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是一劑良藥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民眾都繃緊了神經,新型冠狀病毒的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房更讓人談而色變。
「他們的親人有的已經確診,擔心自己會染病,擔心醫院有沒有病床,擔心無法治癒,在隔離的空間裡,會有很多不好的聯想。對疫情的恐慌,對病毒的未知,加上抬眼可見的體溫測量槍和檢測設備,會讓患者焦躁不安。」正因如此,劉芳所在的隔離點,專門設置了心理諮詢團隊,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醫病更醫心,這就是成立隔離點心理諮詢團隊的初衷。
在江漢區密接者集中隔離點小天鵝酒店,11歲女童玲玲(化名)的父親確診為新冠肺炎進入醫院治療,母親遠在北京,而玲玲作為密接者被街道送到隔離點。誰來照顧這個孩子?這時候,「臨時媽媽」挺身而出。有著23年護理經驗的轉業軍人劉芳,接過了照顧玲玲的接力棒,正式走馬上任成為玲玲的「臨時媽媽」。劉芳為玲玲買了零食、書籍,當劉芳得知孩子上課需要列印的課件,立即為孩子準備齊全,玲玲有學習上不懂的問題,也經常向劉芳請教。「在隔離點,我們就是患者的家人,」劉芳將以臨時看護人的身份和玲玲共處兩周時間。
狂躁,是要找對方法
1月30日, 在江漢區密接者集中隔離點悅酒店接受了從社區轉來的一名42歲的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因為父母相繼感染新冠肺炎而情緒崩潰,狂躁發作,大呼小叫,甚至說出威脅性的話語。面對如此具有攻擊性和威脅性的言語和舉動,在場的安保人員也避之不及。
然後,劉芳卻無所畏懼,她與心理諮詢組成員、醫療組成員一起把該病人轉移到隔離病區進行隔離,進行心理諮詢輔導,並準備日常洗漱用品將其安排至專門的隔離房間。
越危急,越向前。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險阻,也阻擋不了她前行的腳步。「我是一名參加過汶川救援的軍人,我也知道危險,但這只是一位黨員和軍人的責任,」劉芳這樣說。
奮戰,才能打贏狙擊戰
「疫情就是命令,身為一線工作人員,抗擊病毒,責無旁貸。」都說隔離點的工作辛苦,一肩挑起隔離點心理諮詢和日常協助護理的劉芳是同事們眼中的「大管家」,她不僅負責隔離病房密切接觸者的心理諮詢輔導,還要負責工作流程的梳理,醫療用品和物資的準備和分派,忙著統計密接者進出的數據,醫療組和密接隔離者的溝通。
每天穿著厚重的隔離服,不停地循環於各個密接者的隔離房間,執行醫囑,耐心安撫;從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走來,歷經甲流、雪災、抗洪等多次事件,一次次歷練,讓劉芳有一種淡定,這種淡定讓每一位隔離者安下心來。她有時會跟隔離者們講起自己的經歷,她回憶10多年前的非典醫療救援,防護措施遠不及今天,12年來,醫學發展、科技發達、諮訊豐富,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新冠肺炎來勢兇猛,做好個人防護,要杜絕一切不必要的恐慌,國家已高度重視,上下一心,一定能打贏這場戰役。
劉芳是江漢區房管局保障科的科員,也是一名黨員。疫情之下,1月26日,她主動請戰,加入到江漢區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工作,她的丈夫也是一位軍人,得知此事後只說了一句:孩子老人交給我,你記得照顧自己!國難當頭,軍令如山,黨旗所指,就是戰鬥的方向。
1月26日至今,劉芳一直奮戰在抗疫第一線,日夜連軸轉,換來的是江漢區第一家隔離點到第三家隔離點順利運行,僅十天就提前完成。「硝煙尚未散去,當前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期,一刻也不能停。」
「退伍不退色,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人民的守護者。」劉芳是江漢區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點團隊中的一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巾幗不讓鬚眉,婦女能頂半邊天」。我們堅信,有了他們用血肉築起的防護長城,定能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