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響樂團美籍圓號首席:「家在上海,我回來很放心」

2020-12-17 環京津網

一米九的大高個兒,一副細邊黑框眼鏡,一句帶著濃濃美式口音的「我不是上海人,但現在感覺有點像上海人」讓眼前的這位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上海交響樂團圓號首席彼得·所羅門看起來頗具親和力。

日前,他的一則返滬隔離日記在《International Arts Manager》(譯名:國際藝術管理者)雜誌四月刊中刊發,引發關注。

△彼得·所羅門的返滬隔離日記在《InternationalArtsManager》雜誌四月刊中刊發

在疫情特殊時期

他為何做出回到中國的決定?

隔離期間

又發生了哪些生活趣事?

近日

彼得·所羅門在上海交響樂團

接受了東方網記者的專訪

一起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

「『家』在這裡,所以我要回來」

在隔離日記中,當彼得·所羅門談到上海時,他用了這樣一個說法——「我們過去七年的家」。

△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上海交響樂團圓號首席彼得·所羅門

2012年加入上海交響樂團的彼得坦言,起初,自己並不確定未來是否會留在中國:「剛來的時候,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待了幾個月後,我意識到這裡環境真的很棒,我非常喜歡這個樂團,同時也非常喜歡上海這座城市。所以,我和妻子決定留在這裡生活。」

「雖然我們都是美國人,不是上海人,但我們越來越覺得,自己至少有那麼一點兒像上海人了。」彼得笑著說,他的第二個孩子就出生在上海,這是一座讓人感到舒適的城市。

△彼得·所羅門在接受東方網記者的專訪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彼得為何帶著妻兒回到中國?他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毫無疑問,上海已經是我們的家了,家在這裡,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在這裡,我們的貓也在這裡,幾乎生活中的所有都在上海。」

彼得同時坦言,病毒在美國傳播開來後,他認為回到上海更安全:「當時,美國剛剛出現傳播跡象,大家似乎都不太重視。我們在中國的朋友也不斷地介紹著中國的情況,比較之下,我覺得當時中國人似乎更有行動力,因此這裡的環境也會更安全一些。」

採訪中,彼得還向東方網記者分享了他在機場入關時遭遇的一場「虛驚」——

他是3月10日抵達上海的,當時國際航班抵滬人員還未要求進行居家或集中隔離。「我當時穿了一件非常厚的外套,出了不少汗。走到檢測溫度的地方,我的體溫似乎有些超標。」彼特說,他當時並不擔心自己是否得病,而是想著如果要去酒店隔離,妻子如何帶著兩個孩子以及那麼多行李箱回家。

在體溫複查區,工作人員給了彼得一支老式的水銀溫度計。一開始,腋溫測量結果為37.5℃:「當時真的很緊張,好在機場的工作人員非常嚴謹,建議我進行口腔測溫,這樣更準確一些。幸運的是,口腔測溫的結果一切正常。」

「樂團的『不放心』,讓我感到安心」

讓彼得安心回家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上海交響樂團這個「家」。

「在美國,我與樂團的其他成員通過微信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對中國疫情的進展還是比較了解的。」彼得告訴東方網記者,樂團有「每日一報」的制度,每天都要匯報各自的健康狀況。

據了解,上海交響樂團108位演奏員中,有港澳臺同胞6人,美籍、俄羅斯籍、韓國籍、義大利籍等外籍樂手9人。新冠疫情大規模爆發期間,時值樂團春節放假。據統計,當時約有近一半的樂手離開上海去過年了。

△上海交響樂團樂隊副隊長柴婕

「樂團在1月23日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組,建立『每日一報』的專項制度。負責演奏員日常管理的樂隊行政部門隨即按8個聲部迅速搭建起微信矩陣,串聯一條『演奏員—聲部長—樂隊—樂團』逐級分層的防疫抗疫工作鏈。」上海交響樂團樂隊副隊長柴婕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介紹。

針對外籍演奏員較多的實際情況,她專門組建了外籍演奏員微信群,將國內疫情的最新動態、相關政策和樂團工作安排,用英文實時分享給身處海外的演奏員:「很多人都在上海安了家,希望能讓他們更多地了解家裡的狀況。」

以彼得·所羅門為例,柴婕一直關心著疫情在美國的進展態勢,並與他保持密切聯繫。當彼得決定回中國時,柴婕即刻主動幫忙查詢航班信息,設計曲線回國路線。

「當時美國已經取消了中美間所有的直飛航班,韓國、日本也都停止了轉機服務,只能取道中國臺灣。」柴婕說,「為了減少與人群的接觸,還特意選了從洛杉磯的一個小機場起飛的航班。」

