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們想要成為他,女人們想要得到他
北京時間3月8日,張偉麗在拉斯維加斯UFC迎來首場衛冕戰,最終打滿五個回合,以點數贏下喬安娜,成功衛冕。
儘管在國內,綜合格鬥只是小眾運動,但張偉麗的勝利,還是給國人打了一劑強心針。畢竟,中國人在國際商業體育賽事上登頂,先例並不多。
事實上,格鬥類賽事的影響力,遠比常人預想得要大,甚至對電影市場亦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人提煉出商業片的兩個要素:性與暴力。格鬥因與後者天然契合,又兼具勵志屬性,再加之動作調度簡單,一度泛濫。《洛奇》一連拍了五部;《終極鬥士》一拍也是四部,直到把觀眾的情懷耗盡方止。
如今,純粹格鬥類的電影日漸式微,如《百萬美元寶貝》等也只好反其道而行之,刨去勵志成分,著力突出生活的悲劇感和不確定性。但全世界觀眾,對原始力量的代表——「硬漢」——仍有需求:男人們想要成為他,女人們想要得到他。過去幾十年,銀幕硬漢都以好萊塢白人為主。華人世界中,僅有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寥寥幾人,屈指可數。
銀幕「硬漢」形象的塑造,看似簡單,但實則殊為不易。它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早已跳出了單純的影視圈範疇,成了一個涉及心理學、傳播學,乃至社會學的複雜命題。
動作硬漢消亡史
清末百年積弱,集體鬱結的民族情緒需要一個突破口。早年香港電影中,「打洋人」成了保留節目。中國功夫亮相好萊塢,更是頭等大事。
李小龍《龍爭虎鬥》海報
流行的電影類型背後,都反映時代的潛意識。對功夫片的熱衷,其實反映的是大眾對「招式」的迷信。60年代,美國搏擊界內部山頭林立,泰拳、桑搏、空手道、跆拳道等各派爭論不休,都以自家為王,相互挑戰「踢館」。
根據資料,美國最早有錄像記載的此類跨界格鬥,是在1963年的Gene Lebell 對Milo Savage,打法是柔道對拳擊(柔道方不可使用打擊技)。「分指拳套」這一時下綜合格鬥界必備品,當時已見雛形。
相比一板一眼的泰拳、空手道等,中國功夫的獨特優勢在於,人多地大,東南西北都能分出不同門派,且門派內部講究師承,招式輕易不外傳,有天然神秘感。關於此文化,《師父》《一代宗師》等影片中都有討論。中國功夫之所以在好萊塢大放異彩,除了敢打敢拼,不怕流血犧牲外,和這種自帶的神秘感亦難脫離關係。
《師父》(上)和《一代宗師》(下)
這種神秘感除了嚴肅一面,有時還很有趣。《紅番區》等片中,成龍閃轉騰挪,藉助各種道具擊退小混混後,總有興高採烈的路人上前詢問這是什麼功夫。答曰中國功夫——其實很難如此定義,大部分是武師們即興編排的結果。
但隨著綜合格鬥(MMA)日趨紅火,功夫電影漸漸有了衰落徵兆。綜合格鬥的理念,在於摸索出一個統一規則,讓七嘴八舌的門派之爭得到解決。1993年終極格鬥冠軍賽(UFC)的出現,標誌著這一理念終於踏入正軌。
UFC初現時,規則不完善,柔術佔盡便宜。動輒出現兩名選手在地上纏抱十來分鐘,僵持不下的景象,讓觀眾大喝倒彩。但十餘年下來,隨著規則不斷修正,人們逐漸發現,大道至簡,若想取得金腰帶,相比傳說中「一擊必殺」的招式,選手的力量、耐力、經驗等綜合因素更為重要。雖然如「蜘蛛」安德森·席爾瓦等選手偶爾也會應用詠春的踩膝、搶中線等理念,但總體而言,擂臺上還是傳統站立技(散打、踢拳等)和投寢技(摔跤、桑搏、巴西柔術等)的天下。
一言以蔽之,當標準被統一,所有「門派」都有了公平競技的機會,各家招式便會開始融合,民族的就成了世界的。神秘感遭到剝離後,「講故事」再難輕易服眾。
對此趨勢,香港影人亦感到焦慮。2007年甄子丹的《導火線》中開始大量應用巴西柔術的裸絞、十字固、三角絞等技術。2013年林超賢的《激戰》更是直接將MMA搬上了擂臺,大秀張家輝和彭于晏的肌肉。但舶來品終究難以承載民族自豪感。再說來回就那麼幾招鎖技,看久了也難免失味。
《導火線》中的寢技
