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大木橋路41弄上影小區出入口,因一旁的車庫改建用房,導致車輛進出不便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8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辦公室和本報共同推出了《上海民聲——人民建議徵集專刊》(詳見當日第11版至14版),一時間引發了廣大市民的高度關注,更引發了許多人用自己的「金點子」有序參與城市治理的極大熱情。
連日來,一個個電話打進了新民晚報社962555新聞熱線,一封封「人民建議」來信擱在了群眾工作部記者編輯的案頭。其中,一封題為《人民建議:破解消防安全通道重要隱患》的來信,緊緊拽住了所有人的目光。18頁的紙上,既有著「有理有依據」的真知灼見,更有著「有圖有真相」的現實隱憂。記者從12345市民服務熱線查詢發現,今年以來,關於「居民小區消防通道被堵」的訴求已有9200多件。
這許多問題事關「城市安全,群眾生命」,等不得,更加慢不得!於是,昨天下午,緊隨市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急」,記者走進了徐匯、長寧、虹口等區的多個居民小區。
在大木橋路的上影小區,56戶底樓居民「統一搭建」違法建築,生生堵住了生命通道;在鎮寧路545弄,雜物遍地堆放,車輛任性停放,救護車、消防車「寸步難行」;廣粵路學府花苑小區,消防通道竟然劃成了停車位,4扇鐵門被堵了3扇……在與當地相關部門的溝通中,不少已有了相應的整改措施。群眾的安居、宜居、樂居,確實放到了日程表的最緊要處。
採訪中,「用鐵腳板磨出好建議」的羅惠康、徐佩蘭等市民,成為了記者身邊發現隱患的「好嚮導」,他們是一群多年來始終跑在「社區巡訪第一線」的志願者。80歲的羅惠康說自己已經是「飛」了20多年的「啄木鳥」了,「一輩子都喝著黃浦江水」的他要為群眾的急難愁盼、城市的向美向好,一直忙到忙不動。志願者們表示,自己更願成為一隻「報春鳥」,把建議的真落實、政府的有作為、居民的獲得感,傳遞給每個人,讓更多來自社區的「金點子」成為開啟「城市治理最後一公裡」大門的「金鑰匙」。
來吧,讓城市更美好,新民晚報期待著每一位參與者的「好聲音」!
新民晚報記者 錢俊毅 王軍
亂停車!亂搭建!亂堆物!久難治癒的「頑症痼疾」,讓小區的生命通道遭遇「腸梗阻」。消防車開不進,救護車被堵牢……居民提心弔膽、日夜難安;物業兩手一攤,難以管理。大火來時怎麼辦?緊急搶救怎麼辦?人命關天,沒有萬一,沒有僥倖。
近日,幾位社區巡訪志願者每天刷步上萬,走訪多個社區,寫來一封「人民建議」,點名滬上數個小區。這封城市「啄木鳥」的來信,言辭懇切,希望還生命通道之暢,解消防安全之憂。記者在12345市民服務熱線查詢發現,今年以來,關於「居民社區消防通道被堵」的訴求,已有9200多個。
昨天下午,記者前往市民來信中提及的多個現場查看發現:56戶底樓居民,街道牽頭統一搭違,解了住房空間之愁,反添消防安全之堵;變電站周圍,嚴禁停車、堆物、設攤,市公安局電力治安辦公室張貼警告,卻仍擋不住禁停區變成停車區;夾弄中,拐彎抹角堆物,車輛隨隨便便停靠,消防車道難通行……
這一堆問題,到底怎麼辦?
