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總提到科學素養,它到底指什麼

2020-12-23 返樸

撰文 | 今心

編輯 | 下雪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通常把識字、知識和文化、道德作為衡量一個人素養高低的標準,把科學素養作為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近來,科學素養越來越時髦,是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之一。那麼,什麼是科學素養?

如果有人告訴你生病可以不去醫院、不用吃藥,只要燒香拜佛、求得神靈保佑就可以痊癒,而你也相信,並在生病的時候這樣去做,那麼,就不能認為你的科學素養很高;如果你仍然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而不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一生由天註定;你的科學素養也是有缺陷的。等等,這只不過是衡量科學素養的少數指標,而科學素養也正是有這麼一系列的指標所代表的內容構成的。

在我國,科學素養一詞是由英文 Science Literacy 翻譯而來的。英語中,literacy有兩層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學識,有文化,跟學者有關;另一個是指能夠閱讀、書寫,針對一般公眾。

科學素養內容包括諸多內容 | 圖源:casnr.unl.edu

科學素養一詞開始時是被用作一個思想化的口號,沒有一個完全特定的意義。因此,人們在討論科學素養的定義時,並沒有把literacy的兩個差異極大的意思弄清楚, 更不用說加以區分。結果很多學者雖然嘗試過不同的努力,也沒有能夠給科學素養一個可以被科學家和科學教育工作者共同認可的定義。

實際上,科學素養概念也是動態變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會具有新的含義,因此,把科學素養概念固定下來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真正科學地對待「科學素養」,應該把概念的變化過程告訴大家,讓大家自己去總結、判斷和得出結論。

20世紀50年代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加速,知識、信息容量極度膨脹,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有專家認為「最近30年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比以前所有年代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快」。在這種情況下,以科學素養為核心的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低就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後勁和前途,於是許多國家把提高國民科學素養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並對國民的科學素養進行調查、跟蹤,以便對症施治。

信息爆炸藝術圖 | 圖源:fineartamerica.com

最早對科學素養作出定義並進行度量的是美國,其代表人物是J. D. 米勒。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使美國大為震驚。當年,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就公眾對科學的態度進行了一次調查。

調查分析表明:公眾普遍對科學持肯定態度,但基本科學知識低下。為此,政府拿出了數十億美元投入到學校的科學教育。15年後,即1972年,國家科學理事會開始兩年一度的《科工指標》(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AAAS)社會調查,以檢查先期投入的效果,結果發現公眾科學知識水平並無大的改進,由此引發了學術界對公眾科學素養的討論。

1980年代開始,在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開始了每兩年一次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和研究。進入90年代,美國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和研究轉向公眾理解科學方面。1989年開始,歐共體國家在英國學者杜蘭特博士的帶領下,開展了歐洲15個國家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取得了重要的數據和研究結果。

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的學者認為,米勒體系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不能動態反映和準確衡量不同群體的科學素養水平,美國在利用米勒體系進行調查以後,發現效果不好(連續10年素養指標沒有多大變化),放棄了米勒對素養的定義和測量體系。

目前,世界各國主要進行一些針對不同人群、更大規模的合作調查和研究,如「國際成人素養調查」、「勞動力素養調查」、「中小學生科技素養調查」、「資訊時代的素養」等。

對素養的定義也有很大的變化。比如,主要由OECD國家參加的國際成人素養調查(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 )簡稱(IALS)認為:「先前的許多研究總把素養當作成人或有或無的一種狀態。IALS不再把素養用一種單一的標準,比如讀的行為,來把那些完全不能通過測試的(不識字)人與那些在歐洲(OECD)國家成長的具有最小識字水平的人區別開來。而是把素養作為一個連續統,表示成人是怎樣很好利用信息在社會和經濟中發揮其作用的。」因此,素養被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能力和行為模式。

因此,他們把素養定義為:素養指人們在日常活動、家庭、工作和社區中,為了達到一定目標,理解和運用印刷信息開發自己的知識和潛能的能力。

為了說明廣義的信息處理的能力,這個定義的概念更傾向於發達工業化國家構成素養的複雜技能。素養技能的三個重要方面是:

寫作素養——理解和應用信息的知識和技能,這些信息來自包括社論、新聞故事、講稿和小冊子;文獻素養——搜索和運用信息的知識和技能,這些信息包含在各種表格中,包括工作申請表、支付單、運輸單、地圖、表格和線圖。數量素養——數學運算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些運算數字或者是孤立的,或者是相關的(印刷)材料中的數字,如:平衡支票簿、算出稅率或費率、填寫定單或計算出為購買廣告產品而貸款的利息數量。

