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立志終生留在農村,如今過得怎樣?

2020-12-23 說文道史

「知青」,是一個擁有著歷史記憶的名字,在那個艱難的年代,無數的知識青年分子,去到了農村,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在後來,一些青年知識分子得以重新回到城市,回到家鄉。而同時也有很多,就此紮根在了廣大農村,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50年前,就有一位女知青拒絕了進入清華北大的機會而立志終生留在農村,如今她過得怎樣了?

清華、北大都是我國國內頂尖的高等學府,無數的學子都希望能夠進入到這兩所學校當中。很多的家長,也會因為孩子能夠進入到這樣的學校而感到驕傲。可以說能夠進入到這裡的都是天之驕子。然而在1970年,卻有一位知青拒絕了這樣的機會。

這位女知青,名叫吳獻忠,出生於遼寧撫順。在學生期間,吳獻忠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班級裡,她是同學們的好班長,是老師的好助手。在當時,為了響應號召,吳獻忠二話不說的就去到了遼寧省黑山縣的農村去「插隊」。

就這樣,這位滿懷激情的青年女性,來到了農村,決心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這片土地之上。而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吳獻忠與那段特殊的歷史記憶,聯繫到了一起。雖說是從城裡來的年輕人,但是吳獻忠在工作和勞動方面卻能夠吃苦耐勞。在她所「插隊」的耿屯,還有許多和吳獻忠一樣從城市來到這裡的年輕人,而吳獻忠則是他們當中最為突出的。

在自己的日記當中,吳獻忠寫下了「紮根農村一輩子,做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人生目標,從此立志終生留在農村。城裡來的娃子,大多沒有幹過農活,對他們來說無疑是艱難勞累的,但是經過學習之後,吳獻忠很快就學會了犁地、播種、收割等基本的技能。其實只要肯吃苦,就自然會做得更好。甚至連許多當地的農民也對吳獻忠這名年輕的女知青讚賞有加。

但是知識分子都到農村去了,城市裡的工作誰來勝任呢?於是當時在全國範圍內也開始召回在農村的知識青年,分配到城市的一些崗位中,同時也有一些大學的推薦名額。面對這樣的機會,許多年輕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重新回到城市當中。在當時,吳獻忠所在大隊的成員都一致推薦她回到城市裡工作。

然而面對這樣的機會,吳獻忠拒絕了,將它留給了隊裡的其他人。1970年的時候,大學的推薦名額也下來了,甚至有清華、北大等頂級學府,人們再次推薦了吳獻忠。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吳獻忠再次拒絕了。

當人們問她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的時候,她只是回答到:「鐵下一條心,紮根在農村,甘願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人民。」如果祖國還有荒涼的地方,那吳獻忠就甘願成為拓荒者,如果祖國還有需要建設的地方,那吳獻忠就是一塊堅實的方磚。

很快,吳獻忠的事跡被傳遍了全國,成功登上了《人民日報》,成為了無數下鄉知青的傑出代表,甚至還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但是在後來,吳獻忠卻因為一句話而被淪為了階下囚。在此期間,吳獻忠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落下了一身的傷病。但是這樣的困難,並沒有將這個堅強女知青打倒。在出獄之後,組織上給吳獻忠分配了工作,但是生活依然非常艱難。

1989年,吳獻忠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而在她最為困難的時候,家鄉的人們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於是吳獻忠被分配到了撫順肉雞聯營公司當保管員。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吳獻忠很快升到了辦公室主任的職位,生活也逐漸有了起色。

但是這似乎並不是吳獻忠所想要的,在1989年時候,吳獻忠辭掉了穩定的工作,準備自己創業。於是,一家名為「遼寧知青食品有限公司」的企業誕生了。依靠自己奮鬥和努力,同時還有當年老知青朋友的幫助,吳獻忠的公司渡過了艱難的創業初期,蒸蒸日上。

如今的吳獻忠,已近古稀,但卻依然為自己的事業,而奮鬥著。雖說老人的一生歷經了無數的坎坷,但是如今能有一個相依為命的兒子,一個幸福的家庭,對吳獻忠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相關焦點

