不信?聽我一一道來。
呂尚的祖先,相傳是炎帝的第十四代孫——姜伯夷,這跟與姜子牙同時代,不食周粟採薇首陽山並餓死的伯夷不是一個人。所謂「採薇」,其實採得是野豌豆苗,其實這玩意拿蒜蓉炒炒挺好吃的,但是光吃這個不吃別的……餓死也不奇怪。
姜伯夷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在山東日照沂水附近的呂地,因此後代都稱呂氏。呂尚,姜姓,呂氏,字子牙,道號飛熊,這就是他又被稱為姜子牙的來歷。
一般人的印象中,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是左手杏黃旗,右手打神鞭的神仙。但在歷史上,呂尚在輔佐周文王之前,其實是一個不太成功的小商人。他這一支呂氏族人早就沒落了,呂尚最崇拜的偶像就是廚聖伊尹,立志一定要做伊尹那樣的廚師,咳咳錯了,是帝師。
王者榮耀中的姜子牙
呂尚的字「子牙」,很有可能來自於他的高超烹飪技術。春秋時代名字裡帶「牙」字的山東名人,還有魯菜的最初奠基人——著名廚師易牙,以及與易牙同時代,管仲的好基友鮑叔牙。
「管鮑之交」,這張繪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小人書封面,體現出一種濃濃的基情……
鮑叔牙的烹飪技術不見於史書,但是書裡記載了他是個十足的吃貨,鮑叔牙說人生有兩大快事:「一為食盾魚,二為飲玲瓏。」就是因為鮑叔牙愛吃盾魚太有名了,後人將這種海鮮稱為鮑魚,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吃的鮑魚。
至於鮑叔牙的姓氏「鮑」,來源於「庖廚」的「庖」,古通「包」,來自於華夏始祖第一個廚師伏羲——庖犧氏,本就是烹飪大師兼吃貨的專用姓氏。因為鮑叔牙愛吃海鮮,他乾脆把包再加上魚字旁,成為「鮑」字。鮑叔牙這個名字,散發出一種「我是吃貨中的王中王」的濃濃霸氣。所以後世所有姓「鮑」的同學,一定要記得自己是純正的吃貨後代。
呂尚年輕的時候,幹得基本都是與餐飲有關的行業,早年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年紀大了殺不動牛了,改行開酒店釀酒賣酒,後來連酒都賣不動了,乾脆支個攤,用常年練就的嘴皮子和豐富的生活閱歷,給人算卦謀生。
呂尚最有名的事跡當然是在渭水邊釣魚。秦末淮安出了一個著名的喜愛釣魚的吃貨韓信。韓信釣魚主要還是為了填飽肚子,呂尚所要釣的目標則是周文王這條大魚。呂尚的著作——《太公兵法》,則被一個自號黃石公的神秘老人交給了當時躲在淮泗一帶的張良。
韓信張良,都是締造大吃貨帝國,哦不是,是大漢帝國的傑出功臣。
在建立周朝之後,呂尚這個頭號功臣,本來可以選擇帝國腹地土地豐腴之處建立封國,但是他發揮人棄我取的獨到眼光,選了靠海的山東齊地作為封地。畢竟離老家近,他在當地應該還有一定的人脈。然而在當時多數人眼中,齊地是鳥不拉屎的貧瘠之地。《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滷,少五穀,而人民寡。」
姜太公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饑寒交迫。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這時部下抓來幾隻野雞,姜太公此時已經貴為公侯,但仍然隨身帶著年輕時當廚師的家當,從中取出秘制調味料和雞一起燜制後,香飄十裡,將士們垂涎欲滴,吃後精神振奮,姜太公見狀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
你以為姜子牙打仗是這樣子的:
其實是醬紫滴:
姜子牙一行至黎明時到達濟水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
