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地理特色及文化內涵。貴港是廣西擁有最早行政建置歷史的城市,地處廣西最大平原鬱江平原,人口眾多,民族雜處,地方文化沉澱深厚,現擇選十個最能體現貴港城市風貌和味道的地標符號!
平天山
北山,民間又俗稱「睡美人山」,主峰大平天山海撥1157米,為鬱江平原制高點,也是貴港的「龍脈山」。
2.南山寺
南山寺重建於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歷為佛教勝地,被譽為「南宗正脈」。是貴港普通老百姓上香祈福的首選之地。
3.石達開
作為晚清最悲情的戰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貴港籍)被汪精衛譽為「太平人傑」並題額此四字在先烈石達開紀念碑上。
4.貴縣話
方言是地方文脈延續的載體之一。貴縣話,又稱貴縣土白話,1988年貴縣改稱貴港後,貴港的土白話仍舊稱為貴縣話,而非「貴港話」(不存在「貴港話」這個叫法)。貴縣話屬於粵語分支,卻又與廣州話相差甚大,可謂粵語的一朵奇葩。
5.三界廟
貴港是明代三界公馮克利的故鄉,是中國南方三界神崇拜的發源地,貴港三界廟更是嶺南地區所有三界廟的祖庭與朝聖地。上圖為登龍橋三界廟,是貴港城區四座古代三界廟唯一遺存。
6.紫水
貴港《懷城八景》之首——紫水勝跡,至少在宋代就被傳頌至今。紫水位於西門橋外江邊,屬於地下湧泉,也是古人擇定城址的標誌性參照物。紫水作為貴港城中老百姓的飲用主水源,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上圖為清代「紫水」石刻。
7.安瀾塔
又名漪瀾塔,建於1818年,明年將迎來整整200周年建成紀念年份。貴港東山、西山、南山、北山四山齊全,唯缺「中山」,遂造塔代山,以「陪地脈」和「補天功」,由清代嘉慶知縣林大宏倡建。到了光緒年間,邑紳梁吉祥推指城西獨山為貴之「中山」。安瀾塔因其高聳,成為鬱江航運的「燈塔」。
8.粵東會館
貴港市轄區自東往西分別有東津圩粵東會館(今存)、縣城水源街粵東會館(已毀不存)、覃塘圩粵東會館(今存)三座清代粵東會館,是清民時代廣西地區建有粵東會館數量最多的縣份。
9.天主教堂
中法戰爭前後,法國人先後在橋圩、八塘、覃塘、東津、根竹等地建立傳教點,從光緒至民國初年,貴縣幾成廣西天主教傳教活動的中心,縣城、覃塘、黃練、東山、八塘、三塘、根竹等鄉鎮遍布天主教堂,教徒多至2000餘人。1890年,廣西天主教主教府從上思縣遷往貴縣,法國傳教士便以貴縣為基地,逐步向桂平、武宣、象州、荔浦和永福等地傳播。上圖為港南區橋圩鎮長興天主堂,重建於1993年,為廣西農村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
10.藍衣壯
經過歷史上數輪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後,貴港最終形成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地理分布特點:平原大多被漢人佔據開發,各圩埠市鎮都活躍著善於做生意的廣府人;客家人在低山丘陵修築圍屋,開墾田垌;世居貴港的土著壯族人則退縮守於北部高山區。貴港壯族的「藍衣壯」主要聚居在貴港北郊,因這個族群喜穿藍衣,婦女平常還頭帶藍頭巾,故稱為「藍衣壯」,是貴港壯族的代表性符號。作為西甌越人的直系後裔,壯族人傳承了唱山歌的習俗,上圖為港北區港城鎮「藍衣壯」在表演哭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