  • 50年前,那個拒絕上清北,立誓紮根農村的女知青吳獻忠,現怎樣了
    在1968年到1978年代,自願從城市到農村參與勞動建設的年輕人,都有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名字叫知青。這些群體,大多數都是受到了初中或高中教育的人。但下鄉後堅持學習並且表現突出的知青,是有機會推薦到大學的。這曾是多少知青夢寐以求的事情,但今天說的這位女知青卻拒絕上清華北大,立誓要紮根農村,一晃已過50年,如今她怎樣了?
  • 這位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紮根農村,忠於自己的夢想
    紮根農村的女知青吳獻忠原名吳風琴,她的青春時期是在上世紀70年,那時她的父母都是工廠裡的工人。由於時代的特點,父母雙職工在那個年代就是相對優越的家庭,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兒,家人都很寵愛她,努力為她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河南女狀元高考676分,從不上輔導班,曾立志上清華北大
    古人云:「取其上則得其中,取其中則得其下,取其下則無所得。」所以立志就要遠大。當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時,他就有奮鬥的動力,也只有經過奮鬥,才有紮實的基礎,才有實現遠大志向的機會。在學習上,一個人想要獲得好成績,最好就是立下遠大志向。
  • 50年前,因一句玩笑話而負氣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後來過得怎樣?
    已經經歷過的朋友們自然有更加深切的感受,而還未經歷過的年輕朋友們也有著自己的憧憬。就像蒙田這句話所說的一樣,在裡面和外面的兩種人所看到的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但不管怎麼樣,婚姻大事決不可兒戲,畢竟這是一輩子的大事,總要三思而後行。現如今,有不少年輕人們會選擇「閃婚」,而其中大部分的結局就是「閃離」。如果還沒有充分了解對方,光憑著一時衝動就選擇結婚,你兒戲了婚姻,最終婚姻也會兒戲了你。
  • 當年的「高考瘋子」拒絕北大,10次終考上清華,現在過得如何
    當年的「高考瘋子」拒絕北大,10次終考上清華,現在過得如何?還記得大家在小的時候經常被問到的那個問題嗎——"你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小小年紀的小朋友一個個天真可愛說著自己的理想,這其中"我要考清華"、"我要考北大"的答案非常之多。只是真的到長大後,許多人因為理想有所改變,或是囿於自身條件,都會選擇其他的一些出路,但是還是有一些人,選擇"一根筋"地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還記得當年的那位"高考瘋子"吳善柳嗎?他曾經為了考上清華經歷了10次高考,甚至拒絕過北大的錄取。
  • 拒絕清華北大農村女孩詹青雲,寧願貸款100萬去哈佛,結果如何?
    能考上北大、清華的人學習成績以及各方面都比較優秀,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主人公同樣十分優秀,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在高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考過了清華北大的分數線。她是一名來自農村的女孩,考入這樣的名牌大學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但這名女孩有自己的想法,她拒絕了清華北大,而是選擇貸款100萬去美國哈佛留學,這樣的決定是不是有些出乎意料呢?
  • 拒絕北大的橄欖枝,貸款一百萬上哈佛的農村女孩,如今怎樣了?
    此前國內高校做過調查,近幾年北大、清華這些國內知名高校中,農村學生所佔比例較小,學生大多來自城市,無疑印證了那句話:寒門再難出貴子。不過貴州這位姑娘不信邪,她憑藉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甚至拒絕了北大拋來的橄欖枝,不惜貸款一百萬去哈佛讀。那麼這個女孩的現狀如何?
  • 42年前,那個轟動全球的女知青蔣愛珍,如今過得如何了?
    曾經名震四方的女知青蔣愛珍,42年過去了,現狀如何?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修行,修煉自己的性格和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形形色色的人構建了這個社會,我們會因為世界上還是好人多而感動溫暖,也因為一些壞人受盡苦難。40多年前,女知青蔣愛珍就這樣做出了她的選擇。那個時候,上山下鄉幾乎影響著整個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學校畢業後就投身到農村,開始了那一段知青歲月。這段歷史給那代人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在農村的日子很辛苦。
  • 考上清華北大的農村學生能成為社會精英嗎
    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都有成功的,也都有失敗的,我覺得不要標籤化。在清華北大畢業也一定有混的不好的,我們也不必拿出那樣的例子,就說是由於出身農村等造成的這種片面的想法。一般的大學也會出金鳳凰,比如馬雲和馬化騰。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想把生活變成什麼樣,它就反饋給你什麼樣。
