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是一個擁有著歷史記憶的名字,在那個艱難的年代,無數的知識青年分子,去到了農村,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在後來,一些青年知識分子得以重新回到城市,回到家鄉。而同時也有很多,就此紮根在了廣大農村,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50年前,就有一位女知青拒絕了進入清華北大的機會而立志終生留在農村,如今她過得怎樣了?
清華、北大都是我國國內頂尖的高等學府,無數的學子都希望能夠進入到這兩所學校當中。很多的家長,也會因為孩子能夠進入到這樣的學校而感到驕傲。可以說能夠進入到這裡的都是天之驕子。然而在1970年,卻有一位知青拒絕了這樣的機會。
這位女知青,名叫吳獻忠,出生於遼寧撫順。在學生期間,吳獻忠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班級裡,她是同學們的好班長,是老師的好助手。在當時,為了響應號召,吳獻忠二話不說的就去到了遼寧省黑山縣的農村去「插隊」。
就這樣,這位滿懷激情的青年女性,來到了農村,決心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這片土地之上。而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吳獻忠與那段特殊的歷史記憶,聯繫到了一起。雖說是從城裡來的年輕人,但是吳獻忠在工作和勞動方面卻能夠吃苦耐勞。在她所「插隊」的耿屯,還有許多和吳獻忠一樣從城市來到這裡的年輕人,而吳獻忠則是他們當中最為突出的。
在自己的日記當中,吳獻忠寫下了「紮根農村一輩子,做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人生目標,從此立志終生留在農村。城裡來的娃子,大多沒有幹過農活,對他們來說無疑是艱難勞累的,但是經過學習之後,吳獻忠很快就學會了犁地、播種、收割等基本的技能。其實只要肯吃苦,就自然會做得更好。甚至連許多當地的農民也對吳獻忠這名年輕的女知青讚賞有加。
但是知識分子都到農村去了,城市裡的工作誰來勝任呢?於是當時在全國範圍內也開始召回在農村的知識青年,分配到城市的一些崗位中,同時也有一些大學的推薦名額。面對這樣的機會,許多年輕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重新回到城市當中。在當時,吳獻忠所在大隊的成員都一致推薦她回到城市裡工作。
然而面對這樣的機會,吳獻忠拒絕了,將它留給了隊裡的其他人。1970年的時候,大學的推薦名額也下來了,甚至有清華、北大等頂級學府,人們再次推薦了吳獻忠。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吳獻忠再次拒絕了。
當人們問她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的時候,她只是回答到:「鐵下一條心,紮根在農村,甘願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人民。」如果祖國還有荒涼的地方,那吳獻忠就甘願成為拓荒者,如果祖國還有需要建設的地方,那吳獻忠就是一塊堅實的方磚。
很快,吳獻忠的事跡被傳遍了全國,成功登上了《人民日報》,成為了無數下鄉知青的傑出代表,甚至還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但是在後來,吳獻忠卻因為一句話而被淪為了階下囚。在此期間,吳獻忠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落下了一身的傷病。但是這樣的困難,並沒有將這個堅強女知青打倒。在出獄之後,組織上給吳獻忠分配了工作,但是生活依然非常艱難。
1989年,吳獻忠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而在她最為困難的時候,家鄉的人們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於是吳獻忠被分配到了撫順肉雞聯營公司當保管員。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吳獻忠很快升到了辦公室主任的職位,生活也逐漸有了起色。
但是這似乎並不是吳獻忠所想要的,在1989年時候,吳獻忠辭掉了穩定的工作,準備自己創業。於是,一家名為「遼寧知青食品有限公司」的企業誕生了。依靠自己奮鬥和努力,同時還有當年老知青朋友的幫助,吳獻忠的公司渡過了艱難的創業初期,蒸蒸日上。
如今的吳獻忠,已近古稀,但卻依然為自己的事業,而奮鬥著。雖說老人的一生歷經了無數的坎坷,但是如今能有一個相依為命的兒子,一個幸福的家庭,對吳獻忠來說就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