不光中國功夫,綜合格鬥的流行,幾乎把全世界所有武術流派都怯了魅。沒了「絕招」賦予的神秘感,動作片統統喪失懸念。《突襲》等展現印尼拳、緬甸拳等小眾武技的電影只能走B級片的路子,以東南亞落後地區的血腥叢林法則作為賣點。去年底的《葉問4》可以說是最後的迴光返照。
功夫片越式微,越能理解李小龍的珍貴之處。其開創了新的武學理念,得到了全世界正統搏擊界的承認,是超越時代的存在,所以至今仍然魅力不倒。
目前影視界,仍堅持在動作領域的導演已然不多,徐浩峰屬於其中之一,作品多探討中國傳統冷兵器。但冷兵器的應用有嚴重的時代和空間局限,且經常一招定勝負,拍出來不好看。例如《箭士柳白猿》中表現過一招「抖大杆」,指運用腕力轉動紅纓槍桿,將對手彈開。此招精髓極難用視聽語言流暢表達。
《箭士柳白猿》劇照
軍事硬漢崛起
對硬漢的崇拜,雖然是全球男女都有的情結,但對「硬漢」一詞的定義稍有不同。
歐美體育文化發達。中學裡,球類運動的佼佼者們備受矚目,頭腦發達、四肢簡單者卻總要受些霸凌。約翰·塞納、「巨石」強森等人,銀幕智商都不算高。取悅觀眾,靠的是大塊肌肉和樸素的愛家愛國道德感。
中國正相反,科舉制源遠流長,社會普遍重文輕武。觀眾不喜「蠻牛」,總希望硬漢們能有更高的智商。香港老電影中的「武舉人」一職,不少是傻大黑粗的丑角。此安排在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中特別明顯:書生習武,分外討喜。反過來則全不成立。
《唐伯虎點秋香》中的武狀元
時代發展,動作硬漢式微,但觀眾需求並未憑空消失。如何承上啟下,成了困擾眾多影人的問題。
「軍事硬漢」本應是自然出路。對標歐美,《敢死隊》有三部,《第一滴血》有四部,「007」系列更是一連拍了二十七部。如《壯志凌雲》《海軍陸戰隊員》這類影片,更是數不勝數。
相比兩人對打,戰爭是一門更複雜的藝術。只要戰術執行到位,集中兵力於一點,「小米加步槍」未必就不能勝過「飛機加大炮」。不僅自帶懸念,也是高智商的天然用武之地。即便單從視覺效果論,飛機坦克軍艦飛彈齊飛的畫面,也比單純的拳拳到肉刺激得多。
但拍攝軍事硬漢片投資太高,且和主創方綜合國力掛鈎,中國沒有先例,又缺少人才儲備,風險實在太大。一時所有人都在觀望,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6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動》算是第一次試水。主演是張涵予+彭于晏的組合,雖然拆開來看各有不完美之處,但分工合作,也算兼具了老生的嚴肅感和小生的動作能力。再加上林超賢執導,真實事件為依託,最終票房近12億,無疑證明了這一類型的潛力。
第二年吳京的《戰狼2》則將這一類型徹底推上了高潮,56億華語票房紀錄更是大大拓寬了電影市場的想像力邊界。
在走上軍事道路之前,吳京有過一段迷茫期。2005年,他在《殺破狼》中與甄子丹貢獻了一場武士刀對甩棍的經典打戲。然而冷兵器格鬥講究瞬間生死,乒桌球乓打上一陣,熱鬧歸熱鬧,但觀眾內心都明白那是假的,看完也就散了。再說白衣殺手一角幾乎沒有臺詞,太過功能化,無助於演員長遠發展。
《殺破狼》甄子丹和吳京冷兵器打鬥
之後吳京又出演了《黑拳》《男兒本色》等港片,反響皆一般。2008年,他開始自己做導演,拍攝了《狼牙》。內地上映後,只拿了450萬人民幣票房。巨大的轉型壓力下,2013年,吳京用「傾家蕩產」式的決心開始導演第一部《戰狼》。
《戰狼2》籌備期,吳京專程進入軍區特種部隊受訓18個月,進行了射擊、障礙跑等多個項目訓練,據說還打破了多項紀錄。拍攝期間,更是籤下「生死協議」,在非洲生活近一年,親身跳入海中進行潛水搏鬥,全身負傷。
《戰狼2》劇照
《戰狼》系列的大獲成功,也為這部影片和吳京本人帶來了巨大爭議,各方加諸其身的評論已經超出了單純的電影範疇,令其承載了諸多符號意義。但回歸電影本身來觀察,一個「立得住」的主演,以及流暢的工業化大製作,乃至對商業片運行規律的尊重,才是其成功的主因。
誠然,《戰狼》系列也有缺點:諸如主角臉譜化、人物動機牽強、故事設計套路感太重等等。但空窗期太久了,觀眾們壓抑的情緒被點燃,自然原諒了一切技巧上的不足。
後繼何人?