【現場一】違建堵塞生命通道
14時許 大木橋路41弄上影小區
在上影小區大木橋路出入口,我們的採訪車不得不放慢車速,幸得老司機小心駕駛才勉強進入。
小區正門口一側有8間車庫改建用房:正對大木橋路的兩間,是還在正常營業的茶葉店;其餘幾間,捲簾門已鏽跡斑斑。
小區內,幾乎所有的底樓住戶,門前都多出一處臨時搭建房,明顯是違法搭建,但又統一塗刷,像是有所規劃。大多數居民將它用作廚房、衛生間。
由於一樓住戶各家門前凸出一塊,樓與樓之間的道路頓顯逼仄。道路兩旁停滿私家車,留出的通道勉強只夠一輛普通轎車單向通行。記者隨後查閱資料,普通消防車寬度2.5米,專業消防車道要求4米寬度,這樣看來,消防車顯然難以駛入這裡。
「門口這麼窄,別說消防車,有時候停的車子一多,私家車也開不進來。」看到記者採訪,一些居民圍了上來,他們當中,絕大部分支持整治小區門口的違法建築。
隨後,斜土路街道幾名城管執法隊員來到現場。他們表示,小區內部的違建屬於歷史存量違建,沒有異議;至於小區出入口的幾間房屋是否屬於違建,他們還在研判當中。
【回應】
斜土路街道相關部門回復記者,上影小區12號-25號共6幢房屋底樓確實存在無證搭建,涉及56戶居民。
上世紀90年代,小區底樓居民多次向居委、街道反映家庭居住困難(每戶人均住房面積7平方米不等),亟需解決廚衛空間。為此,街道召集居委、物業、居民代表召開專題協調會,決定由街道牽頭,街道、物業、居民共同出資,在12-25號底樓每戶統一搭建3平方米左右的臨時建築,暫時緩解底樓居民居住困難問題。
下一步,等小區底樓居民居住條件改善後,街道將把56戶的臨時建築納入拆除計劃,一併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至於小區門口的違建問題,街道表示,大木橋路41弄小區正門原位於正陽路大木橋路103弄。為方便小區居民和車輛進出,當時街道牽頭,居委、開發商共同參與協調,在大木橋路41弄上影新村37號處開闢一條通道用於大木橋路41弄小區居民通行。
比對審批圖紙,相對位置比較,現存的8間車庫由當時開發商在紅線圍牆內建造。隨後,開發商將這8間車庫房分別出售。街道拆違辦會同城管中隊也調查過當時的開發商,得知公司已於2007年註銷。
另外,從目前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核准圖紙來看,這處車庫房屋的建設是有審批依據的,但由於當時房產市場經營不規範,未能及時辦理產權證,導致竣工時車庫未納入驗收。既然沒有產權證,是否即視為違法建築,應當予以拆除?對此,街道方面表示,需進一步研究。
圖說:鎮寧路465弄小區出入口兩旁停滿了機動車
【現場二】變電站旁禁令成空
15時10分 鎮寧路465弄鎮寧路465弄
小區門口是一處變電站。抬頭望去,變電站旁清晰地掛著一塊告示牌:變電站周邊嚴禁停車。不過,3輛私家車依然緊挨著變電站停放著。諷刺的是,挨著車輪擺放的幾個三角錐上,也赫然寫著「禁止停車」。記者看到,兩旁私家車停放後,中間留出的通道十分狹窄,不足以讓消防車順利駛入。
對此,居民們表示,老小區停車位稀缺,「搶車位」成了常態。不少車主看到有地方就停車,不會顧及是否擋了消防通道。
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覺得很委屈:「如果不允許在這裡停車,相關部門應該明確劃出禁停範圍,我們也能夠和居民有個交代。」
不過,採訪時更多居民表示,這些都不應成為違法停車和堵塞消防通道的理由。「按照規定,變電站旁確實不能停車、堆物,不然會有安全隱患的。」
居委負責人隨後也來到現場。萬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新寶說,鎮寧路465弄是一個老小區,停車難問題較為突出。「不過,安全問題永遠是首位的,特別是消防安全,更是重於泰山。我們會敦促物業,及時整改。」
【回應】
江蘇路街道相關負責人答覆記者稱:目前,街道已經會同消防、派出所、物業監管部門和居委,上門督促整改,爭取儘快整治違法停車堵塞生命通道的行為。
圖說:常德路1298弄長壽新村小區內,不少非機動車和機動車停靠在變電站旁
【現場三】夾弄之中尋求突圍
15時40分 鎮寧路545弄
鎮寧路545弄緊鄰鎮寧路465弄,步行只需5分鐘。記者走進弄堂後看到,一側停放著數輛私家車。深入弄堂內部,這裡分出兩條岔路。一側是一所學校。採訪時正逢放學時間,前來接孩子的私家車進進出出、絡繹不絕。一名家長直接將車停在弄堂內,下車後,點上一根煙,篤悠悠地等孩子出校門。另一側是一家圓通速遞的門店。門口擺放著數十個花盆,佔據著原本就不寬敞的弄堂。一些居民告訴記者,有時,門口還會堆物,這樣一來,弄堂就更窄了。