△位於復興中路1380號的上海交響樂團

樂團的種種牽掛,讓彼得安心不少。更令他感動的是,在全球演出市場遭遇「寒冬」的當下,上交依舊許下了繼續支付演奏員薪水的承諾。

「由於疫情,演出都停了,這對我們來說打擊很大。我的一些朋友正經歷著個人財政危機。」彼得舉例說,有的朋友所在的樂團已經停止支付薪水,有的朋友是自由職業者,演出取消了,他們獲得薪水的渠道也就斷了。「好在上交繼續支付我們薪水,所以短期內還過得去。長期來看,我也不清楚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多久,但還是希望世界各地的音樂會能儘早恢復。」

「隔離期間,最頭疼孩子的『網課』」

隔離期間,一邊倒時差的彼得一邊也不忘記「雲練功」和「雲教學」。

彼得的幾位學生都來自上海樂隊學院。據了解,該學院誕生於2012年11月14日,是由紐約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兩團一院」跨洲聯手創辦的,旨在培養適應樂隊需求的頂尖演奏人才。

△彼得·所羅門日常教學中

「授課一般通過微信或其他平臺進行視頻連線,說實在的,效果肯定沒有面對面教學來得好,但目前看下來,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不錯。」彼得說,由於圓號的聲音較大,不少學生在「練習場地」這件事上有些犯愁。「他們都希望能儘快開學,以便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除了「雲教學」,彼得還在抖音平臺上曬起了「雲練功」。不過,採訪中,他笑稱自己還沒有抖音帳號,而且起初也並不知道視頻會被曬上網:「我當時拍了幾段視頻傳給了同事,如果知道會被曬出來,我可能需要想一些更有趣的東西。」

彼得還說,近期他會去開一個抖音帳號,好好構思一下。

△彼得·所羅門正在「雲練功」

在談到隔離期間的生活時,彼得和所有中國家長一樣,都在為孩子的「網課」頭疼不已。他的兩個孩子,今年一個6歲、一個8歲。

「他們還小,『拿著卷子,自己去做』這樣的話對他們來說是不起作用的,還是需要持續地去引導他們,去幫助他們。」

彼得說,隔離期間,幾乎每個上午都在孩子的「網課」中度過,下午則會安排一段時間陪孩子們練練樂器:「兒子正在學小提琴,女兒在學鋼琴,不過我並不贊同每天長時間的練習,畢竟孩子的集中時間很有限,在我看來,能夠每天保持20~30分鐘比較高質量的集中練習,就可以了。」

彼得告訴東方網記者,隔離期結束後,他們一家第一時間去超市進行了「補貨」,同時也會到家門口對面的咖啡店坐坐。

談到口罩問題時,彼得坦言,由於新冠病毒可以通過無症狀感染者傳染,因此戴口罩非常有必要。「雖然有時候的確感到挺難受的,但了解疫情情況後,我實在想不出任何理由不戴口罩。」

「雖然疫情期間有很多負面的消息,但依舊有一些正能量在感動著我們。」彼得說,當他回來後,在機場、在社區,他看到了許許多多身穿防護服的志願者,他們在行動,中國在行動。