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佔營丘。兩軍在濟水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剛吃飽了飯,士氣很高,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
這就是齊國的立國之戰——營丘之戰。
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就在紅燜雞的香味中誕生了。
建國之後,將士們給這道色澤紅亮,汁寬味濃,鮮香濃鬱,口味醇厚的燜雞起了一個名字「太公紅燜雞",從此這道「紅燜雞"在齊國的大地上流傳開來,成為魯菜的開端。這道紅燜雞還有一個改良版,那就是紅燜雞米飯,現在滿大街的「黃燜雞米飯」則是其後世旁支。
齊國初建時,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確保自身糧食安全的基礎之上,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齊國的銅礦尤其豐富,在那個年代,有銅礦就相當於擁有鑄幣權;齊國還利用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進行進出口貿易的外貿政策,成為東方大國。
隨著經濟的發達,齊魯大地的餐飲文化不斷豐富,山東靠海,從食材的選擇上顯然要比地處內陸的鎬京豐富得多,魯菜這一地方菜系開始逐漸挑戰周朝宮廷菜的權威。周朝禮樂文化的中心,也逐漸從周王室所在的鎬京轉移到山東半島。
相傳姜太公是道家祖師之一,道家講究五行調和,勾兌陰陽,其實在姜子牙看來,這跟調和五味,勾兌濃淡是一回事,因此,後世那些道家傳人比如諸葛亮、劉伯溫等等,基本都是烹飪高手,都有菜餚流傳於世。
現代的廚師服都是來自於西方,如果要創設中式廚師服,下面就是現成的原型,把扇子換成廚刀OK了。
《管子》一書中體現了當時齊地的飲食禮節,如《弟子職》中說:
凡置彼食,鳥獸魚鱉,必先菜羹。羹胾中別,胾在醬前,其設要方。飯是為卒,左酒右醬。
本行就是搞飲食禮儀的儒家,其所強調的餐飲規矩自然要更加繁複。《論語》的《鄉黨》篇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在飲食文化上,儒家和道家的區別,體現在道家注重菜品的「色香味」,而儒家則主要關注用什麼碗什麼碟吃菜,先吃什麼後吃什麼,什麼身份的人吃什麼菜等等飲食禮儀。
如果要開一家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高端餐館,那麼廚師就要穿得像諸葛亮那樣,擺盤的服務員則要穿成這樣:
孔子的這段話對中國的正統飲食文化影響深遠,更是奠定了齊魯飲食乃至日後所形成魯菜的基本格調。直至今日,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魯菜宴席的禮儀繁複程度,也要遠勝於其他菜系。
淮揚、川、粵的高檔宴席的上菜順序通常為:一看盤(做工精細的造型冷拼)、六圍碟(涼菜)、四熱炒、六大菜(名貴食材所制,也可與四熱炒合併一起稱為十大菜)、六麵點、一甜菜。
魯菜則在此之前另加四乾果、四鮮果、四蜜餞、冷菜則為四三冷拼(即十二道菜),規格略低則如其他菜系的一看盤六圍碟,但稱為一帶六。面點之後則又上四飯菜(即配飯的四樣炒菜),一盆湯,兩樣主食。至於宮廷與高規格的官筵,其排場之盛於此難以盡述。
上圖中體現出來的現代中餐的合餐制,是唐代才出現,在宋代定型,孔子那個年代則是跟西餐類似的分餐制,也就是中國著名飯局之一——鴻門宴的那種擺位。坐不同的位置,吃不同的菜,才能體現出先秦儒家所強調的尊卑貴賤、上下等級之分麼不是?
中國這種大圓桌濟濟一堂,體現出了「亞瑟王以及圓桌武士」那種不分高低貴賤的政治理想。從分餐制到合餐制,不僅僅是吃飯方式的變化,背後更是政治理念的深刻變革。英國這種從來沒有出現過合餐制的國家,居然在中世紀出現了圓桌武士的神話,其來源實在是非常可疑——你說會不會是道聽途說中國的餐飲文化後,抄襲剽竊的呢?
