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記者 符暢 陳亮 柳卓楠 實習生 郭思琦 安舒齊通訊員 嶽青圖/羊城派記者 梁喻
1月12日,「新青年 新媒體」2020新媒體行業南方峰會在羊城創意產業園中央車站舉行。此次峰會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廣東省委網信辦指導,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旨在為青年新媒體人提供一個覆蓋內容生產、媒體運營、投放渠道、投資孵化的學習、交流、互動平臺,共同探討青年新媒體發展路徑,打造一場新媒體青年的思想盛宴。
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會長景臨,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書記池志雄,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林海利,以及廣東省各廳局、各省市自治區團委嘉賓出席。
現場,近20位從事內容生產、媒體運營、投放渠道等細分領域的青年精英,圍繞「5G時代新媒體發展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分享了各自的新媒體故事。羊城派APP進行了全程圖文直播。
新媒體時代如何貼近青年?「團團」的故事話你知
「這是一個被重構的時代,一個用信息丈量世界的時代,也是一個『君子豹變』的時代」。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會長景臨在峰會開幕致辭中說,「未來一定會變。但有一種東西永恆不變,那就是每一代的年輕人尋找歸屬感的迫切需求。」他認為,共青團的新媒體定位,就是「讓信仰厚植於中國青年心中」。
如何貼近青年?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產品處處長王小鯤分享了「團團的故事」。2013年,團中央正式進軍新媒體,逐步成為輿論場上一個特殊的存在,在網際網路空間激濁揚清。「只要遇到熱點問題,網友總會問,團團你怎麼看?」王小鯤說。而在懂時代與懂青年之間,團團對這個世界也有屬於自己特點的表達,發明了很多風靡網際網路的句子,並持續打造年輕人喜歡的爆款,如今團團已然成為B站第一大V。
同樣是深受青年歡迎的「團團」,「廣東共青團」微信公眾號自2014年9月發出第一條推文,至今閱讀數達6.8億,粉絲數達730萬,成為廣東青年在重大事件中獲取資訊、獲取導向的主要渠道。廣東青少年大數據及新媒體中心副主任黃亦菲表示,「為什麼能讓讀者和我們有情感的共鳴?我們關心時事政治,把國家和廣東發展的點滴展示給用戶;我們宣達年輕民意,關注年輕人的狀態——憂傷、期盼、價值等等。」她說。
(記者 陳亮 符暢)
科技賦能,助推新媒體行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如何利用科技革新加快行業布局探索、催生內容迎合,是當前新媒體行業需要攻破的一大重要命題。
「5G時代,數據量快速增長,最先獲益的是視頻行業。」杭州二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範濤說。
北京清博大數據副總裁黃麗媛表示,從輿情推演系統到ID仿真應用,清博輿情在技術理性思維下,進行了系列實驗與嘗試。同時,她也呼籲新媒體人在防範大數據殺熟、隱私洩露等問題上共同努力。
荔枝APP副總裁呂明心指出,在AI賦能之下,音頻行業將迎來爆發性增長期;5G時代也將推動網絡音頻的交互模式邁入全場景時代。
快手科技副總編輯張鵬表示,平臺應基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深入理解用戶;通過在算法中融入價值觀,逐步引導受眾的創作導向。
廣州紅小豆動畫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朱芷儀認為,新的技術變革必然會帶來新的媒介形式,新媒體人需要審時度勢、推陳出新。
「5G將為電競賽事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撐,極大提升觀賽體驗,也會讓更多用戶願意加入到電競觀賽行列中。」英雄聯盟官方解說馮雨說。
而新媒體的發展,實際上也讓傳統文化流行起來。羊城晚報廣州新聞全媒體編輯部記者甘韻儀分享了「羊城晚報《廣州好》」的成功案例。60年前廣州老市長朱光填詞《望江南·廣州好》刊登,60年後羊城晚報利用新媒體發起「再賦新詞《廣州好》」活動,激發一城詩興。
(記者 陳亮 實習生 安舒齊)
優質內容創作仍是新媒體的核心
無論平臺、渠道如何變化,優質內容仍是新媒體的核心。如何創作優質又有流量的內容?