從發展趨勢來看,西方國家研究的重點開始向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和公眾對這些現代技術的認識方面轉化。比如,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轉基因食品的出現和克隆動物的技術的出現,對人的倫理和對科學技術的看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眾的這些認識影響了對科學技術研究的支持程度,同時也影響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及時了解和調查公眾對現代技術的看法是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重要內容。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了科學倫理討論 | 圖源:Ted Talk

美國和歐共體國家於1998年先後做了公眾對遺傳技術對人類的影響的調查。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本國公眾的科學素養的研究。日本採用了米勒思想體系和指標體系不定期地進行調查並參與了國際比較。印度針對本國的特點和文化特點進行了不定期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科學素養調查。

在我國,中國科普研究所於1992年開始,利用米勒體系對全國的科學素養進行了連續的調查,在前三次調查中(1992-1996年),結果顯示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為0.2%或0.3%,連續6年沒有顯著變化,自1996年該項調查曾經停止,直到2000年,又恢復了對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但這次調查對原來的指標進行了修改,雖然結果有了顯著變化,但可比性卻值得研究。

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已達到8.47% | 圖源:《2018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結果》

目前,中國科普研究所會同國內外專家,仍在繼續修改和完善科學素養指標體系。該研究所於2000年建立了公眾科學素養觀測網,使得對公眾科學素養的測度和研究進入系統管理的程序。

參考文獻

李 峻,《綜合理科課程的開發和科學素養》《學科教育》,1999年第3期

袁正光 ,《當代科學知識簡明讀本》 改革出版社 2000年1月

石順科,《英美科技傳播機制》中國科普研究所

李大光,《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OECD,《資訊時代的素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