在弄堂交匯處,還有一個垃圾箱房、一個物資回收站。在這條「夾弄」中,如果發生消防安全隱患,消防車要想從中「突圍」,恐怕難上加難。
陳新寶告訴記者,鎮寧路545弄也歸萬村居民區管轄,這裡的違法停車現象,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街道和相關方面已經在組織協調、整治了。我們也希望,弄堂能夠弄得乾乾淨淨的,不要留有安全隱患。」
【回應】
江蘇路街道回應稱,街道將就此事專門召開聯合整治協調會,整條弄堂內,都將禁止停車。具體整治日期,則會在協調會之後決定。
【現場四】3扇大門全被堵住
15時40分 廣粵路1500弄學府花苑
記者趕到小區,小區部分劃線車位還未被車輛填滿,但學府花苑小區的4扇大門,除正門外,作為消防備用通道的其餘3扇大門無一不被「任性」停放的車輛堵上,其中還有通道在兩側劃線,甚至在門前劃線,留出的寬度明顯不足以讓消防車輛通過。小區停車位白色劃線清晰,但就是未看到黃色菱形格的消防專用車道劃線。消防車道在哪裡?如沒有物業人員指引,全憑肉眼目測估計。
現場,距離小區正門最近的3號樓前的停車位已停滿,從樓道口延伸出的一條白色禁停劃線「擠」在車輛中間,橙色的四個大字「禁止停車」格外醒目。這就是晚上唯一能進出3號樓的人行通道,為避免被各種車輛遮擋特別標註,可目測下來,仍不足一米寬。如果突發火情,現場不要說門前停放消防車,甚至連逃生的生命通道都成問題。
「關於小區消防車道被佔被堵問題,已多次反映,但仍未解決。到了雙休日,車輛停滿,小區走路都不方便,談何消防通道?」小區居民中不少是教師,安全意識頗高。在住宅樓建築物的外牆上,多處已貼有警示語「讓出生命通道文明停車」。但現實是,即便是警示語的面前,也還是停滿了車輛。
3號樓前的一處圓形花壇,把守著進出小區要道,停車位留出的車道不足3米,物業反映是由街道統一請了專業公司「規範」劃線,特別讓出了消防車道。但據記者目測,因消防專業車輛車寬且長,要圍繞花壇轉彎,3米的寬度顯然不夠,涉及彎道,消防車道的寬度應該要留出4米。更令人費解的是,主幹道左右兩側都劃了停車位,中間的通道都不足以讓正常轎車通過。禁止停放車輛的配電房周圍儘管劃定了禁停區,但仍被車輛任性停放,甚至還有一處藍色鐵皮的違法搭建棚。記者打開後發現,存放了一屋子的廢棄木料,棚內存在很大消防隱患。
【回應】
虹口區江灣鎮學府居委回復記者稱:車位確實是街道牽頭劃線,但居民停車難是造成消防車道受堵的主要原因。學府花苑808戶,1996年建造的小區由四幢高層和其他多層售後公房組成,是混合型小區,沒有地下車庫,地面車位捉襟見肘,210個車位,但實際車輛有300輛。只有解決好小區停車缺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命通道不暢的問題。目前已經動員業委會、物業多方勸說準備新買車的居民,待消化解決了現有停車缺口後,再允許新辦小區停車證。
關於消防車道的禁停劃線,小區居民也有反映,目前物業已落實了專業公司,最快下周就能上門測量,將儘快做好消防車道的禁停區域劃線,並將根據消防車道的需要,進一步調整現有車位,還居民一個安心安全的居住空間。
【現場五】各種車輛一起添堵
16時20分 常德路1298弄長壽新村小區
長壽新村內也有一個變電站。記者觀察到,變電站一側成了「機動車固定停車位」,整齊地停放著3輛私家車;變電站另一側則幾乎淪為了「非機動車停車位」,數十輛自行車、電瓶車在這裡停靠著。
不過,這裡卻是消防車進入小區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如果消防車一旦駛入小區,在這裡拐彎的話,不僅要「讓位」於機動車,還要「躲避」非機動車,即便通道能夠容納消防車的寬度,也需要耗費不少時間「調度車輛」。
「我們小區,停車難是個大問題。」小區物業經理承認,小區變電站旁的3個機動車停車位,最初就是由物業「劃線」的。「當時,小區裡車位實在緊張,說實話,我們也不知道這裡不能停車。」
【回應】
長壽路街道回應記者稱:長壽新村1995年竣工,面積56788平方米,小區共有754戶,屬於人口密度高的老舊小區。而小區停車位僅80個,目前尚有220個停車位缺口,停車難問題長期存在。
關於變電站周邊停車的問題,長壽路街道辦事處房辦負責同志、居民區黨組織書記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察看,了解情況,要求物業立即整改,規範停車位設置,重新規劃停車線,及時在變電站周邊劃出禁停區域,並組織保安、志願者巡邏,加強宣傳解釋,文明勸阻,確保生命通道暢通。