80、90年代,華語電影全面落後好萊塢。愛情片、科幻片,甚至恐怖片皆不如人,唯有在動作片領域拿命去拼,方才打開一片天地。
早年,華人武指留下的銀幕經典數不勝數,至今依然在好萊塢佔有一席之地。例如《黑客帝國》《殺死比爾》等經典背後,都有袁和平的身影。
《殺死比爾2》劇照
電影是導演與觀眾之間交流的藝術,而交流講究真誠。靠剪輯、借位、綠幕拍出的驚險片段,一眼便知是假。唯有不加修飾的長鏡頭,才能讓觀眾從心底爆發出驚呼。
《我是誰》中成龍從荷蘭鹿特丹大廈樓頂無保護跳下
大約是受此影響,《碟中諜6:全面瓦解》中湯姆·克魯斯貢獻了一段長達三分鐘的跳傘鏡頭。據說為了完成該鏡頭,一共跳了106次。儘管勇氣可嘉,然而跳傘如今都快成了大眾運動,比起當年動輒跳樓玩命的龍虎武師們,衝擊力還是差了不少。
《碟中諜6:全面瓦解》拍攝花絮
電影想要成功,就必須要讓觀眾潛意識裡「相信」它真實發生過。同理,演員要在銀幕上立住,那麼戲外的形象也不能和戲裡有太大偏差。這也是為何無論中外,銀幕硬漢們普遍都有武術訓練、競技體育,甚至軍方背景的原因所在。除了滿足拍攝需求,也要讓觀眾打心底裡相信「這個人能做到我們都做不到的事」。
如今,華人硬漢們紛紛老去,身體素質難免日趨下降。而下一個能獨自撐起這一類型的「硬漢」,在哪裡?
有傳聞稱,香港影壇曾力推安志傑、張晉二人作為繼甄子丹後的「打星」。無論此說法是否為真,如今看來,結果都並不算成功。目前,兩人的活動範圍仍主要限於香港,在內地知名度並不算高;
安志傑(上)與張晉(下)
從《破風》到《激戰》再到《湄公河行動》,彭于晏一時以玩命訓練的形象博出位。但因口音和身材所限,女性粉絲比男性多。相比硬漢,更偏小生;
《激戰》彭于晏
2019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三部影片大火,杜江和歐豪分別出演了兩部。杜江更是因「百億先生」稱號,一時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除了在《烈火英雄》中飾演黃曉明的「對手」馬隊長外,杜江還出演了《我和我的祖國》中的升旗手和《中國機長》中的「好色」副機長;歐豪則飾演《烈火英雄》中英勇殉職的消防兵,和《中國機長》中掛在駕駛艙外負傷的副機長。
《中國機長》歐豪和杜江
但這些電影中,兩人的動作戲份並不高,且並未真正將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和觀眾心中的「硬漢」仍有很大距離。
「硬漢電影」和「硬漢」終究是兩回事。「硬漢」是血與火中淬鍊出來的產物,不是說演員在硬漢題材的電影中滾了一圈,也自然硬氣了起來。男演員們想要成為硬漢,得到大眾的由衷認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資料:
張穎,師燁東.《誰是吳京的「接班人」?》. 毒眸. 2019-10-14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