「一個崛起內容的背後,一定有一個獨特的靈魂」,「畢導」公眾號創始人畢嘯天表示,內容創作者必須要「做自己」,才會有優質內容。他還指出,公眾號需要有清晰可辨的風格、繼續創作類似的內容,才能獲得用戶的關注。
網易傳媒文創事業部運營總監文處萄認為,所有爆款內容本質上都與人的情緒有關,因此想要打造爆款,必須讀懂用戶的情緒。
隨著5G時代到來,「地球知識局」公眾號聯合創始人田地心表示,要注重高端用戶的智庫服務、低線城市的知識需求、年輕一代的國際化需求、保留內核的情況下對形式的改革。
「雜亂無章」公眾號創始人、主編張荊棘也表示,現在是視頻發展的時代,大家要思考如何用「視頻」來講故事。
把興趣做成職業的知名旅行自媒體人、貓眼娛樂MCN文旅板塊負責人孫莎琪說道,「這是個美好註定被分享的時代」,做短視頻不僅要會拍攝、會剪輯,還要有網感、有人設。
胥渡吧配音主創、編劇張益嘉則表示,未來胥渡吧將繼續傳遞娛樂精神,同時表達對社會現象的立場與觀點,發揚國語配音藝術。
(記者 柳卓楠 實習生 郭思琦)
作家馬伯庸:期待《古董局中局》電影上映,今後會考慮寫廣州題材
在峰會的圓桌論壇環節,著名作家馬伯庸與大家分享了他對文學創作、作品影視化等話題的看法。
2019年,根據馬伯庸作品改編的《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大火。談及受歡迎的原因,馬伯庸認為,或許是因為主角張小敬的一句話。在張小敬的意識中,保護長安城不是為了保護皇親國戚,而是為了保護普通人能在長安城過著平凡樸實的生活。這是馬伯庸在寫作中無意融入的現代人的想法。「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現代性,能喚起我們人性的情感,符合現代主流的價值觀。」馬伯庸說。
馬伯庸透露,今年4月,他將有一本新書出版,這本書主要圍繞「京杭大運河」這一題材。而今年夏天,根據馬伯庸作品《古董局中局》改編的電影也將上映,該劇由雷佳音、李現等演員主演。馬伯庸坦言,這是他的作品首次被改編為電影,對此他非常期待。
此次來到廣州參加活動,馬伯庸對廣州有怎樣的印象?「我很喜歡廣州,正在考察廣州當地的一些民俗,近幾年去的最多的是南越王宮博物館。我還和越秀區文化局達成了合作,可能明年我會參與一部關於南越王的電視劇,提供想法和創意。」馬伯庸說。談及未來是否會創造廣州題材的小說,馬伯庸笑著說,需要機緣。「我一直在看、在學,希望以後積攢到差不多的時候,能有機會寫一寫廣州的題材。」
談及對青年的建議,馬伯庸「耿直」地表示:我給他們的建議就是「不要聽老人家的話」。他表示,青年人所以千萬不要被上一代人的批評和偏見束縛,要儘量大膽地去做自己的事。
(記者 符暢)
製作人、主持人馬薇薇:我想讓大家看到很多面的我
在「新青年 新媒體」2020新媒體行業南方峰會上,馬薇薇做了主題演講《5G時代下,如何打造有質感個人IP》,在她看來,「發現自己,才是跨界」。
2014年,馬薇薇參加《奇葩說》走入大眾視野。她犀利的辯論、獨特的視角圈粉無數,一度被網友稱為「金句女王」,馬薇薇也是此時「一腳踏入娛樂圈」。從第一季到第五季,歷時5年的磨練,她靠實力贏得了關注,同時也帶來了巨大壓力。「《奇葩說》第五季算是一個節點,我開始思考去做一些新的事情,尋找新的方向,《愛思不Si》這個對談節目就產生了」。這檔節目表達了她的心聲:「愛思考不撕扯」。
在與不同嘉賓的對話中,她用自己有力的話語、有趣的思考、有情的共鳴、有義的氣度,引發了觀眾熱議。「辯論和訪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內容方向,辯論是競技性質,更多是在發現別人的缺點,抓住漏洞贏得比賽。而訪談是在對話中展示別人的性格特點。」馬薇薇說道。
她表示,她很想採訪董明珠老師,同時也想採訪一些職業女性、家庭主婦等等。在她看來,她們構成了女性在社會上的不同面向,女性力量如此多元,所以我可能會嘗試做一個女性專題。此外,她也希望未來能做更多類型的節目,例如好玩的綜藝節目以及電商類節目。
「《奇葩說》讓大眾看到了我激烈表達,思維高速運轉的一面,但我也有很放鬆,很好玩的一面,希望大家能夠見到不一樣的我。」馬薇薇說。
(記者 柳卓楠)
來源 | 羊城派責編 | 江文華實習生 | 梁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