△彼得·所羅門一家

正如英國著名樂評人

諾曼·萊布雷希特

在其個人博客上

對上海交響樂團的評價

——相比病毒

愛和希望會傳播得更快

這份「愛和希望」

是樂團傳遞給演奏員的關切和愛護

更是上海這座城市

傳遞給其居住者的放心與安心

記者:王佳妮、劉昊、汪偉秋

編輯:董俊成、小能手

審稿:李宏洋

相關焦點

  • 「我的家在上海」——上海交響樂團美籍圓號首席的歸來之旅
    彼得·所羅門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4月26日電(記者楊愷 許曉青 吳霞)「儘管我和我的家人來自美國,但我覺得我們的家在上海。」37歲的上海交響樂團圓號首席彼得·所羅門近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向新華社記者講述了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歸來之旅。所羅門擁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兒子8歲,女兒6歲,一家人在上海生活了7年多。回憶起一個多月前的經歷,所羅門形容那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自己當時回中國的意願十分強烈。「我想儘早復工,我的孩子也能夠儘快上學。
  • 美籍樂手曲線回上海:是上交,讓我放心回家
    近日,《International Arts Manager》(譯名:國際藝術管理者)雜誌在其四月刊中刊登了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上海交響樂團圓號首席彼得·所羅門的返滬隔離日記。「是什麼讓他和他的家庭感到回到中國是如此安全,甚至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家。彼得·所羅門這篇富有洞察力的日記,給讀者們生動描繪了一位演奏家在上海交響樂團的生活圖景。」瑪麗亞·羅伯特說,「我們的國家(英國),乃至歐洲正在經歷新冠疫情的集中爆發,這在中國或許已經是過去時了。」新冠疫情的迅速蔓延使得全球的演藝行業遭到重創。各大樂團、劇場、藝術節和音樂節無一倖免,紛紛取消演出或停辦。
  • 上海交響樂團新樂季開幕 「95後」女小提琴手當上樂隊首席
    除了一如既往的高水準演出,現場還有兩大驚喜:一是享譽國際的小提琴演奏家寧峰從德國歸來,隔離14天,拿到綠碼,站到觀眾面前;二是上海交響樂團年輕的新任樂隊首席柳鳴亮相,她今年25歲,是上海交響樂團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樂隊首席。疫情發生後,上海交響樂團步履不停。
  • 美籍樂手曲線回上海,如今在家「雲練功」
    美籍樂手曲線回上海,如今在家「雲練功」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04-13 ​​樂隊在疫情期間所做的一切給了彼得·所羅門回團復工的決心
  • 中國愛樂樂團圓號首席賈輝去世
    據中國愛樂樂團消息,2020年5月12日凌晨,樂團圓號首席賈輝因患急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7歲。賈輝1963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1歲隨原吉林省歌舞劇院林海相學習圓號演奏。1977年進入吉林省歌舞劇院,擔任圓號演奏員。1986年,賈輝應聘在珠江電影製片廠電影樂團(珠影樂團)任首席圓號。1987年考入星海音樂學院,師從張邦聯教授。1991年畢業後,賈輝進入廣州交響樂團(GSO)擔任首席圓號。1994-1999年,賈輝先後在上海交響樂團(SSO)和中國交響樂團(CNSO)任首席圓號。2001年,賈輝接受中國愛樂樂團聘請,擔任樂團圓號首席。
  • 柏林愛樂首席圓號Stefan Dohr最新訪談
    史戴芬·道爾(Stefan Dohr)是德國圓號演奏家,現任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圓號。
  • 93歲小提琴家柳和壎病逝 曾任上海交響樂團首席
    中國新聞網4月10日報導記者從上海交響樂團獲悉,4月8日下午,小提琴演奏家柳和壎因病在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辭世,享年93歲。柳和壎1927年4月出生於上海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柳堯章擅長演奏多種中外樂器,並參與創建名垂樂史的大同樂會。
  • 93歲小提琴家柳和壎病逝 曾任上海交響樂團首席38年
    中新社上海4月8日電 (王子濤)記者從上海交響樂團獲悉,4月8日下午,小提琴演奏家柳和壎因病在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辭世,享年93歲。柳和壎1927年4月出生於上海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柳堯章擅長演奏多種中外樂器,並參與創建名垂樂史的大同樂會。
  • 她是上海交響樂團141年歷史以來最年輕的樂團大首席!
    在剛剛啟幕的上海交響樂團2020-2021樂季中,新上任的樂隊首席在開幕音樂會上初次亮相,給觀眾們帶來巨大驚喜。這位上海交響樂團141年歷史以來最年輕的樂團大首席,便是來自於上音的青年小提琴家柳鳴。柳鳴與上交音樂總監、指揮餘隆合作在校內,柳鳴曾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首席,並多次參加上音管弦系演出季的演奏。她於2017年入選「音才助飛」計劃,並在賀廳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2020年疫情期間學校舉辦的雲交響音樂會中,她作為優秀學生獨奏兼樂團首席參與雲錄製。
  • 疫情之下,上海交響樂團轉行「包餛飩」