  • 11年前,回農村種地年收入800萬的清華女學生,現在發展怎麼樣?
    可是在現如今,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雖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們身上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來到城市當中去發展工作,可是大城市中那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很多年輕人都感到壓力很大。而且由於農村裡的大部分人都選擇去到城市,也是農村的一些種植業的發展不是很好,越來越多的都依靠於現代技術手段,以及一些現代的藥物。
  • 珍稀老照片,揭秘女知青在農村的真實生活場景,不禁讓人感慨!
    知青是特殊的歷史產物,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約有1千多萬城裡的知識青年們響應號召,上山下鄉,為建設新中國出力。本文將分享上海女知青在安徽農村生活工作的一些照片。
  • 10年前,李泰伯703分摘理科狀元,卻落榜美國11所名校,如今怎樣
    ——元代高明《琵琶記》10年前,北京小夥李泰伯在2010年高考中,考了703分的優異成績,成功摘得理科狀元,一時風光無限,被國內許多高校搶著錄取。因為有留學夢想,他在婉拒國內兩所頂尖學府——清華北大的邀請後,轉而向美國著名的11所大學投去申請書,卻無情地被拒絕了,落榜了。
  • 7年前,福建女孩身高不夠落榜清華藝術特長生,卻摘狀元上了北大
    7年前,福建女孩李丞汐,就是一位學習很厲害的藝術生。只可惜,她因身高不夠,差了0點幾釐米,落榜清華大學藝術特長生。之後,她卻在別人不看好的情況下,以699分的優異成績,摘得市狀元,考上北京大學,驚呆了眾人!很多人都認為藝術生學習都很差,沒想到李丞汐刷新了大家的認知。
  • 13年了,曾4次高考,輕鬆考上復旦北大清華的四川男孩,如今怎樣
    復旦北大清華是我國三所頂尖名校,也是眾多莘莘學子為之奮鬥的目標。然而,每年想要考上這三所高校的學生,卻少之又少。對於普通考生來說,這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能夠考上一個普通的本科學校,已經是非常幸運了。但是在13年前,四川有一個男孩張非參加過4次高考,卻輕鬆考上了復旦北大清華,其中2次考上清華,有一次他還以狀元身份進了清華,被人稱之為「四川考霸」。只可惜,考試如此厲害的張非,在上到大學後,並沒有如大家想像那樣,再續輝煌,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因為玩遊戲而荒廢了學業,被學校勸退。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他瘋狂且傳奇的4次高考。
  • 1萬多清華畢業生留在美國矽谷,熱血愛國的清華精神,時間會證明
    如今,華為受到美國制裁,在晶片方面受到了斷供威脅,這方面的高端人才,成為這場背水一戰的重要資源。然而,當下現狀,與矽谷的清華人數形成了對比。 無疑,清華培養了很多高端人才,可是不少人才進入矽谷也成為了不爭事實,而如今的大國之爭,高端人才更視為重要的資源,但是如此區分人才是否愛國,就真的合適麼?
  • 8年前在變形計裡要錢的農村小孩吳宗宏,如今他過得怎樣了?
    8年前在變形計裡要錢的農村小孩吳宗宏,如今他過得怎樣了?但其實《變形計》這個節目對於城市主人公有很多幫助,可是對農村主人公並沒有,雖然可以讓農村小孩離開大山區城市裡生活一段時間,但是城市和農村生活的落差會讓小孩子一時之間接受不了,甚至會感到無比的自卑,原來自己以前的生活是這麼落後和貧窮。
  • 【感概】50年前,花縣近千名知青飽經坎坷和磨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人唏噓
    1965年,在知識青年下鄉的大背景下,近1000名知青轟轟烈烈來到秀全果肥場 時間倒回50年前。上世紀中期,發生在中國的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 曾經拒絕北大,貸款百萬讀哈佛的農村女孩,現在怎麼樣了?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很多人家長都怕孩子會考得不好,因為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那麼將會錯過好的大學,就相當於錯過了未來比較出色的工作機會。可以說高考是一件人人平等的事情,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好的出路,也是貧寒人家唯一的出路。
  • 拒絕保送北大,貸款100萬讀哈佛的農村女孩,現在混得怎麼樣了?
    文/奶球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說起清華北大,是多少學子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但曾經有這樣一個孩子,面對北大博士生的保送名額,斷然拒絕。卻選擇自己貸款100萬,跨越重洋去讀哈佛,而且她還是個農村女孩。她的人生究竟是開了什麼掛?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那麼,如今58年過去了,這位19歲的女知青候雋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她現狀怎麼樣了?在放棄高考以後,侯雋就來到了天津寶坻縣竇家橋村插隊,並且很快就在這裡安家落戶。