相關焦點

  • 平時總提到科學素養,它到底指什麼?
    中心主要對異常現象和聲稱進行科學探索,並把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使公眾避免上當受騙。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通常把識字、知識和文化、道德作為衡量一個人素養高低的標準,把科學素養作為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近來,科學素養越來越時髦,是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之一。那麼,什麼是科學素養?
  • 每年高考都把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高考考核重點,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
    每一年的高考都把各學科的核心素養作為高考考核的重點。以前叫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在叫做核心素養,那麼,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舉個簡單的例子,也許你就懂得了核心素養的意思了。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六大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 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公眾科學素養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科學的社會性措施需要廣泛社會支持,而這有賴於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即公眾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不僅是指了解科學真相,還要有能力基於事實去做科學判斷。
  • 提升民眾衛生基本知識等科學素養,國外有哪些招?
    我們從中看到普通人在衛生基本知識方面的不足,看到日常生活中有關科學素養的短板。可以說,這場疫情災難給全國民眾上了一堂衛生課。這樣的課以往也上過——意味著我們不能總靠臨時突擊來提高能力,基礎和積累更重要。在普及衛生及科學知識方面,國外有哪些經驗和突出做法?《環球時報》駐多國記者進行了調查了解。
  • 以文明良好科學素養增強心理免疫力
    抗擊新冠病毒,不僅需要機體強壯的生理免疫力,而且需要心智健全的心理免疫力,公民文明良好的科學素養就是一種無形而強大的心理免疫力。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時期,以良好的科學素養增強心理免疫力越為重要。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國際學生科學素養測試大綱、美國科學素養著名學者米勒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對公民文明良好的科學素養雖然有不同表述,但是,將其觀點綜合起來就能發現,公民文明良好的科學素養主要由「具有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崇尚科學精神」「養成科學行為」等基本要素組成。
  • 生病忌口只能喝白粥,「發物」到底什麼東西?有沒有科學依據?
    生病以後會有忌口,這是公認的事實,中西醫中都有明確記載,但「發物」這個概念一直沒有明確規定,甚至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和清單,從而導致萬物皆可是發物,很多人在生病後忌口只能喝白粥了,那「發物」到底是什麼?
  • 科學教到底是個什麼鬼?
    搖滾歌手貝克,演員丹尼·馬斯特森、貓王埃爾維斯、湯姆·克魯斯、保羅•哈吉斯等很多好萊塢明星也深陷科學教的泥淖。那麼,科學教到底是個什麼鬼?讓我們一起來揭露科學教隱藏在宗教面紗下面的罪惡本質!於是,科學教完整理論體系形成了,科學教也隨之誕生,科幻作家搖身變成了邪教主。我夥呆,「生存療法」和「潔身療法」是這樣的!不知道科學教的「生存療法」和「潔身療法」,你就不知道科學教到底有多邪!凱倫曾加入科學教35年,她解釋說,「生存療法」是指不停地重複執行一個動作,比如摸牆,直到進入一種恍惚狀態。你不是這樣做一個小時,而是數天、數周,甚至數月。
  • 你的科學素養 奠基健康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阻擊戰的打響,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科學生活與健康素養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健康問題,健康中國戰略穩步推進。然而,構築中國健康之路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有力部署與切實推動,也需要人民群眾樹立正確健康觀、增強科學辨別力,真正承擔起「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如何以全民健康觀與科學素養的提升託舉健康中國?請聽專家為您解答。
  • 和治友德:世界強化免疫日——科學健康素養也是免疫力
    今天(12月15日)是「世界強化免疫日」,和治友德為大家介紹更多關於免疫力的小知識,讓我們一起提升科學健康素養,增強免疫力。  和治友德:什麼是免疫力?非特異性免疫是指機體先天具有的正常的生理防禦功能,對各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異物的入侵都能作出相應的免疫應答。特異性免疫是一種經由與特定病原體接觸後,產生能識別並針對特定病原體啟動的免疫反應。空氣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微生物: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等。在人體免疫力不足的情況下,它們都可以成為病原體。  和治友德:哪些人免疫力較差?
  • 你知道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什麼嗎?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 智慧辦學策略——重視「核心素養」的作用地位,著重學生德育培養
    「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教育觀點認為,在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與創新發展中,提高辦學能力與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的關鍵,就是要重視教改大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的作用與地位,圍繞學生的德育培養這一核心主題,全面科學高效展開日常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提高老師課堂的教學能力,為學生的全面健康快樂的發展奠定基礎
  • 優秀教師的三大核心素養
    這裡的「敬畏」,更多地趨於「敬」的層面,指的是要尊重學科規律,要尊重學科常識。就拿語文教學而言,我們首先得明確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什麼?主要目的和意義在哪裡?就像健身活動,你選遊泳還是跑步,或者打球,或者跳操……每項運動都能健強體魄,但每項運動訓練服務意義卻有著很大的不一樣。我們所有的課程都是為了培養人,但關注的點是完全不一致的。 語文是幹什麼的?
  • 論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科普知識晦澀難懂,又相對深奧,不花點心思琢磨似乎很難理解,但是汪詰作為一名科普作者、科普愛好者,他知道自己如何站在大眾的視角上,用大家能聽得懂的方式來解釋那些看起來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他認為「科普拼的不是科學知識,而是表達方式」。「我自己十年前也沒想到能寫出這樣的書,當時只是開了一個帖子,討論『文科生也能懂的相對論』,後來才被約稿、策劃,然後成了一本暢銷書。」
  • 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
    摘要:在完成小學科學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適當組織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活動,對拓展小學生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科學技術、培養堅定的科學精神,從整體上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閱讀一些醫學衛生知識,對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預防疾病意識,保護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 科學抗疫——一堂公眾科學素養課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病毒阻擊戰,也是一次全面展示公眾科學素質的大考。疫情之中,中國抗疫成果舉世矚目,公眾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素質,同樣是社會空前團結抗疫的重要武器。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科學普及,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持續提升,目前已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
  • 路亞中最常提到的結構到底是什麼,如何摸清水底結構?
    我想每個玩路亞的人肯定會被這個詞所困擾,那就是—結構,它是英語 Structure 的直譯,但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對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那麼路亞中常提到的結構到底是什麼?通常來說,在路亞中提到的結構,指的是水底明顯不同於周圍地勢的地形。而我們在結構裡作釣時,魚類所利用的水底結構複雜多樣,比如水底隆起、暗礁、老河床等。不論路徑怎樣,魚類總是利用不同於周邊環境的物體作為路標的。魚的運動路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總是從淺水域通向深水域或者相反。
  • 科學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徐匯提升教師關鍵能力
    「高品質優化基於核心素養的區域課改實踐體系」及其行動研究實施一年來,在總體規劃與布局、課改實踐與探索等方面科學發力,精心操作,初顯成效:——建立了1個總項目組、7個分項目組、39個子項目組、16所點上學校、全體面上學校以及專家團隊的行動研究網絡;——提出了基於中小學校、幼兒園調研結果的問題解決路徑、推進機制和研修策略;——制定了1個總項目的行動方案、7個分項目和39個子項目的行動計劃和各自年度的任務書
  •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與表現
    《意見》強調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本次的高中課程改革就要提出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給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界定。核心素養的內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 魔力科學小實驗,氣球變排球,中間經歷了什麼?
    每天1個科學小視頻,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文|魔力科學小實驗,本文為原創,歡迎關注及轉載分享。平時我們玩氣球,總是把它往上拍,而不是往前拍。因為往前拍根本拍不遠,一開始速度很快,但經過很短的距離後氣球會突然急劇減速停了下來。如果想把氣球扔得遠,也一般會選擇往裡面加水,然後當水球玩。
  •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今天有小夥伴私信我,提問:「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以電子為例,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論什麼時候它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被砸碎變成一團雲霧。但粒子有可能出現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概率可以用一個時空坐標的函數模的平方來表示,這個函數就叫做波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