下一步,街道相關職能部門將加強對居民區停車管理的指導;居民區黨組織將發揮黨建引領,協同「三駕馬車」,通過紅色議事廳平臺,加強與小區居民溝通交流,共商共議停車難問題,儘可能內部挖潛,找到解決停車難的最優方案。
【建議者心聲】
我會一直忙到忙不動為止社區巡訪志願者 羅惠康
我今年80歲整,從小喝著黃浦江水長大,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社區巡訪,我已經堅持了20多年。幾乎每天早上,6時剛過,就帶著一個麵包、一瓶礦泉水,去周邊小區「逛」起來了。
近些年來,我關注最多的就是居民小區。我發現,違法建築、亂停車、亂堆物……不少小區的消防通道就這樣被堵塞了。我看了之後,非常著急,因為這是關係到「生命安全」的頭等大事呀!所以,我趕緊用手中的照相機拍下畫面,趕快寫信寄給你們,希望能通過新民晚報的呼籲,儘快解決問題。
在這些年的巡訪中,我最開心的就是提出的建議,通過相關部門的全力推動,落到了實處。但我也是個「犟脾氣」,始終會「盯著不放」,可我是「對事不對人」,只要事情解決了,我會馬上「點讚」。我相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座城市也會越來越好。社區巡訪,是我熱愛做的事,我會一直忙到忙不動。
民有呼聲,我們就有腳步聲社區巡訪志願者 徐佩蘭
我參加社區巡訪將近四年了。這次,看到新民晚報上的《上海民聲——人民建議徵集專刊》後,我們這群志願者就商量著,要梳理老百姓身邊的「急難愁盼」,向晚報、向相關部門反饋。
為此,近幾個月來,我們頂著烈日,一個個點位跑,一個個現場「追」,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冷暖自知。不過,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名熱愛這座城市的社區巡訪員,我肩膀上有這樣一份責任。
對於一些「老大難」案例,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盯住不放,做到老百姓有呼聲,我們巡訪員就有腳步聲,真正起到解決案例的橋梁、紐帶作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句話說到了我們的心坎裡,我們願意繼續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為這座我們始終熱愛著的城貢獻自己的熱血。
【記者手記】排堵
「小區消防通道被堵」早不是一個「新問題」了,是真真實實的「老大難」。從今年以來12345市民服務熱線9200多個訴求,已可見一斑,這就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急難愁盼」。
去年以來,本報就多次關注這一「城市治理最後一公裡」中的頑症痼疾,新民晚報旗下新民幫儂忙連續發布《火炎焱,有多少消防通道被堵?今年,市民訴求3800多!》《亂,橫行無忌!亂,步步驚心!這小區,亂到不忍直視!》《五六年了,生命通道堵堵堵!這小區,真不怕攤上大事啊?》等報導。
《消防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佔用、堵塞、封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但「禁令」之下,「生命通道」為何依舊「腸梗阻」?採訪中,我們聽到了一大堆的理由:亂搭建,生活所需;亂停車,生活所需;亂堆物,還是生活所需……這些話貌似成立,但其實都是小家的「一己之私」,比之於大家的「生命安全」,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排堵,首先要排的是「腦中之堵」。要讓「人民建議徵集」中的好聲音「廣而告之」,讓群眾引導群眾、讓群眾說服群眾,明白「大家好小家才能安」,主動參與到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中。
排堵,更要排的是「作為之堵」。要讓「人民建議徵集」中的金點子真正落實到政府部門的主動作為中,合理統籌停車空間、積極調配社會資源、全面消除違法行為……在「生命至上,城市安全」的大前提下,提升群眾的生活品質。而這點,我們已經看到……
新民晚報記者 徐馳 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