當時周王室宮廷菜的代表是「周八珍」,製作方法完整地記載在《禮記·內則》中,是古代典籍中所見的最古老的一份菜譜。八珍的具體用料和製法是這樣的:
一珍——淳熬。煎好肉汁,澆在稻米飯上,再淋上熟油。其實相當於臺灣的滷肉蓋澆飯。
二珍—-淳母。煎肉汁澆於黍米飯上,再淋上油。
還是滷肉蓋澆飯,只不過換成黃米飯。這就算兩道菜,廚師有點敬業精神行不?也太敷衍了吧……
三珍、四珍――炮豚、炮羊。
整隻小豬小羊宰殺後,在腹內塞上棗果,用葦子包裹妥當,再塗上草拌泥,然後放在猛火中燒烤,這在古代謂之「炮」。待草泥烤乾,除去泥殼葦草,淨手揭掉豬羊表面烤皺的膜皮。接著用調好的稻米粉糊遍塗豬羊外表,放入油鍋內煎煮,油麵須沒過豬羊。末了,將豬羊及香脂等調料合盛小鼎內,將小鼎置大湯鍋中,連續燒煮三日三夜,中途不能停火。食用時,再另調五味。
全豬全羊的烹製經過了炮、煎、蒸三個程序,一定是入口即化、香美無比了。這道菜倒是不難,就是太費功夫,現代人很少能吃到如此費工夫的菜餚了。
另外,這還是硬把一道菜掰成兩道,所謂「八珍」明顯有湊數的嫌疑……
五珍——搗珍。用牛、羊、鹿、獐等動物的夾脊肉,反覆捶搗,剔淨筋腱,烹熟後調味食用。主要功夫表現在肉料的預加工上.這是以加工方法而不是以烹法命名。菜餚最終的狀態,估計很類似潮州牛肉丸。
六珍——漬。用新宰的鮮牛肉,薄切為片,絕其纖理。浸在美酒內,漬一晝夜。食時以肉汁和梅漿調和。這很類似於現在的牛肉刺身。你以為生魚片生肉片都是來自日本的吃法,其實是中國老祖宗的正宗吃法。
七珍——熬。將牛、羊、麋、鹿、獐等肉捶打去皮膜,晾於葦席上,灑上姜、桂等調料細末,待風乾後食用。這就相當於如今的肉脯。這種做法主要流傳於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
八珍——肝膋。取狗肝用腸間脂包好,放火上炙烤.待腸脂幹焦即成。
此種烹調方式現今在魯菜中有所保留,有一道「烤網油籤」的菜,將豬裡脊肉切為肉籤狀,以網油包裹,用澱粉蛋清封口入烤箱旺火烤成。基本保持了「肝膋」的風貌。只是隨著風俗的變遷,在周代為六畜之一的犬,在後世因「狗肉上不得席」從大眾菜單中移除了。
禮樂等級制度良好運行的前提,一定要什麼層次就裝什麼層次的X,下層看上層都是羨慕仰望的態度,哇塞,老牛X了!各個層級才能各就其位,這套制度才能有序運轉。
周八珍在當時,肯定是很多吃貨前赴後繼研發的心血,但是用現在的眼光看,周八珍充其量就如同「新疆菜」,全是肉,烹調方法也很單調,一頓兩頓還行,老吃就膩死了。吃慣了花樣更多、更加精緻的魯菜的山東諸侯,顯然就越來越看不上周朝那套禮樂了。
宴席的排場本就是經濟實力的比拼。只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才能吃得起奢華的宴席。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浪費糧食是極為嚴重的罪行。夏桀和商紂王的罪名都有一條——酒池肉林,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有在肉林裡散步,酒池裡洗澡,反正天下人都相信,如此浪費糧食簡直罪大惡極。周武王起兵時,還宣稱商朝一條很重要的罪行是,商朝人從上到下都愛好喝酒,實在太腐敗了。
當時的生產力不高,讓土裡刨食的老百姓理解什麼叫罪大惡極,沒有比浪費糧食更嚴重的。今天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中國人看來,不就是浪費點糧食麼,有什麼啊,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夠養活非洲好幾億人了。在非洲窮人的想像中,中國人是不是都生活在酒池肉林裡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想像」。
後來中國物質豐富了,原版的酒池肉林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於暴君的想像了,人們想像的酒池肉林一般是這樣的——紂王有十個腎也扛不住啊!
