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今心
編輯 | 下雪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通常把識字、知識和文化、道德作為衡量一個人素養高低的標準,把科學素養作為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近來,科學素養越來越時髦,是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之一。那麼,什麼是科學素養?
如果有人告訴你生病可以不去醫院、不用吃藥,只要燒香拜佛、求得神靈保佑就可以痊癒,而你也相信,並在生病的時候這樣去做,那麼,就不能認為你的科學素養很高;如果你仍然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而不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一生由天註定;你的科學素養也是有缺陷的。等等,這只不過是衡量科學素養的少數指標,而科學素養也正是有這麼一系列的指標所代表的內容構成的。
在我國,科學素養一詞是由英文 Science Literacy 翻譯而來的。英語中,literacy有兩層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學識,有文化,跟學者有關;另一個是指能夠閱讀、書寫,針對一般公眾。
科學素養內容包括諸多內容 | 圖源:casnr.unl.edu
科學素養一詞開始時是被用作一個思想化的口號,沒有一個完全特定的意義。因此,人們在討論科學素養的定義時,並沒有把literacy的兩個差異極大的意思弄清楚, 更不用說加以區分。結果很多學者雖然嘗試過不同的努力,也沒有能夠給科學素養一個可以被科學家和科學教育工作者共同認可的定義。
實際上,科學素養概念也是動態變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會具有新的含義,因此,把科學素養概念固定下來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真正科學地對待「科學素養」,應該把概念的變化過程告訴大家,讓大家自己去總結、判斷和得出結論。
20世紀50年代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加速,知識、信息容量極度膨脹,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有專家認為「最近30年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比以前所有年代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快」。在這種情況下,以科學素養為核心的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低就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後勁和前途,於是許多國家把提高國民科學素養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並對國民的科學素養進行調查、跟蹤,以便對症施治。
信息爆炸藝術圖 | 圖源:fineartamerica.com
最早對科學素養作出定義並進行度量的是美國,其代表人物是J. D. 米勒。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使美國大為震驚。當年,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就公眾對科學的態度進行了一次調查。
調查分析表明:公眾普遍對科學持肯定態度,但基本科學知識低下。為此,政府拿出了數十億美元投入到學校的科學教育。15年後,即1972年,國家科學理事會開始兩年一度的《科工指標》(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AAAS)社會調查,以檢查先期投入的效果,結果發現公眾科學知識水平並無大的改進,由此引發了學術界對公眾科學素養的討論。
1980年代開始,在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開始了每兩年一次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和研究。進入90年代,美國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和研究轉向公眾理解科學方面。1989年開始,歐共體國家在英國學者杜蘭特博士的帶領下,開展了歐洲15個國家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取得了重要的數據和研究結果。
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的學者認為,米勒體系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不能動態反映和準確衡量不同群體的科學素養水平,美國在利用米勒體系進行調查以後,發現效果不好(連續10年素養指標沒有多大變化),放棄了米勒對素養的定義和測量體系。
目前,世界各國主要進行一些針對不同人群、更大規模的合作調查和研究,如「國際成人素養調查」、「勞動力素養調查」、「中小學生科技素養調查」、「資訊時代的素養」等。
對素養的定義也有很大的變化。比如,主要由OECD國家參加的國際成人素養調查(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 )簡稱(IALS)認為:「先前的許多研究總把素養當作成人或有或無的一種狀態。IALS不再把素養用一種單一的標準,比如讀的行為,來把那些完全不能通過測試的(不識字)人與那些在歐洲(OECD)國家成長的具有最小識字水平的人區別開來。而是把素養作為一個連續統,表示成人是怎樣很好利用信息在社會和經濟中發揮其作用的。」因此,素養被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能力和行為模式。
因此,他們把素養定義為:素養指人們在日常活動、家庭、工作和社區中,為了達到一定目標,理解和運用印刷信息開發自己的知識和潛能的能力。
為了說明廣義的信息處理的能力,這個定義的概念更傾向於發達工業化國家構成素養的複雜技能。素養技能的三個重要方面是:
寫作素養——理解和應用信息的知識和技能,這些信息來自包括社論、新聞故事、講稿和小冊子;文獻素養——搜索和運用信息的知識和技能,這些信息包含在各種表格中,包括工作申請表、支付單、運輸單、地圖、表格和線圖。數量素養——數學運算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些運算數字或者是孤立的,或者是相關的(印刷)材料中的數字,如:平衡支票簿、算出稅率或費率、填寫定單或計算出為購買廣告產品而貸款的利息數量。
從發展趨勢來看,西方國家研究的重點開始向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和公眾對這些現代技術的認識方面轉化。比如,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轉基因食品的出現和克隆動物的技術的出現,對人的倫理和對科學技術的看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眾的這些認識影響了對科學技術研究的支持程度,同時也影響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及時了解和調查公眾對現代技術的看法是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重要內容。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了科學倫理討論 | 圖源:Ted Talk
美國和歐共體國家於1998年先後做了公眾對遺傳技術對人類的影響的調查。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本國公眾的科學素養的研究。日本採用了米勒思想體系和指標體系不定期地進行調查並參與了國際比較。印度針對本國的特點和文化特點進行了不定期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科學素養調查。
在我國,中國科普研究所於1992年開始,利用米勒體系對全國的科學素養進行了連續的調查,在前三次調查中(1992-1996年),結果顯示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為0.2%或0.3%,連續6年沒有顯著變化,自1996年該項調查曾經停止,直到2000年,又恢復了對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但這次調查對原來的指標進行了修改,雖然結果有了顯著變化,但可比性卻值得研究。
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已達到8.47% | 圖源:《2018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結果》
目前,中國科普研究所會同國內外專家,仍在繼續修改和完善科學素養指標體系。該研究所於2000年建立了公眾科學素養觀測網,使得對公眾科學素養的測度和研究進入系統管理的程序。
參考文獻
李 峻,《綜合理科課程的開發和科學素養》《學科教育》,1999年第3期
袁正光 ,《當代科學知識簡明讀本》 改革出版社 2000年1月
石順科,《英美科技傳播機制》中國科普研究所
李大光,《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OECD,《資訊時代的素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