    首席教你學樂器 人民網上海4月8日電 (記者 曹玲娟)2014年甫開放時,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曾向公眾發起暱稱徵集,最終「餛飩皮」高票當選。如今在疫情之下,搬進「餛飩皮」已經六個年頭的上海交響樂團「轉行」包起了餛飩—— 今天,上海交響樂團正式上線推出一款名為「一碗餛飩」的小程序。小程序包含「購文創」「聽音樂」「賞現場」三大版塊,囊括了上海交響的精選文創產品,和「有準備的聆聽」「周末線上音樂會」「首席大師課」「大師不在臺上」「在『線』場」系列音樂會等大量視聽資源,可謂用料十足。
  • 觀眾席空無一人,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出仍在繼續
    雖然3月原定的演出早已宣布取消,但上海交響樂團不願失去與觀眾的聯繫,推出了「在線場」系列音樂會。直播於19:00準時開始,上海交響樂團首席李沛、大提琴首席朱琳、第二小提琴首席繆樂駿和中提琴俞海鋒穿著正式的演出服,戴著口罩坐在臺上。
  • 悼念原上海交響樂團樂隊副首席、小提琴家陳慧爾女士
    原上海交響樂團樂隊副首席、小提琴家陳慧爾女士因病於2020年8月26日6時50分去世,享年八十六歲。 陳慧爾女士出身於音樂世家,父親陳宗暉是我國著名老一輩小提琴家,上世紀五十年代曾任中央廣播交響樂團首席。
  • 新星專訪「圓號天才」曾韻:與天賦相比,勤奮和目標更重要
    在這之前,從未有中國人在世界圓號演奏領域取得如此之高的成績。2020年9月24日,曾韻受邀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了獨奏音樂會,為樂迷們帶來了橫跨300年的圓號曲目,展示了圓號豐富多彩的美妙音色。2018年,曾韻在第70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比賽(圓號)中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再次刷新了目前中國人在國際圓號專業獲得的最高獎項。這一張亮眼的成績單,讓很多人把曾韻列為了天才的行列。在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專訪時,曾韻笑說:「哪有什麼天才,不過是父母忽悠得好。」曾韻的父親是四川交響樂團的圓號首席,考入附中之前,一直是父親教曾韻圓號。
  • 上海交響樂團直播音樂會,試水迎來首批現場觀眾
    闊別劇院4個月後,上海觀眾終於坐進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聽了一場現場音樂會。5月8日晚,上海交響樂團室內樂組合「東海岸四重奏」連續奏響了格拉祖諾夫《為弦樂四重奏而作的五首新事曲》、 貝多芬《第十一弦樂四重奏》,這是一場面向全國的直播音樂會,但臺下觀眾席不再空蕩蕩,而是坐著20位樂迷。
  • 上海銀行攜手上海交響樂團 首屆「尚樂舞臺大師班」奏響華美終章
    對於上海銀行聯合上海交響樂團舉辦的首屆「尚樂舞臺大師班」品牌公益活動,小學員們和家長們都評價頗高,「這是一個更大的舞臺。對他來說,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偶像級的大師,和樂團的朋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非常難得的!」鄺子麟小朋友的媽媽表示。
  • 走進交響的世界丨「金色號角」圓號(10月8日)
    圓號被稱作交響樂中的樂器之王。圓號雖屬於銅管樂器但不但能吹出銅管嘹亮的聲音還能吹出木管的柔美之音。圓號聲音柔和、豐滿,和木管、弦樂器的聲音能很好地融合。在交響樂隊中 ,通常使用4支圓號。時間:10月8日(周六)14:30地點:天一音樂館•視聽室(寧波市圖書館一樓)嘉賓:葛宏斌(寧波交響樂團圓號演奏員)
  • 關閉110天後,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迎來首批20名現場觀眾
    觀眾入場登記    看到消息,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很興奮:「上海交響樂團陸續取消了2-5月的現場音樂會。每次演出取消時,總會收到許多留言,詢問什麼時候才能再來聽音樂會。貝多芬的《f小調第十一弦樂四重奏》,是他獻給匈牙利大提琴家、作曲家尼古拉斯-齊默斯卡的禮物,簡樸有力。    演出前不久,中提琴手巴桐才知道現場會有觀眾。「太驚喜了!之前的直播演完之後臺下沒有掌聲,有點尷尬。有觀眾在,我們會更有感覺。」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銅管導師趙旗|童年倔強的挑戰
    導師面對面 趙 旗中國愛樂樂團圓號副首席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銅管聲部導師自幼學習鋼琴,十歲學習圓號。先後師從瀋陽音樂學院崔炳哲教授、著名圓號演奏家德國薩爾州廣播交響樂團圓號首席韓小明教授、中國愛樂樂團圓號首席賈輝。2012年加入中國愛樂樂團,2015年擔任圓號副首席至今。 小編:圓號被行內一致認為是交響樂團中最難掌握的樂器,您為什麼選擇學習圓號?
  • 不會修樂器的撞球高手不是好管家,上海交響樂團樂隊長宋國強的音樂...
    不久前上海交響樂團2020-2021樂季開幕,新任樂隊首席柳鳴引人矚目。這位在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中脫穎而出的「95後」,以25歲的年紀成為上海交響樂團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樂隊首席。 臺前有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幕後還得有經驗老道的「大管家」坐鎮——上海交響樂團樂隊長宋國強,今年已經68歲,在這裡工作了整整50年。早到了退休的年紀,卻被返聘至今,繼續為自己熱愛的事業付出心血。
  • 尚樂舞臺大師班正式開班 上海銀行聯合上海交響樂團讓音樂夢想啟航
    10月11日,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籌備,由上海銀行攜手上海交響樂團共同打造的公益音樂教育品牌項目——「尚樂舞臺大師班」正式開班。53名入圍學員和上海交響樂團演奏家們齊聚上海銀行總部大樓,舉行首次大師班集訓,開啟音樂夢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