在周朝,如何吃飯,吃什麼飯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其中的關鍵是不能「逾制」。《禮記·王制》中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意思是說,天子平時可以吃牛肉,諸侯平時也就吃吃羊肉,等到重大節日才能吃牛肉,大夫、士等級依次降低,普通老百姓平時就別吃肉了,菜湯配小米飯就得了。曹劌論戰中所說的「肉食者鄙」,體現了吃肉是貴族身份的象徵。
孟子給齊宣王描繪的「王道樂土」的理想圖景中是這樣說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按照孟子的設想,平頭百姓辛苦奮鬥一輩子,到七十歲的時候差不多可以吃肉了,這就是他腦海中的理想生活。
咣當,原來孟子腦海中的幸福生活,比剛從戰亂中恢復的蘇聯的淳樸夢想——「土豆燉牛肉就是共產主義」,至少還差了一百張煎餅果子那麼遠啊……
在周朝,由於物質條件還不太豐富,人們可以用來裝X的手段極為有限,主要就集中在吃上。作為周天子,他的那套飲食禮樂必須是逼格中的戰鬥機,讓諸侯們情不自禁地升起仰視之心。款待諸侯擺的宴席居然還不如諸侯在家吃的好,久而久之,諸侯們自然產生輕慢之心。
另一方面,如果諸侯國經濟搞得好,讓老百姓提前吃上肉,是不是就更受民眾擁戴啊?
因此,飲食文化的中心從陝西鎬京轉移到山東半島,除了以姜子牙為代表的道家一派對於烹飪之道更加擅長之外,更是政治經濟實力的深刻變遷。
拘泥於禮樂文化的周王室和魯國單純強調仁義道德,但是沒有經濟基礎,飯都吃不飽,大談特談吃飯用什麼碗什麼碟有意義呢?
呂尚說了:「不富無以為仁」,也就是說首先要讓大家吃飽吃好,然後其他事情就好談了。在這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齊國不僅成為吃貨大國,也成為天下霸主。
下一篇我們就講一講,齊國歷史上的著名吃貨——齊桓公姜小白,和他手下的那群吃貨們。
正是吃貨姜小白開了爭霸先例,才有其他吃貨們的群起效仿,吃貨吳王夫差的北上爭霸,以及——淮揚菜的發端。
一場吃貨們的聚會——葵丘會盟
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北山浮生談古論今(BSFS_View),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熱帖推薦:
內鬼」與金融大鱷內外勾結,居然會導致亡國?——知春路風雲錄之七
川普減稅,中美命運對決時刻加速到來?
以金融視角看世界:從萬曆十五年到2017年,大國衰落的輪迴又將重演?
馬雲和劉強東不約而同開始談論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一帶一路與《戰狼》:中華覺醒的兩個符號
《建軍大業》沒有告訴你:為何當初的革命同志會反目成仇?
從2017回望1927:中共軍隊的戰鬥力從何而來?
宋江為何造反?我們都被《水滸傳》騙了!
從萬曆十五年到2017年,歷史的輪迴?
東方「羅斯柴爾德」是如何滅亡一個帝國的?
寒門能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得感謝一個山西女人
華夏文明能夠延續至今,居然跟一個山西商人有關?
荷蘭的「東林黨」如何以人民的名義把強大帝國玩殘的?
被難民摧毀的文明帝國
讚賞請掃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